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1.苏联的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
国民经济恢复基本完成后,苏联仍然是一个只能输出农产品、输入机器装备的落后农业国。1925年12月召开的联共(布)“十四大”通过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方针,决定把苏联从农业国变为工业国。这次大会,标志着有计划大规模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时期的开始。从1928年至1985年,除1941年苏联卫国战争爆发,第三个五年计划被迫中断外,完整地执行了10个五年计划,取得了巨大成就。1932年,“一五”计划完成时,苏联已从农业国变为了工业国,建立了独立的国民经济体系。基本上实现了以重工业为中心的国家工业化,增强了综合国力。苏联大大缩小了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经济上的差距。“二五”计划完成时,苏联的工业总产值超过德、英、法,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
1927年末,苏联的工业生产达到并超过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最高水平。然而,以落后的个体小农经济为基础的农业,不能适应工业的迅速发展。1927年12月,联共(布)“十五大”通过了逐步开展农业集体化的方针。1929年,在苏联全国范围内,开展了大规模的农业集体化运动。农业集体化的实现,为苏联农业机械化、现代化开辟了广阔道路,也为苏联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创造了条件。随着国家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的实现,生产资料公有制在国民经济中已经占绝对支配地位。
3.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的盛行和苏联的大清洗运动。
(1)出现时间:20世纪20年代末开始,到30年代已达到相当严重的程度。
(2)表现:1938年,斯大林亲自审定出版的《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充满了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甚至歪曲了某些重要历史事实,对苏联共产党的历史理论也多有曲解和拔高之处。
(3)出现原因:①在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下,个人权力过大,缺乏监督体制。
②苏联是从经济文化落后的沙皇俄国发展而来的,“在俄国长期占据优势地位的小生产经济和农民意识是个人崇拜的温床”。
③斯大林个人的原因,即“斯大林个人的因素”。
(4)造成的危害:阶级斗争严重扩大化,1936-1938年,苏联进行了错误的大清洗运动,大批干部、群众、知识分子、优秀领导人都遭到迫害,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遭到粗暴的破坏和践踏,对苏联社会乃至国际社会主义运动产生了严重的消极影响。
2.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形成
形成标志:1936年苏联宪法的颁布。
特点:①经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②政治:权力高度集中,党政不分,缺少群众监督。
评价:①在当时条件下起过积极作用:基本上适应苏联当时的生产力水平,使苏联在二三十年代取得巨大成就;对苏联国力的迅速增强,以及防御帝国主义的侵略起过积极作用。②该体制存在严重的缺陷和弊端,后越来越阻碍苏联国民经济和其它各个领域的发展。
1.苏联的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
(1)政策:1925年联共(布)“十四大”通过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总方针;1927年联共(布)“十五大”通过农业集体化的方针;1928年苏联开始有计划地进行经济建设。
(2)成就:基本上实现了以重工业为中心的国家工业化,增强了综合国力;1937年工业总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生产资料公有制在国民经济中已经占绝对支配地位。
(3)问题:片面发展重工业,造成农、轻、重比例失调;片面强调产值和产量,造成产品种类单调、质量低下;农民生产积极性受到极大伤害,农业发展处于停滞状态。
分析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形成过程,培养运用现象和本质、人民群众及个人在历史中的作用的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评价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能力。
[知识点拨]
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方针和农业集体化方针的确立;五年计划的实施;苏联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中的重大缺陷;1936年苏联宪法;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对斯大林个人崇拜的盛行;苏联的大清洗运动。
4.意义:①推翻了封建专制的君主制,确立了君主立宪制,为英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制度的建立,开辟了道路。②它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当时整个世界的要求,对欧洲和世界其它地区都有广泛影响,它标志着一个新的历史时期的到来。
[方法指导]
分析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经过,认识英国资产阶级统治确立的过程呈现出的突出特点,并分析原因,概括革命的意义;分析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前的宗教问题,理解为什么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又称“清教徒”革命。
[疑难解析]
为什么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又称“清教徒”革命?
17世纪,英国资本主义与封建统治之间的矛盾已十分尖锐。与此同时,意识形态领域中的冲突也日益具有政治色彩了。在英国革命中,资产阶级在意识形态方面举起的是宗教旗帜。当时,英国的国教是圣公会教。这是16世纪初在宗教改革时建立起来的,用以取代天主教。当时没收了天主教的全部财产,主要是数量巨大的土地,并将其卖给贵族、官吏和商人。国王以圣公会为国教,使自己取代罗马教皇,成为国内的宗教领袖。正由于他们仍然以圣公会作为自己统治的精神支柱,所以在号称新教的圣公会教中,继续保留了大量天主教残余,在这种情况下,清教运动兴起,意即清除国教中的天主教残余。清教反对国王主宰教会,也反对主教制度,要求自己领悟上帝的“启示”,直接与上帝“交流”。这反映出清教对专制制度的否定。清教还强调“勤俭”,主张以勤奋去“获得财富”。这正是资产阶级反对封建统治,要求经济自由的呼声在教义形式下的表现,这样,清教教义就自然地成为资产阶级、新贵族进行反封建斗争现成的思想武器。
[典例精评]
例1 17世纪的英国革命是资本主义性质的革命。下列各项中最能表明这一性质的是( )
A.采取武装斗争方式打败了王军
B.没收、出卖王室土地,废除地主对国王的封建义务
C.处死国王查理一世
D.1649年5月英国宣布为共和国
出处:1997年全国高考题
解析 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资产阶级革命”内涵的理解。另外,就是对B项中“地主”的理解。此时的地主已是资产阶级化的地主,即新贵族。革命期间,王室土地被拍卖,大多落到资产阶级和新贵族手中,他们得到土地后,或把土地租给资本主义农场主经营,或自己进行资本主义经营。明确了上述概念,答案就显而易见了。
3.《权利法案》和内阁制形成:1689年,议会通过《权利法案》,限制国王的权力。18世纪,辉格党在英国政坛占优势。英国内阁制形成。
2.过程:①议会斗争时期(1640年-1642年):1638年苏格兰人民举行起义,1640年,国王被迫召开议会。议会中的清教徒和反对国王专制的代表要求限制王权,得到城乡群众支持。②内战时期(1642-1648年):1642年,国王查理一世宣布讨伐议会,挑起内战。议会军在纳西比诸战役中打败王党军队,俘获查理一世,并以叛国罪于1649年初处死。③共和国时期(1649年-1653年):内战结束后,英国宣布成立共和国,克伦威尔发展工商业,历行清教法规,远征爱尔兰和苏格兰,进行第一次英荷战争。④“护国公”统治时期(1653-1660年):1653年克伦威尔被宣布为“护国公”,他解散议会,成为军事独裁者。⑤斯图亚特王朝复辟时期(1660-1688年):1660年查理二世复辟,他实行反攻倒算政策,英国政坛发生分化,形成辉格党和托利党。詹姆士二世企图恢复天主权。⑥“光荣革命”:1688年,辉格党人联合一部分托利党人发动政变,信奉新教的威廉和玛丽即位。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完成。
1.背景:①资本主义的兴起和发展:新航路开辟后,英国处于大西洋航运的中心线上。英国积极开拓海外贸易的发展,手工工场建立和发展起来。由于“圈地运动”,农村出现了资本主义牧场和农场。②阶级关系发生变化,形成了新兴的资产阶级和新贵族。③都铎王朝加强专制。鼓励工商业和海外掠夺,使英国成为海上强国,客观上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④斯图亚特王朝实行专制统治,侵犯资产阶级利益,迫害清教徒,激化了社会矛盾,导致人民起义。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