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0  350558  350566  350572  350576  350582  350584  350588  350594  350596  350602  350608  350612  350614  350618  350624  350626  350632  350636  350638  350642  350644  350648  350650  350652  350653  350654  350656  350657  350658  350660  350662  350666  350668  350672  350674  350678  350684  350686  350692  350696  350698  350702  350708  350714  350716  350722  350726  350728  350734  350738  350744  350752  447348 

22.1997年《香港商报》发表了题为《十载不凡路,香江书华章》的社评。其中有这样的评论“如果说十年前无论是国际社会,还是香港本地,都有不少人对‘一国两制’、 ‘港人治港’心存怀疑。今天,所有的疑虑都已经烟消云散了……”请你给该评论加一个合适的标题(   )K^S*5U.C#O%

A.“一国两制”--理论与实践的完美结合  

B.“一国两制”--香港繁荣稳定的制度

C.“一国两制”--走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D.“一国两制”--推动祖国统一大业

试题详情

21.下面图片分别代表了我国两大行使自治权力的区域,它们最大的不同是(   )

    

A.前者是少数民族当家作主,后者是外国人当家作主

B.前者享有高度的自治权,后者享有完全的自治权

C.前者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后者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D.前者有利于各民族的繁荣,后者有利于祖国的统一

试题详情

20.摘自某日《人民日报》社论:“这是中国光辉灿烂的人民的新世纪的开端。这是全中国人民空前大团结的会议。这个会议宣告了旧中国的永远灭亡和新中国的伟大诞生。”这次会议(  )

①通过了《共同纲领》        ②代行全国人大职权范围

③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④确立了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试题详情

19.CCTV大型政论片(复兴之路》,追溯了中华民族的强国之梦和不懈探索的伟大历程。你认为六集的主题先后顺序应是(   )

A.峥嵘岁月 千年局变 中国新生 伟大转折 继往开来 世纪跨越

B.峥嵘岁月 伟大转折 千年局变 中国新生 继往开来 世纪跨越

C.千年局变 峥嵘岁月 中国新生 伟大转折 世纪跨越 继往开来

D.千年局变 峥嵊岁月 伟大转折 中国新生 世纪跨越 继往开来

试题详情

18.新中国诞生伊始,诗人胡风以一句“时间开始了”表达了自己喜悦的心声,而这句话也以其高超的艺术手法被誉为“开国的绝唱”。“时间开始了”是指(   )

①新民主主义革命彻底胜利     ②人民成为国家的主人

③政治上开始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④中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新时期  

A.②③        B.①②     C.③④      D.②④

试题详情

17.胡绳在《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中说:“从大革命失败到抗日战争前夕这十年,是中国共产党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坚持斗争并达到政治上成熟的时期。”对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政治上“成熟”表现的理解,错误的是(   )

A.根据国情,提出反帝反封建反军阀的奋斗目标

B.走“工农武装割据”的道路

C.形成了独立自主解决主本革命实际问题的领导核心

D.根据国内社会矛盾的变化,正确处理国共两党关系   ’

试题详情

16.右图是民国45年台湾地区为纪念某一重大事件而发行的一枚30周年纪念封的局部。依据图中信息判断纪念的是哪一事件?(   )K^S*5U.C#O% 

A.中国同盟会成立            B.北伐战争开始

C.南京国民政府成立          D.抗日战争胜利

试题详情

15.“当凡尔赛的调停人没有将这个丢失的省份归还中国时,在北京的学生和知识分子中爆发了声势浩大的游行示威。……事实证明,这场运动是中国历史上民族感情最强烈、最普遍的表露。”这场运动的民族感情之所以如此强烈的深层次原因是(   )

A.学生和知识分子接受了新文化运动的洗礼  

B.巴黎和会将德国在山东的特权转让给日本

C.广大人民群众的直接参与和推动      

D.十月革命对民族解放运动的鼓舞

试题详情

14.下图记录了1833-1913年“民主”、“共和”这两个关键词在部分著作和报刊中出现的频率。导致这一频率变化趋势出现的因素是(   )

A.洋务运动  维新变法           B.维新变法  辛亥革命

C.辛亥革命  新文化运动          D.辛亥革命  五四运动

试题详情

13.著名历史学家陈旭麓先生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一书中所说:“从爱国主义出发回到中世纪。”此评价最适用于(   )

A.太平天国运动   B.义和团运动    C.维新变法   D.辛亥革命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