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0  346356  346364  346370  346374  346380  346382  346386  346392  346394  346400  346406  346410  346412  346416  346422  346424  346430  346434  346436  346440  346442  346446  346448  346450  346451  346452  346454  346455  346456  346458  346460  346464  346466  346470  346472  346476  346482  346484  346490  346494  346496  346500  346506  346512  346514  346520  346524  346526  346532  346536  346542  346550  447348 

随着改革开放逐步深入,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确立。据此回答18-21题。

18.在建国后一段相当长的时期内,我国城市居民购买粮、布、油都要凭票。1983年12月1日,商业部通告全国:敞开供应棉布,取消布票。从此,自1954年9月9日开始使用的布票成为历史文物。这些政策说明( )

①中国经济的发展与国家政策都发生了很大的改变②政府不再单纯以行政手段调配资源 ③中国逐渐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 ④已经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③④

[答案] B

19.(2010·北京海淀一模)改革开放发展到20世纪90年代,我国在经济体制改革上出现了根本性突破,其表现是( )

A.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B.创建经济特区发展外向型经济

C.在农村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D.扩大企业自主权,实行政企分开

[解析] 1992年邓小平南方视察后,根据邓小平的论述,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而实现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根本性突破。

[答案] A

20.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根本目的是( )

A.超越西方发达国家经济水平

B.解决商品不足的问题

C.发展社会生产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D.调动人们的生产积极性

[答案] C

2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

A.使我国实现了共同富裕

B.使人民的生活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C.使市场克服了盲目性、破坏性

D.始终以宏观调控为资源的主要配置形式

[解析] A项还没有实现;市场经济有一定的盲目性,C项不正确;市场经济是以市场为主要配置资源的经济,D项不正确。

[答案] B

试题详情

十一届三中全会成为我国改革开放和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据此回答16-17题。

16.“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从这里拉开序幕,党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从这里开始形成……社会主义在遭受严重挫折之后开始在这里重新焕发生机。”材料中的“这里”是指( )

A.小岗村农民实行包干到户

B.人民公社体制被撤销

C.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

D.深圳等经济特区建立

[答案] C

17.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与八大( )

①都体现了实事求是的精神 ②都明确了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任务 ③都提出要实行改革开放 ④这两个会议有一定的继承性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答案] A

试题详情

农民问题、农业问题始终是现代中国社会的重要问题。据此回答11-15题。

11.下列对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村土地所有制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

A.全国土地改革完成,农村土地归农民个人所有

B.三大改造完成,农村土地归集体所有

C.人民公社化运动,进一步强化了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使农民拥有了土地所有权

[答案] D

12.(2010·潍坊质检)到1962年底,国民经济形势开始好转,农民重新有了自留地,不少农村甚至开始了包产到户。上述现象的出现主要得益于( )

A.“左”倾错误得以根本纠正

B.经济体制改革的开始

C.国家对国民经济的调整

D.农村土地关系的根本变化

[解析] 1960年冬,国家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故到1962年底,国民经济形势开始好转。

[答案] C

13.(2010·胶州模拟)在1984年的国庆游行队伍中,农民开着拖拉机,载着“联产承包好”的牌子通过天安门广场。农民从联产承包中得到的实惠是( )

A.获得了承包土地的所有权

B.获得了生产和经营的自主权

C.获得了一切劳动产品的支配权

D.获得了一切生产资料所有权

[解析] 本题考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之后,农民享有土地的经营权,所有权仍属集体,A、D两项错误;C项包含于B项之中,表述片面,B项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后给农民带来的实惠。

[答案] B

14.春联是我国独创的一种文学形式。贴春联,是我国民间过春节的一项重要内容,常用以抒发人们对生活的赞美和对未来的美好祝愿。1979年安徽玉明公社社员叶旗衡的一副春联写道:“借新账还旧账账账不清,吃一斤买一斤斤斤不断。横批:已经过去”这副对联说明了( )

A.农民对过去丰衣足食生活的怀念

B.旧中国农民悲惨的生活已成过去

C.农民获得土地所有权后的喜悦心情

D.农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深得人心

[答案] D

15.我国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在农村进行的最主要原因是( )

