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0  347186  347194  347200  347204  347210  347212  347216  347222  347224  347230  347236  347240  347242  347246  347252  347254  347260  347264  347266  347270  347272  347276  347278  347280  347281  347282  347284  347285  347286  347288  347290  347294  347296  347300  347302  347306  347312  347314  347320  347324  347326  347330  347336  347342  347344  347350  347354  347356  347362  347366  347372  347380  447348 

1.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的最主要的原因是( )

A.清政府允许民间办厂

B.帝国主义放松对华侵略

C.洋务运动的强烈刺激

D.外商企业的利润诱导

[解析] 清政府为扩大税源,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答案] A

试题详情

4.(2010·江苏单科·11)下图反映了国民政府统治时期某一经济状况,对图中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

A.抗战胜利后政府获得大量经济赔偿

B.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刺激了货币发行

C.货币大量增发给民族工业巨大压力

D.布雷顿森林体系推动中国货币需求

[解析] 从图表信息看,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发行的法币数量激增,导致严重的通货膨胀,这给中国民族工业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压力,故本题选C项。抗战胜利后,中国没有获得日本的赔款,故A项错误;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发生在抗战之前的30年代,故B项错误;中国的通货膨胀主要是国民政府腐败和内战的结果,和布雷顿森林体系没有关系,故D项错误。

[答案] C

试题详情

3.(2010·全国文综Ⅰ·14)表 1885-1892年田赋、厘金、关税占清政府年收入百分比

年份
总额(千两)
田赋(%)
厘金(%)
关税(%)
1885
78276
38.6
17.9
18.8
1887
85787
36.4
19.6
24.3
1889
86187
35.5
17.4
25.7
1891
95394
33.4
17.1
25.1
1892
88816
35.2
17.2
26.0

上表反映了这一时期( )

A.政府强化了对关税的控制

B.连年战争使农村经济日趋凋敝

C.民族工商业发展陷入停滞

D.财政收入越来越倚重商品流通

[解析] 此题考查对表格数据的分析理解能力。根据表中的数据变化加以分析即可得出正确结论。关税在清政府年收入中所占百分比逐年增加,从侧面说明了当时社会商品经济的发展程度;而田赋所占比例的下降,更是说明了商品经济发展对政府财政收入增加的重要性。故正确答案为D项。

[答案] D

试题详情

2.(2009·广东·7)近代民族工商业的发展,福建省具有代表性。1875-1895、1896-1911、1912-1913、1914-1918四个时段福建民族工矿企业年均注册数,与选项有对应关系。其中1896-1911年应是( )

A.4.6个      B.3个

C.2.5个           D.0.55个

[解析] 题目中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四个时期,分别是:1875-1895年产生时期;1896-1911年初步发展时期;1912-1913年进一步发展时期;1914-1918年是民族工业发展的黄金时期。上述时期与选项中的数字对应关系应为:1875-1895年是0.55;1896-1911年是2.5;1912-1913年是3;1914-1918年是4.6,据此分析可知正确答案应为C项。

[答案] C

试题详情

1.(2009·福建·15)1873-1910年,我国农产品出口总值呈不断上升的趋势。促成这种趋势的因素不包括( )

A.列强对华经济掠夺加强

B.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

C.自然经济进一步发展

D.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解析] 解答本题结合“1873-1910年”这一特定时间段来理解我国农产品出口总值呈不断上升的原因。这一时期,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开展,西方国家加强了对包括中国在内的亚非拉国家的经济侵略,使这些国家沦为自己的原料产地和商品销售市场,到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因此A、B、D三项都是促成这一趋势的原因。而C项表述错误,因为这一时期西方列强的侵略使中国的自然经济不是进一步发展而是逐步解体。

[答案] C

试题详情

2.(2010·山东德州)戈尔巴乔夫认为:“改革就是坚决克服停滞现象和打破阻碍机制,建立加快社会经济发展的可靠而有效的机制,使它具有更大的活力。”为此他采取的措施有( )

①对经济体制进行根本性变革 ②用经济方法管理经济 ③重点发展重工业 ④推行“物质利益原则”调动积极性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解析] 推行“物质利益原则”调动积极性是赫鲁晓夫改革时实行的基本措施。

[答案] A

试题详情

(2)图三所示人物的改革与前两人相比,有何不同点?结果怎样?

(3)通过上述三人的改革,你有何启示?

[解析] 第(1)问结合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改革的内容、结果和影响分析;第(2)问结合三人改革的内容分析;第(3)问结合苏联改革失败的原因总结。

[答案] (1)都在工业和农业领域进行改革;都取得一定成效;都没有从根本上触动原有体制;结果都失败了。(2)对经济体制进行了根本性变革。结果陷入困境,不得不把重点转向政治体制改革,最终导致苏联解体。(3)社会主义建设不能违背客观发展规律,必须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走符合本国国情的道路;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进行深刻的革命性变革,是不可能一帆风顺的,社会主义制度要通过不断的改革来逐步完善。

课后巩固提高

1.(2010·广东潮州文综)有学者提出:“从一定意义上说,赫鲁晓夫既是斯大林模式的掘墓人,但最终还是扮演了守墓人的角色。”主要是指赫鲁晓夫( )

A.揭露了斯大林的个人崇拜,但不够实事求是

B.改革缺乏正确指导思想

C.改革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但仍未从根本上摆脱“斯大林模式”的束缚

D.坚持“斯大林模式”,不愿进行改革

[解析] 从题意中可以直接排除A、D两项,而B项不能说明掘墓人和守墓人。

[答案] C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