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2.汉武帝强化皇权、巩固国家统一的措施不包括( )
A.派兵平叛 B.建立中朝 C.设置刺史 D.酹金夺爵
1.秦朝时期,御史大夫的主要职责是( )
①协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 ②掌管律令、图籍 ③管理军事 ④兼理国家监察事务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一)选择题
[例1]1940年下半年,彭德怀指挥八路军主动出击日军的一次大规模战役是
A.淞沪会战 B.太原会战 C.百团大战 D.徐州会战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抗战期间重大战役的识记能力,意在要求学生掌握抗战时期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抗战的具体情况, 本题能力层级为识记,预估难度系数为0.95。
答案:C。
[例2]2007年2月22日,美国前驻联合国大使博尔顿在接受凤凰卫视采访时说:“35年前的破冰之旅,推动了中美两国关系的正常化……”他所讲的“破冰之旅”是指
A.尼克松访华 B.基辛格访华 C.乒乓外交 D.中美建交
解析:本题是用一段材料考查20世纪70年代中美关系的选择题,意在要求学生抓住材料中的“2007年”和“35年前”两个时间概念,了解1972年中美关系发生的重大历史性事件。主要考查识记和理解能力。本题能力层级为理解,预估难度系数为0.90。
答案:A。
[例3]下列作品属于实现主义绘画作品的是
|
解析:本题是运用图片资料考查近代美术成就的选择题,意在要求学生了解四幅图片分别是四个画派的代表作,考查识记鉴别能力, 本题能力层级为识记,预估难度系数为0.90。
答案:A。
[例4]《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诞生。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历史背景有
①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日益暴露 ②欧洲工人运动兴起 ③空想社会主义理论的出现 ④工人运动走向国际联合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历史背景概括和归纳,是一道组合选择题,意在要求学生区分马克思主义产生的背景和影响,解决本题时只要排除④即可, ④是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影响. 本题能力层级为识记,预估难度系数为0.90。
答案:A
[例5]下表是1915-1919年中国纱厂盈利指数,造成这样势头的最主要的原因是
年 份 |
1915 |
1916 |
1917 |
1918 |
1919 |
盈利指数 |
-4.38 |
7.61 |
36.93 |
21.43 |
70.56 |
A.辛亥革命的推动 B.“实业救国”新思想的推动
C.群众性反帝斗争的推动 D.帝国主义暂时放松对华经济侵略
解析:本题利用表格数据来考查近代我国民族工业发展状况,意在要求学生能把表格中数据的变化和所学知识结合起来进行判断,检测学生在理解基础上,调动和运用已有的知识和技能,分析问题的能力。本题能力层级为简单应用,预估难度系数为0.75。
答案:D。
3.试题难度比例
全卷难度系数控制在0.8~0.85之间。
|
容易题 |
稍难题 |
难题 |
难度系数 |
0.90以上 |
0.7~0.90 |
0.5~0.7 |
比
例 |
70% |
20% |
10% |
2.内容占分比例
三个必修模块约各占1/3。
1.题型占分比例
选择题50分,材料解析题38分, 探究题12分
考试方式 |
时量 |
总分值 |
闭卷笔试 |
90分钟 |
100分 |
(二)考试内容要求
历史必修Ⅰ
课次 |
考试内容 |
能力要求 |
|||
识记 |
理解 |
简单 应用 |
综合 运用 |
||
第1课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
①宗法制的基本内容 |
√ |
|
|
|
②分封制的基本内容 |
|
√ |
|
|
|
①郡县制的建立 |
|
|
√ |
|
|
②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影响 |
|
|
√ |
|
|
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
①西汉和北宋中央集权发展表现 |
√ |
|
|
|
②隋唐的三省六部制和元朝的行省制度 |
|
|
√ |
|
|
③科举制 |
|
|
|
√ |
|
第4课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
①明朝内阁 |
√ |
√ |
|
|
②清朝军机处设置 |
|
√ |
|
|
|
第5课 古代希腊民主政治 |
①梭伦改革 |
|
√ |
|
|
②伯利克里改革的主要内容 |
√ |
|
|
|
|
第6课 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 |
①《十二铜表法》《民法大全》 |
√ |
|
|
|
②罗马法的作用、影响 |
|
|
√ |
|
|
第7课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
①《权利法案》的主要内容和影响 |
|
√ |
|
|
②责任制内阁的含义 |
|
√ |
|
|
|
第8课 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 |
①美国1787年宪法的主要内容 |
√ |
|
|
|
②美国联邦制的权力结构 |
|
√ |
|
|
|
③美国总统制与英国君主立宪制的比较 |
|
|
|
√ |
|
第9课 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在欧洲大陆的扩展 |
①1875年颁布的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的主要内容 |
√ |
|
|
|
②1871年颁布的《德意志帝国宪法》的主要内容 |
√ |
|
|
|
|
第10课 鸦片战争 |
①虎门销烟 |
|
√ |
|
|
②《南京条约》《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 |
√ |
|
|
|
|
③鸦片战争是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端 |
|
√ |
|
|