A.农业的发展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前提

B.农村社会秩序安定

C.广大农民对旧体制最为不满

D.农村人民生活水平低

[解析]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首先从农村开始,是由农村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决定的。

[答案] A

试题详情

10.中国农村在人民公社制度下度过了整整26年。在这一时期中,中国农村的发展或停滞,中国农民的希望或苦难,都与人民公社制度有直接联系。这26年是指( )

A.1951年-1976年

B.1953年-1978年

C.1958年-1983年 

D.1960年-1985年

[答案] C

试题详情

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我国开始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时期。据此回答4-9题。

4.叶永烈在《写在炉边的几页日记》中写道:“路边,土炉林立,炉火映红半边天。在一个炼铁厂门口,写着这样一首诗:天上多少星,小孩数不清;全民盖土炉,神仙数不清。”文中反映的现象应该出现在下列哪一时期( )

A.新中国成立初期 

B.三大改造时期

C.“一五”计划时期 

D.“大跃进”时期

[答案] D

5.1958年山东的一些农村吹哨上工,农民听到后,“头遍哨子不买账,二遍哨子伸头望,三遍哨子慢慢晃”。这一顺口溜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

A.农村的生产关系中已经出现了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环节

B.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C.这是由社会主义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最好形式

D.经济建设的速度超越了客观规律

[答案] A

6.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提出的总路线的主要教训是( )

A.经济指导方针需要符合客观经济规律

B.生产关系变革要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

C.广大人民群众具有不可限量的创造性

D.一定的经济基础决定一定的上层建筑

[答案] A

7.下列关于“大跃进”和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造成了社会生产力的极大破坏

B.经工农业生产带来了严重后果

C.与八大二次会议的总路线无关

D.属于“左”倾错误的主要表现

[答案] C

8.(2010·广东广州文综)1962年3月,周恩来在中央财经工作会议上针对当时我国的经济形势即兴作了一副对联,上联是“先抓吃穿用”,下联是“实现农轻重”,横批应是( )

A.一化三改     B.综合平衡

C.多快好省     D.以粮为纲

[解析] 1958年,由于“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针对这种情况,中共中央对国民经济进行整顿,“先抓吃穿用”“实现农轻重”,以达到国民经济综合平衡的发展。周恩来的对联就说明了这一指导思想。

[答案] B

9.1957-1966年是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时期,其历史阶段特征是( )

A.正确与失误,成就与挫折错综交织

B.社会主义经济持续和稳定发展

C.遭受建国以来最严重的挫折和损失

D.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答案] A

试题详情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开始起步。据此回答1-3题。

1.下列对第一个五年计划的表述,错误的是( )

A.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

B.建立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基础

C.暂时不发展交通运输、轻工业和农业

D.有步骤地促进三大改造

[解析] 第一个五年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并不是不发展其他行业。

[答案] C

2.1953年开始的社会主义改造偏重于( )

A.思想改造

B.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的改造

C.发展生产

D.生产方式的改造

[答案] B

3.1956年1月2日下午,上海50万人冒雨集会,副市长兴奋地宣告:“我国资本主义最集中的城市,开始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了!这一伟大胜利是我们人民的胜利。”他如此激动是因为上海完成了( )

A.土地改革    

B.手工业合作化

C.“一五”计划 

D.工商业改造

[答案] D

试题详情

近代以来,中国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都发生了质的变化。据此回答13-25题。

13.中国新式交通的引入和发展,最符合历史潮流的是( )

A.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B.转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

C.加强了世界之间的联系

D.推动了近代化的进程

[答案] D

14.近代中国的航运业发展历尽坎坷,造成这种局面的最主要的原因是( )

A.列强联手压价、竞争

B.清政府不重视发展

C.发展航运业无利可图

D.中国人受落后思想的束缚极力反对

[解析] 鸦片战争后,列强攫取了中国内河航运权,外国轮船往来穿梭于中国的内江和外海,极力排挤中国航运业。

[答案] A

15.某中学历史老师在课堂上要求学生就19世纪末李鸿章出访俄国这一历史事件进行探讨。学生发言中出现的下列言论与历史事实较为接近的是( )

