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0  347320  347328  347334  347338  347344  347346  347350  347356  347358  347364  347370  347374  347376  347380  347386  347388  347394  347398  347400  347404  347406  347410  347412  347414  347415  347416  347418  347419  347420  347422  347424  347428  347430  347434  347436  347440  347446  347448  347454  347458  347460  347464  347470  347476  347478  347484  347488  347490  347496  347500  347506  347514  447348 

15.  西方记者惊叹,这是自游牧时代以来最大规模的人类迁徙,这是中华民族的出埃及记,某地成为中国的迦南。这不仅仅是一次民族生命的死里逃生,这也是中国南宋、明末以降民族精神凤凰涅槃式的现代复兴,而且是整个东方历史性惊觉奋起的史诗图景。材料中的“某地”发生过的重大历史事件是 A.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B.《马关条约》中被列为商埠    C.新中国具有临时宪法性质的文件颁布    D. 开启中国百年屈辱的文件签署

试题详情

14.  《马关条约》规定割让台湾、辽东半岛、澎湖列岛及其附属岛屿,并赔款二亿两白银给日本。但结果只割让了台湾、澎湖列岛及其附属岛屿,却多付出三千万两白银给日本,原因是 A.三国干涉还辽         B.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  C.中国人民进行义和团运动    D.清政府的抗争

试题详情

13.  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中说到:“辛亥革命时期的人文思潮……虽然有对人的价值的发现,但它的灵魂不是对个人理性的高扬,而是将个人价值的实现与国家和民族的独立解放紧密结合在一起。”这一特点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A.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不够充分 B.中国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深重 C.三民主义思想存在严重缺陷 D.中国传统文化压抑扼杀人性

试题详情

12.  1842年8月中英《南京条约》签订,其内容的表述准确无误的是 A.割让香港给英国  B.开放广州、福州、厦门、上海、南京五处为通商口岸  C.英国取得领事裁判权  D.英国在中国的进出口货物纳税,中国与英国共同议定 

试题详情

11.  (改编题)近年来,以历史为题材的电视剧持续热播。下列场景在历史剧拍摄中不应出现的有 ①《封神榜》中管仲改革 ②《汉武大帝》中卫青出任三司使③《大宋提刑官》中内阁首辅专权  ④《康熙大帝》中军机大臣跪奏笔录  A.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试题详情

10.  清朝制度规定,军机处对皇帝当日所下的谕旨和当日所收公文,均要在当日处理完毕。由此可见,军机处的设置 A.军机大臣地位高,有决策权     B.加强了专制皇权      C.提高了清王朝的行政效率      D.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试题详情

9.     “唐、宋之间仅相隔短短半个世纪的分裂,已成为中国以后历史的模式。国家再也没有像在汉朝崩溃以后那样,经历长达数世纪的混乱局面。其原因是,自唐朝起,中国文明规模巨大,根深蒂固,不可能形成长期分裂的状态。……中国人自己认为分裂和随之而来的混乱是反常的、不幸的。有句古话说道:‘犹如一个天空不能有两个太阳,中国不能有两个国家或两个皇帝。”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隋唐中央集权制度的完善消除了地方分裂割据的政治基础 B.经济的发展和各地经济联系的加强消除了割据的经济基础 C.“大一统”民族心理及对稳定的孜孜追求使分裂局面不能长久 D.君权神授和专制主义的极端加强对维护国家统一作用巨大 

试题详情

8.    “王沔(音mian,三声),字楚望,齐州人。……加左谏议大夫、枢密副使。……改户部侍郎,参知政事。”此段文字中的王沔应该是 A.汉朝人    B.唐朝人    C.宋朝人    D.清朝人

试题详情

7.    “凡百司奏抄,侍中审定,则先读而署之,以驳正违失。凡制敕宣行,大事则称扬德泽,褒美功业,覆奏而请施行,小事则署而颁之。”该材料所述中国古代机构应该是 A.唐朝门下省    B.宋朝中书门下     C.元朝中书省     D.明朝内阁

试题详情

6.    “严密的行政、控制和告诫仍都需要,因为不讲人情的选拔制原则……虽然它始于汉制……与渗透在儒家伦理中的家族和个人联系背道而驰。”(《剑桥中国史》)材料中所述的“选拔制”是 A.先秦的世袭制              B.汉代的察举制 C.魏晋的九品中正制            D.隋唐的科举制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