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0  350588  350596  350602  350606  350612  350614  350618  350624  350626  350632  350638  350642  350644  350648  350654  350656  350662  350666  350668  350672  350674  350678  350680  350682  350683  350684  350686  350687  350688  350690  350692  350696  350698  350702  350704  350708  350714  350716  350722  350726  350728  350732  350738  350744  350746  350752  350756  350758  350764  350768  350774  350782  447348 

43.报纸杂志、电影电视、互联网等传媒手段反映了近现代社会信息传递的演变。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A.报刊是印刷媒介,是最早的现代大众传播媒介

B.影视是音像媒介,在生活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

C.互联网是电子媒介,是信息社会的一个标志性的信息传播手段

D.这三类媒介从技术层面上说是一个逐渐替代的过程

试题详情

42.20多年的改革开放使我国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开放区--沿江开放港口城市--沿边开放城镇--内地省会开放城市”的开放体系。此体系的形成标志着                

A.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   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

C.我国经济体制改革达到一个新阶段

 D.我国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

试题详情

41.下列哪座城市与以下的描述最吻合

①近代第一批被迫开放的通商口岸  ②出现最早一批民族企业 

③20世纪90年代成为进一步改革开放的重要标志 

④一个新型区域合作组织的冠上了它的名字

  A.上海    B.广州    C.南京    D.厦门

试题详情

40.1985年邓小平说:“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其本质含义是                  

A.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B.制定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党的基本路线

C.改变陈旧落后的思想观念    D.改革不适应经济发展的管理体制

试题详情

39.改革开放加速了中国的城市化进程。1978年我国城市数量为193个,1997年为668个,其中以中小城市的增长最为迅速。这主要是由于                   

A.经济特区的设立         B.乡镇企业的崛起与发展

 C.沿海港口城市的开放     D.城市经济体制的改革

试题详情

38.20世纪50年代,我国提出建设新农村的口号是:“楼上楼下,电灯电话,耕地不用牛,点灯不用油,饭前葡萄酒,饭后水果糖。”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①反映了当时中国人民迫切要求改变落后面貌的美好愿望

②生产关系超越生产力水平的体现 

③尊重客观规律下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 

④“左”倾思想在经济领域里的反映

A.①③   B.①③④   C.①④ D.①②③

试题详情

37.1959-1961年三年经济困难局面的出现,是“三分天灾,七分人祸”的结果,“七分人祸”包含 ①决策者的失误  ②连年自然灾害  ③1958年的所谓人民公社化运动  ④恶劣的国际环境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

试题详情

36.1966-1967年我国国民经济(部分)发展情况如下

1966年我国国民经济比上一年大幅度增长的主要原因是

   ①八大制定了正确的经济建设方针     ②“大跃进”中的错误被彻底纠正

   ③“文革”动乱尚未扩展到经济领域    ④1965年国民经济的调整任务基本完成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试题详情

34.“先抓吃穿用;实现农轻重”,横批“综合平衡”。这是1962年周恩来总理在全国财经工作会议上的即兴对联。此对联是对当时党中央哪一国民经济建设方针的注解                       

A.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总路线   B.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

C.人民公社化和“大跃进”   D.“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