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中,出现过议会与国王的长期斗争,据此回答15-19题。
15、马克思认为英国的圈地运动是一场“农业革命”,这是因为圈地运动( )
①在农村中产生了手工工场 ②产生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③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④引起农村阶级关系的变化
A.①③ B.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16、克伦威尔在其施政纲领中说:护国公为终身职务,与议会共同掌握立法权,与国务会议共同行使行政权……议会的议案必须经过护国公的批准才能生效。这表明( )
①克伦威尔已蜕变为封建专制君主 ②护国公实际操纵立法权和行政权
③克伦威尔严格遵守共和国的原则 ④克伦威尔想以此建立独裁统治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17、在英国君主立宪政体确立的过程中,民主与专制进行了反复较量。下列历史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是( )
①斯图亚特王朝复辟 ②光荣革命
③处死查理一世 ④护国政体
A.①②③④ B.②③①④ C.③④①② D.③④②①
18、从社会发展的角度看,1688年光荣革命的最重大意义在于( )
A.确立了英国君主立宪制的法律地位 B.推翻了斯图亚特王朝的统治
C.确立了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统治地位 D.维护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
19、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经过了长期、曲折的历程,其主要原因是( )
A.封建势力不甘心失败,进行反扑 B.面临欧洲封建势力的干预
C.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 D.资产阶级没有与人民群众并肩作战
西欧中世纪晚期,出现了专制理论与民主思想的冲突,据此回答7-14题。
7、阿奎那提出“君权神圣”思想的原因是( )
①基督教成为人们长期的普遍信仰 ②教权与王权的矛盾尖锐
③城市的大量兴起,世俗力量的壮大 ④受到先进思想的冲击
⑤维护教会的神权统治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⑤ C.③④⑤ D.④⑤
8、斯图亚特王朝统治时期,詹姆士一世提出“君权神授”的理论,这一理论提出的目的是( )
A.论证王权高于教权 B.论证教权高于王权
C.论证王权高于议会 D.论证议会高于王权
9、阿奎那的“君权神圣”和詹姆士一世的“君权神授”的关系说法正确的是( )
A.二者的主要目的是一致的 B.后者继承了前者
C.二者相互独立,没有联系 D.前者继承和发展了后者
10、下列是斯宾诺莎最早提出的是( )
A.权力分立学说 B.政治的目的是自由 C.主权在民 D.人非工具
11、洛克提出分权学说时,英国( )
①清教徒正遭受残酷的迫害 ②资产阶级革命正在进行
③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统治已经确立 ④“光荣革命”已经发生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 D.③④
12、洛克说:“法律的目的不是废除或限制自由,而是保护和扩大自由……哪里没有法律,哪里就没有自由”。这句话最准确的理解是( )
A.法律的地位要高于自由 B.只有实行法治,人才能充分享有自由
C.法律为保护人权而立 D.限制政府权力,人才能充分享受自由
13、启蒙思想家卢梭在《社会契约论》中提出“主权在民”思想。下列关于“主权在民”思想的评述错误的是( )
A.其理论基础是天赋人权 B.国家的最高主权者是人民
C.论证了人们反抗暴政的合法性 D.君主立宪政体是社会契约的最完美体现
14、启蒙思想对我们建设和谐社会具有直接借鉴意义的是( )
A.社会契约论--建立法制社会
B.文明每前进一步,社会对抗和不平等就加深一步
C.政治的目的是自由
D.生存权是人的最高自然权利
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中华民族面临严重的危机。资产阶级掀起维新变法运动。据此回答1-6题。
1、19世纪末,清政府向俄、法、英、德进行三次大督款,这三次大督款的共同点是( )
①列强开始控制中国海关 ②目的是缴付对日赔款
③借款数额巨大 ④具有很强的政治奴役性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2、甲午战争后,日本提出在华设厂。产品销往中国内地免收内地税,美国“门户开放”政策要求各国货物一律按中国现行税率纳税,这两种要求的共同点是( )
A.为列强进行商品输出创造平等条件 B.为列强进行资本输出创造有利条件