|
第11课 太平天国运动 |
①金田起义和定都天京 |
√ |
|
|
|
②《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的主要内容及其评价 |
|
|
√ |
|
|
第12课 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 |
①甲午中日战争中的重要战役 |
√ |
|
|
|
②《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 |
√ |
|
|
|
|
③八国联军侵华的时间 |
√ |
|
|
|
|
④《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 |
√ |
|
|
|
|
⑤《马关条约》《辛丑条约》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
|
|
|
√ |
|
第13课 辛亥革命 |
①中国同盟会的成立 |
|
√ |
|
|
②武昌起义和中华民国成立 |
√ |
|
|
|
|
②《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主要内容及其体现的民主精神 |
|
|
√ |
|
|
③辛亥革命的结果和历史意义 |
|
|
|
√ |
|
第14课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 |
①五四运动的时间及其历史意义 |
√ |
|
√ |
|
②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及其伟大意义 |
|
|
√ |
|
|
③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现 |
|
√ |
|
|
|
④北伐战争的对象 |
√ |
|
|
|
|
第15课 国共的十年对峙 |
①南昌起义、秋收起义时间和领导人 |
√ |
|
|
|
②八七会议的主要内容和意义 |
√ |
|
|
|
|
③红军长征的时间和意义 |
|
√ |
|
|
|
④遵义会议的主要内容和意义 |
|
|
√ |
|
|
第16课 抗日战争 |
①九一八事变和卢沟桥事变 |
√ |
|
|
|
②抗日战争中的重大战役 |
√ |
|
|
|
|
③侵华日军的滔天罪行的重大事例 |
√ |
|
|
|
|
④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 |
|
|
√ |
|
|
第17课 解放战争 |
①重庆谈判 |
|
√ |
|
|
②战略反攻的标志、三大战役、渡江战役 |
√ |
|
|
|
|
③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意义 |
|
|
√ |
|
|
第18课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
①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历史条件、标志 |
√ |
|
|
|
②《共产党宣言》的主要内容 |
|
√ |
|
|
|
③巴黎公社成立的时间、意义 |
|
√ |
|
|
|
第19课 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 |
①二月革命的性质、结果 |
√ |
|
|
|
② “四月提纲” |
|
√ |
|
|
|
③《和平法令》《土地法令》的主要内容和作用 |
|
|
√ |
|
|
④十月革命胜利意义 |
|
|
√ |
|
|
第20课 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 |
①《共同纲领》 |
|
√ |
|
|
②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创立的标志 |
√ |
|
|
|
|
③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
|
√ |
|
|
|
④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目的及内容 |
|
|
√ |
|
|
第21课 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 |
① “文革”对民主法制践踏的主要表现 |
√ |
|
|
|
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主法制建设的方针和主要成就 |
|
|
√ |
|
|
第22课 祖国统一大业 |
①“一国两制”构想 |
|
|
√ |
|
②香港、澳门回归的时间及其意义 |
|
|
√ |
|
|
第23课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
①新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
√ |
|
|
|
②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内容和影响 |
|
|
√ |
|
|
③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 |
√ |
|
|
|
|
第24课 开创外交新局面 |
①新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 |
|
√ |
|
|
②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建交 |
|
√ |
|
|
|
③新时期我国外交建树的主要表现 |
√ |
|
|
|
|
第25课 两极世界的形成 |
①“冷战”的含义及其表现 |
|
√ |
|
|
②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 |
√ |
|
|
|
|
第26课 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 |
①欧洲共同体的形成 |
|
|
√ |
|
②日本成为世界经济大国,谋求政治大国地位 |
|
√ |
|
|
|
③不结盟运动兴起的标志和影响 |
|
|
√ |
|
|
第27课 世纪之交的世界格局 |
①苏联解体和两极格局解体的标志 |
√ |
|
|
|
②苏联解体后,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的史实 |
|
|
√ |
|
历史必修Ⅱ
课次 |
考试内容 |
能力要求 |
|||
识记 |
