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0  344323  344331  344337  344341  344347  344349  344353  344359  344361  344367  344373  344377  344379  344383  344389  344391  344397  344401  344403  344407  344409  344413  344415  344417  344418  344419  344421  344422  344423  344425  344427  344431  344433  344437  344439  344443  344449  344451  344457  344461  344463  344467  344473  344479  344481  344487  344491  344493  344499  344503  344509  344517  447348 

秦汉是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时期。据此回答19-24题。

19.下列关于我国古代铁制工具的使用,表述不正确的是 

A.孔子生活的年代没有出现铁制农具  B.商鞅变法时,中原已较多地使用铁制农具

C.公元前3世纪初期,越族人已使用铁制农具

D.吐蕃在文成公主入藏前就掌握了制铁技术

20.“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杜甫这句诗里的典故是 

A.张骞出使西域  B.甘英出使大秦  C.文成公主入藏  D.王昭君出塞

21.两汉对西域地区采取的相似措施包括   ①实行和亲政策  ②派遣使者帮助西域摆脱匈奴的束缚  ③设立西域都护  ④发展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

A.①②③    B.①②③④    C.②③④   D.③④

22.丝绸之路开通后,首先传到西域的中原地区的生产技术是  

A.农耕和植棉   B.造纸和印刷   C.陶瓷和制茶    D.冶铸和水利

23.在今桂林与长沙之间,历史上的水路交通最早开通于

 A.战国 B.秦朝  C.西汉  D.隋朝

24.古人对秦朝短期而亡的主要原因的分析,最接近史实的是

 A.废先王之道,燔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B.一夫作难而七庙隳…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C.秦非不欲为治,然失之者,乃举措暴众而用刑太亟故也

D.所以殄来而降辱者,(亡于)六代之后(代)也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试题详情

我国农业、手工业生产技术长期领先于世界,历代统治者都十分重视农业的发展。据此回答16--18题。

16.战国时期,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是  ①铁农具的使用  ②牛耕的运用  ③水利灌溉的发展  ④封建制度的确立    A.④    B.①②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17.下列图片信息对哪种税制的出现产生重大影响 

          (图1)

A.初税亩       B.编户齐民     C.租庸调制     D.两税法

18.下图(图2)是利用杠杠原理来汲水灌溉农田的工具,春秋战国时此物被普遍采用于  A.长江以南    B.中原地区   C.江淮之间   D.太湖流域

试题详情

开放则强,闭关则弱。综观我国历代兴衰史,教训是非常深刻的。据此回答12-15题。

12. 西汉与西亚、欧洲通商关系发展起来的主要条件是

A. 西汉丝织业的发展         B. 张骞沟通了与西域的联系 

C. 西汉在西域设西域都护       D. 甘英到达了波斯湾

13. 秦汉时期,中国已开始走向世界,其主要表现不包括 

A. 大秦王安敦派使臣从海道来中国    B. 丝绸等技术传播到中亚和欧洲地区

C. 甘英出使大秦,为中西经济文化交流创造了条件

D. 中国与欧亚非许多国家开始了直接的贸易往来

14.下列有关两汉与日本的关系表述正确的是

 A.中国兴起了大规模移民日本的浪潮     B.对日本的社会生活有深刻的了解

C.汉武帝与光武帝先后赐日本使者金印    D.铁器、铜器与丝帛传人日本

15.有人说,汉代丝绸之路是一条流动的“文化运河”。以下史实与之相符合的是 

A.中国的养蚕缫丝技术、造纸术西传      B.中国的铁器、丝绸等西传

C.《汉书》最早记载了中国与欧洲的直接往来   D.佛教传入中国

试题详情

两汉基本上沿袭秦朝的制度,史称"汉承秦制"。但是,汉朝在除秦苛法的前提下,对这些制度又有所损益变化。据此回答8-11题。     

8. 公元前106年,汉武帝分天下为13州,每一州设刺史一名。刺史的主要职责是

A. 监察诸侯王和地方高官       B. 征收赋税,征发徭役和兵役

C. 推荐和选拔地方人才        D. 加强对地方官的控制和管理

9. 有关汉初封国制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汉初开始就长期存在          B. 王国严格受朝廷节制,权力弱小

