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0  349322  349330  349336  349340  349346  349348  349352  349358  349360  349366  349372  349376  349378  349382  349388  349390  349396  349400  349402  349406  349408  349412  349414  349416  349417  349418  349420  349421  349422  349424  349426  349430  349432  349436  349438  349442  349448  349450  349456  349460  349462  349466  349472  349478  349480  349486  349490  349492  349498  349502  349508  349516  447348 

l、促进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时机成熟的直接原因是

     A.临时政府继续进行帝国主义战争        

     B.工人阶级得到广大农民的支持

     C.布尔什维克在苏维埃中取得多数          

     D.列宁的《四月提纲》指明了革命发展方向

2、苏维埃政权颁布的法令规定:“必须实行国家的粮食垄断,即绝对禁止任何人的粮食贸易……绝对禁止任何人保存和隐藏余粮。”这一措施实行于

     A.1917年十月革命时期                     B.苏维埃俄国内战时期  

     C.苏俄新经济政策时期                     D.苏联农业集体化时期

试题详情

(三)问答题

1、儒家思想在今天东亚、东南亚一些国家仍被广泛推崇,新加坡甚至用儒家思想来治国。

有人认为,儒学的本质是消极的、保守的,中国社会要进步,必须彻底“打倒孔家店”。有人认为,儒学的思想原则有积极健康的一面,如“刚健有为”、“和与中”、“崇德利用”、“天人协调”等,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所在。也有人认为,传统儒学可以实现现代化的转化。分析以上观点,结合相关知识阐述你对于儒学的现代价值的观点。

答案:儒家的大一统意识,民本意识、道德意识与和谐意识等,对维护中华民族统一、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增强历史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谋求社会的共同发展和生态环境都不无裨益。但在对儒家思想积极性加以发挥的同时,也不要被一些传统儒家的陈规陋俗所束缚,要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2、儒家思想作为中国两千多年的正统思想,它的地位是如何得以确立的? 你是怎样认识中国传统文化这一发展历程的?对于儒家思想的“独尊”现象,你作何理解?试简要分析。

答案:汉武帝要解决王国问题,巩固中央集权国家,需要一种符合实际的统治思想,以思想上的统一,巩固政治上的统一。而在建立政权时起了重要作用的法家思想,已不完全适应巩固政权的需要,汉初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也不适应经济发展后的变化。这时,儒生董仲舒吸收法家、道家等各派主张,对儒学加以发挥,提出了“君权神授”、“大一统”的思想,适应了当时政治的需要。也使自“焚书坑儒”以来陷于困境的传统儒学在学术上得以发展。董仲舒对儒学的发挥适应了西汉大一统局势的需要,对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统治提供了强有力的帮助,因此,儒学的正统地位得以在西汉确立。(2)尊儒兴学,把教育、考试与选官结合起来,是汉武帝的创造,在客观上形成了重视知识,重视教育的社会风尚,儒家思想逐渐渗透到社会各方面,造就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形式。封建政治与儒学思想密切结合起来,初步形成了儒家政治的历史传统。(4)从本质上看,这仍是一种封建专制主义文化政策。汉武帝运用皇权干预学术思想,抑制了思想的自由发展,禁锢了思想界的探索精神,违背了思想统一于真理的规律,有明显的消极作用

提示:儒学正统地位何以确立要从西汉统治的需要和董仲舒对儒学的发挥两个方面作答。

试题详情

(一)单项选择题

1.被董仲舒发挥了的儒学的大一统思想,能被汉武帝采纳,实际上是因为它吸收了下列哪位思想家的思想 C

A.孔子的思想   B.荀子的思想   C.韩非子的思想   D.墨子的思想

2.无论“焚书坑儒”,还是“罢黜百家,表章‘六经’”,其本质都是 D

A.为加强中央集权制造舆论       B.剔除不适应当时社会需要的思想

C.为削弱诸侯(王国)势力提供理论依据  D.加强对人民的思想控制

3.关于“罢黜百家,表章‘六经’”与“大一统”的关系,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

A、思想上的统一巩固政治上的统一   B、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

C、政治上的统一确保思想上的统一   D、适应中央集权的需要

4.从春秋战国时期到汉代,中国思想界逐渐由“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其所反映的根本性问题是D

A.中国思想文化出现倒退    B.中国由分裂走向统一

C.商品经济发展受到限制    D.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加强

5.汉武帝时期兴办太学,大力推行儒学教育,下列与此有关的社会背景是C

A.经济发展使综合国力增强      B.西汉中央地方教育系统的建立

C.君主集权取得对割据势力的胜利   D.佛教冲击了我国传统文化

试题详情

A: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

1.  原因:

(1)现实的需要:汉武帝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第一个鼎盛时期,但也面临许多问题,需要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的统一。

①   政治:王国问题

②   民族关系:北方:匈奴+南方西南地区

③   经济:土地兼并,阶级矛盾激化

(2)用人政策:汉武帝起用“贤良文学”的儒生,担任官职,以备咨询治国方略

(3)个人发挥:董仲舒对儒家思想进行发挥--新儒学,使其更适应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其建议得到采纳。

