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4.列宁在领导俄国社会主义运动的实践中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其表现之一是( )
A.探索出了一条在落后国家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的道路
B.创立了剩余价值学说
C.指出了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中的推动作用
D.提出了完整的社会主义建设理论
解析:1917年,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党根据具体情况,全面分析了俄国革命的特点、前途等重大问题,制定了正确的革命策略,提出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过渡到社会主义革命的任务,取得了十月革命的伟大胜利,在实践中发展了马克思主义。B项是马克思创立的;C项是《共产党宣言》的内容;D项是斯大林提出来的。
答案:A
3.(2009·开封模拟)列宁指出:“马克思主义教导无产者不要避开资产阶级革命,不要不关心资产阶级革命,不要把革命中的领导权让给资产阶级,相反地,要尽最大的努力参加革命,最坚决地为彻底的无产阶级民主主义,为把革命进行到底而奋斗。”在对待资产阶级革命问题上,中国无产阶级与俄国无产阶级进行的斗争相同点不包括( )
A.两国无产阶级都积极参加了本国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而且都掌握了对革命的领导权
B.两国无产阶级都经过艰苦的斗争,在无产阶级领导下取得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胜利
C.两国的资产阶级力量相对弱小,无法领导民主革命取得胜利
D.两国无产阶级在完成民主革命后同资产阶级进行了激烈斗争,夺取了政权
答案:D
2.(2010·模拟精选)下面漫画《我们将阻止并且严格惩罚那些不劳而获的人》反映了当时俄国实行的经济政策是( )
A.余粮收集制
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C.新经济政策
D.农业集体化
解析:1918年,苏维埃政府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当时,为了保证劳动力的供给,实行普遍劳动义务制,规定凡是16-50岁有劳动能力者都必须参加劳动,实行“不劳动者不得食”的原则。
答案:B
1.20世纪初期,中国曾“以俄为师”。这里的“俄”通常是指( )
①沙俄 ②苏俄 ③苏联 ④俄罗斯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解析:“以俄为师”中的“俄”是指社会主义俄国,①④均不是社会主义性质。
答案:B
12.“二战”的硝烟尚未散尽,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又拉开了帷幕。下列与这场“战争”有关的事件是( )
①铁幕演说 ②联邦德国和民主德国分立 ③麦卡锡主义 ④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
A.①② B.①②④ C.②④ D.①②③④
解析:“没有硝烟的战争”指的是“冷战”,①②③④均与“冷战”有关。
答案:D
11.在美苏争霸中盛行一种“核威慑”理论,即随着核潜艇、弹道导弹的使用,携带核弹头的方式多样化。这意味着核国家拥有了在遭受打击后进行反击的第二次打击能力。这样在核战争中就没有了真正的赢家,因而核武器的主要作用转向核威慑。下列事件属于勃列日涅夫时期加强苏联核威慑力措施的是( )
①建成核反应堆 ②成功爆炸原子弹 ③洲际导弹数量超过美国 ④建成一支远洋海军
A.①② B.①②④ C.③④ D.①②③④
解析:读材料可知“核威慑”主要是核弹头携带的多样化,③说的是导弹数目增多,
④远洋海军的建立有利于核潜艇的应用。①②不是发生在勃列日涅夫时期。
答案:C
10.(2010·试题调研)2008年,美国在金融危机发生之初曾建议西欧盟国出手相助,但西欧盟国反应冷淡。美国有人因此指责西欧盟国忘恩负义,他们最主要的依据是( )
A.二战中美国帮助西欧盟国打败法西斯
B.美国推行杜鲁门主义以遏制苏联
C.美国建立北约以保证西欧安全
D.美国实施马歇尔计划以复兴欧洲经济
答案:D
9.(2010·改编)赫鲁晓夫曾坦率地告诉美国记者:“我们都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如果我们为和平而联合起来,那么就不会有战争。那时,如果有某个疯子想挑起战争,我们只要用手指吓唬他一下,就足以使他平静下来。”这说明( )
A.苏联想与美国合作,共同主宰世界
B.赫鲁晓夫对美国挑战
C.赫鲁晓夫在对美国进行军事恫吓
D.当时苏联处于战略优势
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学生运用材料认识历史现象的能力。题干要求理解赫鲁晓夫的这段话说明什么。经对选项A、B、C、D的分析可知:B、C、D三项都不能说明赫鲁晓夫的观点,均可以排除。A项符合题意,是正确答案。
答案:A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