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25、王安石设想其变法应是在不增加人民负担的前提下,增加国家的财政收入(“民不加赋而国有饶”)。为此他采取的措施有 ①政府向农民贷款获得利息 ②向有特权的官僚地主征收钱财 ③引种占城稻以增加粮食产量④清查为逃避赋税而隐瞒的土地: ( )
A、①③ B、①②④ C、②④ D、②③
二 非选择题:
材料解析:
26(12分)材料一 卫鞅曰:“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秦孝公曰:“善!”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为私斗者,各以轻重被刑大小。……戮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
材料二 (商鞅)集小(都)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平斗桶权衡丈尺。……居五碾,秦人富强。
材料三 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者。……后五月而秦惠王车裂商君以徇,曰:“莫如商鞅反者!”遂灭商君之家。
材料四 太史公曰:商君,开资刻薄人也……,余尝读商君开塞耕战书,与其人和事相类(原注:开谓刑严峻则政化开,塞谓布恩赏则政化塞,其意本于严刑少恩)。卒受恶名于秦,有以也夫! ---以上均摘自《史记·列卷第八·商君鞅》
回答:
⑴据材料一,指出商鞅变法的理论基础是什么?变法何以推行?(2分)
⑵据材料二,总结商鞅变法在秦国的效果。( 2分)
⑶据材料三、四,分析导致商鞅悲惨结局的原因是什么?你从中有何认识?( 4 分 )
⑷你认为应该怎样评价商鞅变法?着眼点是什么?( 4 分 )
24、对王安石变法中“理财”措施的评述,不正确的是: ( )
A.“理财”以农事为先
B.理财措施中增收节支同时并举,以增收为主
C.“理财”中尽量不损害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
D.“理财”为变法之先,是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22、王安石变法各项措施中,既限制高利货盘剥,又增加政府收入的措施是
A、青苗法 B、募役法 C、方田均税法 D、保甲法
23 有利于改变北宋积弱局面的措施有: ( )
①保甲法 ②保马法 ③ 将兵法 ④ 设军器监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②③④ D ①②④
21、在王安石变法措施中,引起陷匿田亩、逃避赋税之人最激烈反对的是 ( )
A、募役法 B、市易法 C、方田均税法 D、青苗法
18、关于商鞅变法和孝文帝改革的表述,错误的是: ( )
A、改革都获得了成功 B、都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
C、改革进展都很顺利 D、都改变了原有的生产关系
19 孝文帝改革的主要作用有: ( )
①缓和了民族矛盾 ②巩固了封建统治 ③ 促进了北方民族的大融合 ④ 为结束割据,重新走向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20 北宋中期以后,土地大量兼并的最直接影响是: ( )
A农民反抗斗争不断 B 大地主 大官僚的出现
C 国家财税收入减少 D 少说民族政权大举进攻
15、下列对商鞅变法的历史局限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轻视教化,鼓吹轻罪重罚
B、连坐法的推行,加重了人民的痛苦
C、未与旧的制度、文化、习俗彻底划清界限
D、变革社会生产关系,促进了生产力发展
16 孝文帝改革的根本目的: ( )
A 恢复和发展北方经济 B 接受汉族先进文化
C 促进北方的民族融合 D 巩固鲜卑贵族的统治
17 均田制推行的前提是: ( )
A 俸禄制的实行 B 政府控制大量无主荒地
C 三长制的推行 D 租调制的实行
13、商鞅变法的措施中,最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的是: ( )
A、普遍推行县制 B、实行连坐法 C、按军功受爵 D、奖励耕战
14 秦国成为战国七雄中实力最强的国家,主要的原因是: ( )
A 实行商鞅变法 B 更多的使用铁农具
C 牛耕得到推广 D 重视水利工程的建设
10、商鞅变法中有利于培植封建小农经济的措施是: ( )
A、相地而衰征 B、奖励军功 C、废除分封制 D、奖励耕织
11 商鞅变法的指导思想是: ( )
A 墨家思想 B 儒家思想
C 法家思想 D 兵家思想
12 认为商鞅变法是社会制度根本变革的最主要的依据是: ( )
A 废井田,以法律形式承认土地私有 B 废除奴隶主特权,奖励军功
C 废除分封制,建立县制 D 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7、之所以说财产等级制度重新分配了国家的政治权利,依据是:( )
A、为后来雅典民主政治的发展开辟的道路
B、新兴工商业奴隶主逐渐跻身于统治阶层的行列
C、平民逐渐跻身于统治阶层行列
D、贵族阶层被排挤出国家政权之外
8 春秋战国时期总的时代特征是: ( )
A 生产力获得很大发展 B 战争频繁
C 文化繁荣 D 大动荡 大变革
9 “相地而衰征”和“初税亩”的实质是: ( )
A 根据数量的多少收税 B 按田质的好坏征收赋税
C 按公田数目向耕者收税 D 逐步承认土地私有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