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6.“粤海销烟扬我威,但悲港岛易英徽。
前仇旧恨今尽雪,只缘华夏已腾飞。”从内容上判断,激发诗人创作这首诗的历史事件是
A.《告台湾同胞书》的发表 B.中英联合声明的签署
C.正式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 D.成立澳门特别行政区
5.刘少奇说:“我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
你们怎样对待我个人,这无关紧要,但是我要捍卫国家主席的尊严。……我是一个公民,为什么不让我讲话?”刘少奇这些掷地有声的话反映了什么问题
A.文革的全面发动 B.文革期间我国的民主法制遭到无情践踏
C.人民群众行使监督权 D.中共党内出现了修正主义
4.以下是西藏自治区经济发展比较表:
项目 时间 |
工业总产值 |
农业总产值 |
人均收入 |
1965年 |
2400多万元 |
5亿元 |
- |
1995年 |
5.35 亿元 |
23.3亿元 |
817元 |
对上述变化原因的表述,正确的是 ①党和政府实行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发展繁荣的政策 ②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政治制度 ③各地干部群众的大力支援
④西藏地区人民的艰苦奋斗
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3.下列关于中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表述中错误的一项是
A.具有中国历史上最广泛的代表性 B.全国人大代表是由人民直接选举产生
C.反右派斗争后人大制度建设趋于停顿 D.“文革”期间其制度名存实亡
2.1949年到1952年,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在政治领域发生重大变动和变革不包括
A.建立人民民主专政的新民主主义国家 B.全国领土已基本解放
C.初步建立多党合作、民主协商的制度 D.建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1.有位国家领导人曾经这样评价某次会议:“这是中国光辉灿烂的人民的新世纪的开端。这是全中国人民空前大团结的会议。这个会议宣告了旧中国的永远灭亡和新中国的伟大诞生。”该会议 ①通过了《共同纲领》 ②代行全国人大职权 ③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④确立了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A.①② B.①②④ C.③④ D.①③④
70、新中国建立后,中国共产党审时度势,不断探索,执政能力不断提高。这体现在
A.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B.七届二中全会解决了由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的重大问题
C.北戴河会议通过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的决议
D.中共十三大阐明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
广东省湛江市第二中学2009-2010学年度高一第二学期期中考试理科水平测试
69、我国的“二五计划”对计划完成时(1962年)的粮食、棉花、钢铁产量提出了预定目标。然而,从1955年夏到1956年夏,这些目标历经三次修改。
修改方案提出时间 |
粮食产量 (亿斤) |
棉花产量 (万担) |
钢铁产量 (万吨) |
1955年夏 |
4 600 |
4 300 |
1 100 |
1956年初 |
6 400 |
7 000 |
1 500 |
1956年夏 |
5 000 |
4 800 |
1 050-1 200 |
从这张表中,可以看出
A.三个方案都反映出我国政府快速推进社会主义建设的良好愿望
B.三个方案都是可行的 C.第二个方案有冒进的倾向 D.第三个方案过于保守
68、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中共中央提出“多、快、好、省”建设社会主义,即希望以较快的速度、较高的质量、较少的成本来取得较多的成果。但实际执行中往往只注意了其中的
A. “多” B. “快” C. “好” D. “省”
67、中国近代民族工业产生的途径是
A.外商在通商口岸投资建立工厂
B.清政府的官营手工企业
C.地主、官僚、买办、商人、华侨投资近代工矿企业
D.部分手工工场采用机器生产,转变为近代工矿企业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