C.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以获取高额利润 D.列强联合起来压低中国关税
3、有人说,康有为是“跪着造反”的典型,主要是指康有为( )
A.依靠清朝官员支持组织强学会 B.主张维新变法
C.宣扬变法目的是挽救清朝的统治危机 D.以“托古改制”方式
4、资产阶级维新派宣扬维新思想的活动所起的作用包括( )
①起到了启发民智,组织力量和制造舆论的重要作用
②使维新运动具备广泛的群众基础
③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得到广播
④使维新变法的新局面逐渐的形成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5、推动维新运动由理论宣传转入政治实践阶段的最主要因素是( )
A.中国面临的严重民族危机 B.康有为维新思想的宣传
C.光绪帝的支持 D.康有为《上清帝第五书》
6、戊戌变法期间,一位外交官来到中国,此时,他能够( )
①到北京拜访中国外务部 ②到南京拔打市内电话
③到上海看到外国人租赁土地开设工厂 ④到广州去外国传教士建立的教堂祈祷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一)必做题
31.(20分)阅渎下列材料:
材料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果为美国发展科技带来了十分有利的条件,而超级经济大国的实力又为美国发展科技提供了强有力的物质手段,所以半个世纪以来,美国始终保持超级科技大国的地位。美国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加强了对科技发展的干预和调整,更加重视对科技的组织管理,即四M系统工程(人才.机器、材料、资金英文开头字母均为M)。对科技的组织管理包括协调基础科学研究和应用科学研究,建立专门机构领导或指导科研的规划、研制和开发.采取一系列政策和法令推动科技的发展。美国发展高新技术的政策也反映在实施科教兴国和强国人才战略方面,突出表现在重视全方位教育和人才的选用及引进上。二战后的60多年里,出现了发展中国家、社会主义国家乃至发达国家的人才流向美国的趋势。
--摘编自黄安年《当代发达国家发展高新科学技术的对策》
材料二:战后,日本在短短几十年间迅速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这与日本的“科技立
国”政策有很大的关系。’例如,1950年至1980年,日本共引进30006项技术.花费115.98亿美元,但创造了2000亿-3000亿美元的价值。
. 一一《日本:从“科技立国”到“知识产权立国”》
材料三:“神七”太空行走一小步,中国科技发展一大步,中华民族复兴一大步。
2008年9日27日,中国宇航员翟志刚完成太空舱外活动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二战以来美国成为并维持世界头号科技大国的原因。
(5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总结日本科技发展的主要措施。(3分)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科技发展一大步”的重大历史意义(5分)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的队识。(7分)
30.传统史学的研究对象侧重于帝王将相、才子佳人等,而现行教材把衣食住行等内容纳人了史学研究的范畴,这一视角的转换体现了
A.生态史观 b.全球史观 C.革命史观 D.社会史观
第Ⅱ卷 非选择题(共40分)
28.孙中山坚决反对“英雄革命”和皇帝思想,在他看来,“英雄革命”和皇帝思想将使中国陷入“四分五裂”,进而被西方列强瓜分而亡国。为此他提出了
A.民族主义 B.民权主义 C.民生主义 D.民主主义
27.有学者指出:“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知识界)对外国作品的兴趣从纯科技转向制度
和政治方面……对自然科学和应用科学的热情向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转移。”这一时期影响中国社会的“外国作品”的本质意义在于
A.促进中华民族的觉醒
B.促进中国人民的思想解放
c.促使先进中国人建设民主和法制的社会制度
D,动摇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
26.洋务派曾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作为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以期“师夷长技以自强”。对此评价正确的是
A.对儒家思想在新环境下的某种否定 B.肯定儒家思想安邦定国的重大作用
C.是儒家思想在新时期的新发展 D.已认识到中国封建制度的落后性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