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0  344472  344480  344486  344490  344496  344498  344502  344508  344510  344516  344522  344526  344528  344532  344538  344540  344546  344550  344552  344556  344558  344562  344564  344566  344567  344568  344570  344571  344572  344574  344576  344580  344582  344586  344588  344592  344598  344600  344606  344610  344612  344616  344622  344628  344630  344636  344640  344642  344648  344652  344658  344666  447348 

3.“南阳太守(杜诗),善于计略,省爱民役,造成水排,铸为农器,用力少而建功多,百姓便之。”这里的“水排”是

  A.耕作工具   B.灌溉工具   C.冶铁工具   D.运输工具

试题详情

2、“今也农夫之所以早出暮入,强(勤勉)乎耕稼树艺,多聚菽粟,而不敢怠倦者,何也?日:彼以为强必富,不强必贫;强必饱,不强必饥,故不敢怠倦。”它从本质上反映了

   A、自古以来中国的农民有勤劳的美德

   B、小农经济下的生产力水平较低

   C、历代帝王始终征收沉重的赋税

   D、古代农民认为只有勤劳才能致富

试题详情

1、“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念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是我国封建社会劳动人民生活的真实写照。它所反映的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是

A.刀耕火种   B.石器耜耕   C.石器锄耕   D.铁犁牛耕

试题详情

22、诗歌是鲜活的历史,它向我们讲述了历史的沧桑和社会的变迁。

读下列诗词,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①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  --丘逢甲《春愁》

②早已森严壁垒,更加众志成城。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

--毛泽东《西江月·井冈山》 (1928秋)

③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毛泽东《七律·长征》

④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毛泽东《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1)诗①中“四百万人同一哭”的主要原因是什么?1945年台湾在割占50年后回归祖国,主要原因又有哪些?1949年以后,台湾又与祖国大陆处于分离状态,其众所周知的原因是什么?(4分)

(2)诗②中“黄洋界上炮声隆”,从而创出了一条中国革命武装斗争的新路,这条新路指的是什么?此前中国革命武装斗争的道路是什么?这种转变说明了什么?(3分)

(3)导致诗③中这次“远征”发生的原因是什么?这次“远征”结果如何?(3分)

(4)诗④中“百万雄师过大江”指的什么时期的哪次战役?诗中“天翻地覆”主要指什么?(3分)

试题详情

20.《资政新篇》与《天朝田亩制度》相比,最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的是(  )

A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            B符合当时中国农民阶级的愿望

C要求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         D主张人人平等,消灭封建等级制

试题详情

19.抗日战争的胜利,具有深远历史意义。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  )

A近代中国人民反帝斗争的第一次完全胜利    B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胜利

C增强了民族自尊心              D极大地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

试题详情

18.抗日战争和甲午中日战争相比,中国方面最大的变化是(  )

A领导抗战的不是腐败的统治集团        B军队素质提高,广大将士具有爱国精神

C国家综合实力增强,决定了战争的最后结局   D中华民族已经觉醒,形成全民族抗战

试题详情

17.国民政府在正面战场节节败退,中共领导的敌后战场却成为抗战的中流砥柱,主要是因为(   )

A. 双方的抗战路线不同             B.国际上反法西斯国家对中共的帮助

C.日本军事实力强大              D.政府军队力量不如中共领导的军事力量强大

试题详情

16.文献纪录片《走近毛泽东》中有这样一个情节:在西柏坡村的小院里,警卫员给毛泽东梳头时拔下一根白发,毛打趣地说:“打了三个战役,白了一根头发,值得!”这是因为中国人民解放军(  )

A、粉碎了敌人的全面进攻         B、实现了挺进中原地区的计划

C、基本消灭国民党军队主力        D、结束了国民党在大陆的反动统治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