理解 |
简单应用 |
综合运用 |
||
第1课 发达的古代农业 |
①中国古代早期农业耕作方式 |
√ |
|
|
|
②小农经济的基本特点 |
|
√ |
|
|
|
第2课 古代手工业的进步 |
①中国古代冶铸技术、丝织技术、制瓷技术。 |
√ |
|
|
|
第3课 古代商业的发展 |
①商人、交子、商帮 |
√ |
|
|
|
②北宋城市发展的表现。 |
√ |
|
|
|
|
第4课 古代的经济政策 |
①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演变 |
|
|
√ |
|
②“重农抑商” |
|
|
|
√ |
|
③“闭关锁国”政策的影响 |
|
√ |
|
|
|
第5课 开辟新航路 |
①新航路开辟的主要航海家 |
√ |
|
|
|
②地理大发现对世界市场形成的意义 |
|
|
√ |
|
|
第6课 殖民扩张与世界市场的拓展 |
①英国成为殖民霸主的时间 |
√ |
|
|
|
②早期殖民侵略带来的后果 |
|
√ |
|
|
|
第7课 第一次工业革命 |
①“珍妮纺纱机”出现 |
√ |
|
|
|
②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
|
|
√ |
|
|
第8课 第二次工业革命 |
①第二次工业革命主要成就 |
√ |
|
|
|
②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
|
|
|
√ |
|
第9课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
①洋务运动的主要内容和影响 |
|
√ |
|
|
②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的时间 |
√ |
|
|
|
|
第10课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
①19世纪末、一战期间、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原因 |
|
√ |
|
|
②近代阻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因素 |
|
|
√ |
|
|
第11课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
①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时间和主要成就 |
√ |
|
|
|
②20世纪50-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经验和教训 |
|
|
|
√ |
|
第12课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
①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要内容和意义 |
|
|
√ |
|
②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
|
√ |
|
|
|
③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 |
√ |
|
|
|
|
第13课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
①我国最早的经济特区 |
|
√ |
|
|
②我国对外开放格局的特点 |
|
|
√ |
|
|
第14课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
影响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化的主要因素 |
|
|
√ |
|
第15课 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的进步 |
①航空事业开始的标志性事件 |
√ |
|
|
|
②交通和通讯工具进步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
|
|
√ |
|
|
第16课 大众传媒的变迁 |
①中国电影事业开始起步的标志 |
√ |
|
|
|
②中国电视业诞生的标志 |
√ |
|
|
|
|
③互联网 |
|
|
√ |
|
|
第17课 空前严重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
①1929-1933年世界经济危机从美国爆发的原因 |
|
√ |
|
|
②1929-1933年经济危机的特点和影响 |
|
|
√ |
|
|
第18课 罗斯福新政 |
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及重要影响 |
|
|
|
√ |
第19课 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
①凯恩斯主义的基本主张 |
√ |
|
|
|
②美国“新经济”的概念 |
|
√ |
|
|
|
第20课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
①苏俄新经济政策的背景、内容和影响 |
|
√ |
|
|
②“斯大林模式”的历史功过 |
|
|
|
√ |
|
第21课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
①赫鲁晓夫改革 |
√ |
|
|
|
②戈尔巴乔夫改革失败的原因 |
|
|
√ |
|
|
第22课 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
二战后出现的世界三大经济支柱 |
|
√ |
|
|
第23课 世界经济的区域集团化 |
①世界主要经济区域集团 |
√ |
|
|
|
②亚太经合组织的宗旨和目标 |
|
|
√ |
|
|
第24课 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
①经济全球化的实质和影响 |
|
|
|
√ |
②中国参加世界贸易组织的时间及影响 |
|
√ |
|
|
历史必修Ⅲ
课次 |
考试内容 |
能力要求 |
|||
识记 |
理解 |
简单应用 |
综合运用 |
||
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
①“百家争鸣”形成的原因、意义 |
|
|
√ |
|
②孔子创立儒家学说及孟子、荀子的思想主张 |
|
|
|
√ |
|
③老子和韩非子的学派及思想主张 |
√ |
|
|
|
|