A.《民报》抢先透露了李鸿章此次的出行计划

B.清政府为李鸿章专门包租俄国远东航空公司的一架客机

C.李鸿章乘火车游历了俄罗斯的主要城市

D.李鸿章参观了纪念十月革命胜利的“阿芙乐尔”号巡洋舰

[答案] C

16.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轮船运输业在交通运输业中的比重逐渐下降呈现萎缩状态,原因在于( )

A.中国的交通方式发生了质的变革

B.铁路、公路和民航业的快速发展

C.造船企业纷纷破产

D.航空航天事业的进步

[解析] 注意时间限定。20世纪90年代是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时期,轮船运输业在交通运输业中的比重逐渐下降是交通运输业结构调整的产物。

[答案] B

17.(2010·安徽宣城文综)20世纪初,实业家张謇要了解全国各地商业信息,可采用的最快捷的方式是( )

A.乘坐飞机赴各地了解

B.乘坐火车赴各地了解

C.通过电话了解

D.通过无线电报输送讯息

[解析] 1920年中国民航拉开序幕;火车速度较慢,往返时间长;而20世纪初清政府才在南京开办第一个电话局,且发展缓慢。因此,选D项。

[答案] D

18.(2010·怀化模拟)2009年12月26日,全球首条里程最长、技术标准最高、投资最大、时速最快的高速铁路--武广客运专线(下图)正式投入运营。关于中国铁路事业,以下叙述正确的有( )

①中国最早的铁路是清政府修筑的唐胥(唐山到胥各庄)铁路 ②新中国成立后,先后建成宝成、兰新等铁路,加强了内地与西北、西南地区的沟通 ③2003年,世界上第一条碰悬浮列车在上海投入商业运营 ④到“九五”期末,中国的铁路运营总里程已跃居亚洲第一位、世界第四位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解析] 中国最早的铁路是19世纪70年代由外商擅自修筑的淞沪铁路,不久就被拆除。排除含①的选项即可。

[答案] B

19.下列关于我国近现代交通和通讯工具发展变化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是以社会进步为前提的

B.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加强了各国各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和发展

C.说明人们的生活水平已经和国际接轨

D.地区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地区发展不平衡

[答案] C

20.进入近代社会以来,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变得越来越密切,社会化程度大大加强,需要有一种大众化、传播速度快的媒介,作为人与人之间进行沟通的渠道。适应这种需要,近代中国最先出现的媒介是( )

A.电影电视     B.电报电话

C.报刊杂志     D.铁路交通

[答案] C

21.新中国成立后,工农生活和革命战争题材纷纷搬上银幕,成为电影主题。这主要是由于( )

A.工农群众人数众多

B.电影拍摄者都是工农群众

C.战争题材易于吸引观众

D.人民成为国家的主人

[解析]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一般情况下,影视艺术的价值取向反映着当时社会的主流意识。工农生活和革命战争题材成为电影的主题,是工农群众社会地位提高的重要体现。

[答案] D

22.每晚7?30分,大家在看完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联播后,又都等着看随后的天气预报,这反映了电视的( )

A.传播资讯的功能 

B.媒体功能

C.娱乐功能 

D.购物功能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电视传播信息的功能。

[答案] A

23.“粉丝”是现代年经人中的时尚语言,它来源于英语的fans,是追随者、崇拜者的意思,这说明当代中国语言变化的原因之一是( )

A.为适应新事物而创造的词语

B.受外来语言的影响

C.受港台和地方语言的影响

D.受生活水平的影响

[解析] “粉丝”是外来词fans(追随者、崇拜者)的音译。这一词语成为时尚语言,显然是受到外来语言的影响。

[答案] B

24.(2010·山东青岛模拟)2010年4月14日,中国青海省玉树县突然发生了里氏7.1级大地震。15分钟后,这一不幸的消息已传到了世界大部分地区。人们迅速获知这一消息的途径主要是( )

①报刊杂志 ②电影 ③电视 ④互联网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解析] 注意要求是迅速获取信息,故不能选报刊杂志。

[答案] B

25.互联网对青少年的影响有两种完全不同的观点。依据这一媒体特性与影响,下列正确的一项是( )

A.网络作为信息载体能无限拓展青少年的知识

B.使人们了解无限宽阔的世界发展和未来变化

C.给青少年学生的健康精神带来危害,弊大于利

D.可以上网获取知识,但要警惕网上的不良信息

[答案] D

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50分)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