C. 封国分王国和侯国两级         D. 侯国相当于县,受所在郡监督

10. 汉武帝颁行"推恩令"的直接目的是 

A. 加强诸侯王的势力 B. 剥夺王国的封地C. 分割王国的封地 D. 收回王国官吏任免权

11.中国古代崇尚道德治国,孝道是政府与民间最推崇的。有史料记载,郭巨“家贫,有子三岁,母减食于之。巨谓妻日:贫乏不能供母,子又分母之食;盍埋此子”。郭巨因此而被荐举为孝廉。这一史料反映的是    

A.分封制      B.编户制     C.察举制     D.科举制

试题详情

经历社会大变革的春秋战国,文化异常繁荣。哲学思想,流派纷呈;文学艺术,百花竞艳;科学技术,成就辉煌。据此回答4-7题。

4.关于战国时期诸子百家思想地位的评价正确的是

A.儒家居统治地位  B. 墨家占主导地位C.法家备受统治者推崇  D. 道家最受欢迎

5.下列观点与墨家思想相符合的是 

A.爱人如己,崇尚和平     B. 己所不欲,勿施与人

C.清心寡欲,顺应自然     D. 善用权术,建立威权

6.法家思想在战国时期之所以能成为"显学"而备受推崇,是因为它 

①适应了当时社会政治改革的需要 ②符合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的趋势 ③有利于统治者加强对人民的控制 ④强调树立君主个人权威以加强中央集权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③④

7. 韩非子在《扬权》篇里说:“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他主张

  A.按照现实需要进行改革    B.人无贵贱,一律受法律约束

C.结束分裂,建立统一国家    D.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

试题详情

改革是通过对生产关系的调整来促进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手段。中国古代历史上涌现了一大批改革家,其改革的经验和教训值得后人记取。据此回答1-3题。

1.春秋时期,齐国管仲"相地而衰征"和鲁国实行"初税亩",实质都是要 

A.建立地主阶级专政   B.发展封建经济  C.逐步承认土地私有  D. 消灭奴隶制残余

2.《史记·商君列传》载:"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这主要是因为

A.允许工商者入仕为官          B.准许土地自由买卖

C.承认土地归私人所有          D.规定按军功授爵赐田

3.战国时期李悝、吴起、商鞅变法的根本原因是 

A.牛耕与铁器的使用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B.当时新兴地主阶级的推动

C.各国争夺霸权的需要          D.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出现

试题详情

31、徽州少年林光錀,以日记的形式,记载了清朝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林家成员的生产、生活等活动。以下材料是根据林光錀所写的日记编制而成。

[材料一]  林父与林光錀一年生产、生活时间分配表(单位:天)

人物
生产劳作
其他活动
外出活动
休闲
统计
林父
113(31.8%)
96(27.04%)
28.5(8.03%)
117.5(33.1)
355(100%)
林光錀
308(86.7%)
22(6.2%)
5(1.41%)
20(5.63%)
355(100%)

说明:(1)林父的“其他活动”主要包括“打杂”、“做风水地”两项。

(2)林光錀的“生产劳作”以牧牛为主,占264.5天。

[材料二]  林父一年“外出活动”分类统计表(单位:天)

项目
走亲戚
往双岭
往重山拕(背)苗竹
挑茶往齐春
往思口买杂货
清华买货
往富村买货
江村打油
往林村买小猪
卖茶
天数
12.5
1
3
1
4
2.5
2
1
1
0.5

[材料三]  林家“生产劳作”时间分类统计表

专  项
粮食生产
蔬菜生产
经济作物(茶)
其他
统计
劳动时间(天)
62
11
16
24
113
百分比(%)
55
9
14
22
100

说明:粮食包括禾(稻)、麦、粟、番薯四类,凡与之有关的劳动视为粮食生产活动。蔬菜、白豆、油菜种植等列入蔬菜生产。

请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16分):

(1)根据林家的生产、生活和经济状况,判断出林父的身份并说明理由。(6分)

(2)根据上述材料,概述林光錀的生活状况。(4分)

(3)在当时,林光錀的人生之路可能面临三种选择:其一,从事农耕;其二,经商致富;其三,科举致仕。请你就上述三种人生选择中的一种,结合林家状况和时代特点,分析其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6分)

试题详情

30、从内容上看《天朝田亩制度》与《资政新篇》共同的局限是

    ①不能对当时的社会矛盾作出正确判断      ②带有强烈的小农意识

③只学习西方先进技术                  ④缺乏坚实的社会基础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①④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