第2课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
①董仲舒的思想主张及影响 |
|
√ |
|
|
第3课 宋明理学 |
①宋明理学的主要代表人物 |
√ |
|
|
|
②“程朱理学”的主要内容 |
|
√ |
|
|
|
③陆王心学的主要观点 |
|
√ |
|
|
|
第4课 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 |
明清时期的重要思想家及其思想主张 |
√ |
|
|
|
第5课 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 |
普罗泰格拉和苏格拉底两人对人的价值的阐述 |
√ |
|
|
|
第6课 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
①文艺复兴首先出现在意大利的原因及“人文主义”的基本含义 |
|
|
√ |
|
② “文学三杰” |
√ |
|
|
|
|
③马丁·路德宗教改革开始的标志和欧洲宗教改革的影响 |
|
|
√ |
|
|
第7课 启蒙运动 |
①启蒙运动兴起的原因 |
√ |
|
|
|
②法国、德意志启蒙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思想主张 |
√ |
|
|
|
|
③启蒙运动的核心和启蒙运动的意义 |
|
|
√ |
|
|
第8课 古代中国的发明与发现 |
①中国古代四大发明及其对世界文明的贡献 |
|
|
|
√ |
②《九章算术》 |
√ |
|
|
|
|
③《授时历》 |
√ |
|
|
|
|
④《齐民要术》 |
√ |
|
|
|
|
⑤《伤寒杂病论》和《本草纲目》的作者、地位 |
|
|
√ |
|
|
第9课 辉煌灿烂的文学 |
①《诗经》 |
√ |
|
|
|
②唐诗繁荣的条件 |
|
√ |
|
|
|
③宋词中的婉约派和豪放派、元曲的代表人物 |
√ |
|
|
|
|
④明清小说的代表作 |
√ |
|
|
|
|
第10课 充满魅力的书画和戏曲艺术 |
①汉字的演变脉络 |
√ |
|
|
|
②楷书、草书、行书的主要特点及书法家王羲之 |
√ |
|
|
|
|
③《清明上河图》 |
√ |
|
|
|
|
④京剧的出现 |
√ |
|
|
|
|
第11课 物理学的重大进展 |
①伽利略、牛顿在经典力学方面的主要贡献 |
|
√ |
|
|
②爱因斯坦创立相对论 |
|
√ |
|
|
|
③量子论的代表人物 |
√ |
|
|
|
|
第12课 破解生命起源之谜 |
①拉马克提出早期生物进化思想 |
√ |
|
|
|
②达尔文的进化论 |
|
|
√ |
|
|
第13课 从蒸汽机到互联网 |
①瓦特改制蒸汽机及蒸汽机的影响 |
|
√ |
|
|
②法拉第的贡献和电气革命的影响 |
|
|
√ |
|
|
第14课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 |
①林则徐、魏源和《海国图志》 |
√ |
|
|
|
②“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概念 |
|
√ |
|
|
|
③维新变法思想的代表人物 |
|
√ |
|
|
|
第15课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
①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原因、主要内容和意义 |
|
|
√ |
|
②李大钊宣传马克思主义的主要文章 |
√ |
|
|
|
|
第16课 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 |
①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及其评价 |
|
|
√ |
|
②三大政策 |
√ |
|
|
|
|
③提出新三民主义的时间、会议及新三民主义的作用 |
|
√ |
|
|
|
第17课 毛泽东思想 |
①“农村包围城市”革命理论的提出 |
√ |
|
|
|
②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
|
|
|
√ |
|
第18课 新时期理论的探索 |
①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的思想路线 |
√ |
|
|
|
②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 |
|
√ |
|
|
|
③“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内容 |
√ |
|
|
|
|
第19课 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 |
① “两弹一星”和“神舟”飞船飞行成功的意义 |
|
|
√ |
|
②袁隆平选育杂交水稻及其意义 |
|
|
√ |
|
|
第20课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
① “双百”方针 |
√ |
|
|
|
②“文革”结束后,我国文艺学术繁荣的原因 |
|
√ |
|
|
|
第21课 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 |
①新中国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 |
√ |
|
|
|
②“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和邓小平的“三个面向” |
|
√ |
|
|
|
第22课 文学的繁荣 |
①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及作者 |
√ |
|
|
|
②现实主义文学的特点 |
|
|
√ |
|
|
③20世纪欧美现代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及作者 |
√ |
|
|
|
|
第23课 美术的辉煌 |
①法国新古典主义美术的代表作及作者 |
√ |
|
|
|
②法国浪漫主义美术的代表作及作者 |
√ |
|
|
|
|
③19世纪现实主义美术的特点、代表作及作者 |
√ |
|
|
|
|
④19世纪印象画派代表作及作者 |
√ |
|
|
|
|
⑤现代主义美术的代表作及作者 |
√ |
|
|
|
|
第24课 音乐和影视艺术 |
浪漫主义音乐的代表作及作者 |
√ |
|
|
|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