①发挥
 
      a、针对中央集权的需要,提出“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b、针对加强君权的需要,提出“君权神授”与“天人感应”

c、针对土地兼并的现实,发挥“仁政”:轻徭薄赋

d、针对为人处事标准,提出“三纲五常”

  ②心态:既要维护君主的权威,加强中央集权,又要限制君主暴政。

③思想根源:继承儒家“仁政”学说,又吸收法家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思想

  ④特点:外儒内法

2.影响:

(1)确立了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

(2)结束各学派思想平等竞争的局面(百家争鸣局面彻底结束),扼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

(3)起用文学儒者参与国家大政

(4)对思想、文化、教育的重视,、推动了民族历史文化的进步。

B、汉代的教育体制--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

1.教育体制:

(1)中央:汉武帝时期,创办太学:历史上第一次出现的国家培养政治管理人才的官立学校

(2)地方:郡国学校,初建地方教育系统

2.影响:

(1)对教育:太学的建立,是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的标志

(2)对社会风气:带动民间积极向学的风气,有利于文化的传播

(3)对统治基础:打破贵族官僚对官位的垄断,出身中下层的人,也能进入仕途,扩大统治基础。

(4)对政坛:东汉太学生的议政活动,迫使黑暗政治势力有所收敛。

C、科举制--儒家思想统治地位进一步强化

1.选官制度的变化:世官制--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

2.确立;隋朝--完善:唐朝--发展;北宋--强化:明清

3.特点:①以考试成绩作为选官依据

②考试内容;主要是儒学经典

4.影响:

① 有利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体制的稳固:儒生成为专制政治的仆从;儒学成为统治臣民的思想工具

② 促成持久的读书风尚,有利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文化的发展

③ 选官方式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公平公正的原则

④ 读书-考试--做官,知识分子成为官僚队伍的后备力量,有利于提高官员的文化素质

⑤ 导致古代专心从事科学技术研究的人才力量薄弱,影响科技的发展。

◆总结:儒学兴起的表现;

1.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

2.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

3.“贤良之士“的儒生大量进入国家政权机构,担任职务

4.儒学经典成为科举考试的主要内容,进一步强化了儒学的统治地位。

[基础自测训练]

1.秦始皇“焚书坑儒”摧残了先秦文化,钳制了思想。他的这一作为主要是针对B

A.儒学的独尊地位     B.主张分封的思想

C.妄议朝政的儒生      D.企图判乱的六国旧贵族

2.儒学思想逐渐成为正统思想是在下列哪位皇帝在位期间 D

A、汉高祖  B、汉文帝 C、汉景帝  D、汉武帝

3.教材中引用唐章碣诗:“竹帛烟销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该诗提到了哪些历史事件 C

A.统一方国,焚书坑儒       B.政治改革,平定山东

C.焚书坑儒、农民起义       D.农民起义、刘项文盲

4.关于太学的建立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D

A.接受了董仲舒的献策      B.采用了公孙弘制定的具体方案

C、是历史上第一次出现的国家培养政治管理人才的正式的官立学校

D、汉武帝时期太学规模已经很大

5.下列书籍,在秦朝时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D

A、医药之书 B、卜筮之书 C、种树之书  D、墨家

试题详情

3.西汉初年,实行休养生息政策,儒家思想逐渐复苏

试题详情

2.秦朝,“焚书坑儒”,使儒学受到压制,儒学走向低潮。

思考:战国和秦朝文化氛围有何不同?原因何在?

战国:百家争鸣:各国纷争,尚未形成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国家,学术氛围较宽松

秦朝:国家完成统一,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为巩固统一,必须加强思想控制

(1)原因:

① 秦朝统一后,并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文化成为政治权力的附庸

② 儒生,游士引用儒家经典,圣贤言论,批评时政,不利于秦朝的统治。

③导火线:关于郡县制与分封制之争。

(2)概况

①焚书:  焚书的范围:六国的历史记载+私人收藏的书+严禁私下谈论+严禁私藏禁书

      不焚的书:《秦记》+博士管理的文献+有实用价值的书籍(医药、卜筮、种树)

②坑儒:警告文化人

(3)评价:

①实质:文化专制政策

②积极:在当时是必要的,有利于加强思想控制,一定程度上维护统治

③消极:a、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阻碍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是中国文化史上的浩劫。

     b、使儒学走向低潮

     C、受到主流文化的批判

试题详情

1.春秋战国时期,经过孔子、孟子、荀子的创立和发展,早期儒学在社会上很有影响,称为显学。

试题详情

2、材料一、孝文帝改革前后的北魏服饰、饮食情景之比较

图一、胡服俑
图二、孝文帝出行图

图三、汉人胡食

材料二、“南朝梁大将陈庆之送北海王元昊入洛阳,归来说:“自晋宋以来号洛阳为荒土,此中谓长江以北,尽是夷狄,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胜,人物殷阜。”

--《洛阳伽蓝记》

根据上述材料谈谈孝文帝改革产生的历史影响。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