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6、“汉法”与“旧俗”之争的实质是( )
A 、是否采用中原先进文化
B 、是否重用汉人巩固统治
C 、是否加强中央集权
D 、是否保留原有的风俗习惯
5、北宋王安石变法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 )
A、加强军事力量 B、解决财政困难
C、铲除割据基础 D、打击土地兼并
4、王安石变法所触及的主要矛盾是( )
A、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
B、封建国家和大地主阶级的矛盾
C、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
D、官僚地主和中小地主的矛盾
3、北宋前期统治者认为“富室连田阡陌,为国守财尔!缓急盗贼窃发,边境扰动,兼并之财,乐于输纳,皆我之物。”这表明北宋政府( )
A、大力抑制土地兼并
B、纵容土地兼并以便于筹集军费
C、准备搜刮百姓以抗辽
D、减轻人民负担,限制大地主特权
2、“冗官、冗兵、冗费”是造成北宋长期“积贫积弱”局面的原因之一,这说明( )
A、兵不在多在勇
B、政治改革要重视精兵简政
C、政治改革要有强大的经济后盾
D、北宋加强中央集权措施弊大于利
1、王安石变法中的青苗法、免役法和方田均税法要解决的共同问题是( )
A、抑制土地兼并 B、限制高利贷盘剥
C、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D、减轻农民负担
17、材料一 (太和)十有八年……十二月……革衣服之制。十有九年……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诏迁洛之民死葬河南,不得还北。于是代人南迁者,悉为河南洛阳人……九月庚午,六宫及文武尽迁洛阳。十有二月……甲子,引见群臣于光极堂,班赐冠服(即按官位高低不同赐给汉宫服装)。
--引自《魏书·高帝纪下》 材料二 魏主下诏,以为:“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诸功臣自代(按:代,郡名,今山西省东北,河北省西北一带)来者,姓或重复,皆改之。” --引自《资治通鉴》 请回答: (1)据以上材料,概括孝文帝促使鲜卑“汉化”的主要措施。
(2)分析孝文帝采取这些措施的主观动机和客观效果.
寒假作业十五--改革史第二单元
矫兆田
16、材料一 孝公用商鞅之变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
--《史记•李斯列传》
材料二 太史公曰:商君,其天资刻薄人也。迹其欲于孝公以帝王术,挟持浮说,非其质矣。……及得用,刑公子虔,欺魏将卬,不师赵良之言,亦是发明商君之少思亦。余尝读商君开塞耕战书,与其人行事相类。卒受恶名于秦,有以也夫。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三 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然王制遂灭,僭差亡度。庶人之富者累巨万,而贫者食糟糠;有国强者兼州城,而弱者丧社稷。 --《汉书•食货志》
材料四 (公元前338年)孝公死,惠王代后。……人说惠王曰:“大臣太重者国危,左右太亲者身危。今秦妇人婴儿皆言商君之法,是商君反为主,大王更为臣也。且夫商君固大王仇也,愿大王图之。” --《战国策•秦策一》
请回答:
(1)材料一对商鞅变法持何态度?如何看待“民以殷盛”的说法?
(2)材料二如何评价商鞅?这一观点是否正确?为什么?
(3)材料三对商鞅变法持什么态度?“务本”“王制遂灭”各指什么?
(4)材料四中“人”代表什么阶级的利益?它说明什么问题?
15.据《洛阳伽蓝记》记载:“出西阳门外四里,御道南有洛阳大市,周回八里”,这一地区“多诸工商货殖之民。千金比屋,层楼对出,重门启扇,阁道交通,迭相临望”。上述材料表明( )
A.魏晋时期,战乱未波及洛阳城
B.十六国时期,商品经济有发展
C.北魏迁都后,洛阳商业又兴旺
D.南朝后期,江南经济超过北方
14.北魏孝文帝改革政策之所以能够实施,是因为①它适应了当时中原地区先进的生产力②得到鲜卑贵族的广泛支持③孝文帝个人改革的态度坚决④广大北方人民支持政府改革( )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