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0  351407  351415  351421  351425  351431  351433  351437  351443  351445  351451  351457  351461  351463  351467  351473  351475  351481  351485  351487  351491  351493  351497  351499  351501  351502  351503  351505  351506  351507  351509  351511  351515  351517  351521  351523  351527  351533  351535  351541  351545  351547  351551  351557  351563  351565  351571  351575  351577  351583  351587  351593  351601  447348 

19、《齐民要术•序》:“舍本逐末,贤者所非。日富岁贫,饥寒之渐,故商贾之事,阙而不录。”对这段引文理解正确的是(    )

A.是我国最早最完整的农书 

B.总结了我国6世纪以前南北方劳动人民的生产经验

C.含有重农抑商思想观念  

D.反映当时社会贫富悬殊状况

试题详情

18、刘邦在位末年与众臣歃血为盟,特别诏令:“非刘氏而王者,若无功,上所不置而侯者,天下共诛之。”其目的在于(    )

A.加强进行对地方的控制      B.禁止分封异姓王侯

C.鼓励臣民建立军功        D.安抚汉初以来的功臣

试题详情

17、两汉先后在西南地区设郡,由中央委派官员,又封当地部族君长为王侯、邑长,这样做(    )

A.不利于治理西南地区        B.给西南夷反叛留下隐患

C.为了笼络夷人之心         D.有利于当地社会的发展

试题详情

16、据《史记•吴王濞列传》记载:“上(汉高祖)患吴、会稽轻悍,无壮王以填之。诸子少,乃立濞于沛,为吴王,王三郡五十三城。”又据《汉书》述评:“汉兴之初,海内新定,同姓寡少。惩戒亡秦孤立之败,于是剖裂疆土。”上述材料表明汉高祖分封同姓王的基本想法是(    )

A.秦朝残余势力强大,应封王加以防范

B.认为孤立无援是秦朝灭亡的教训,封王拱卫中央 

C.继承者年幼,封王以帮助皇帝治天下

D.汉初社会动荡,封王以发展各地农业生产

试题详情

15、“《九章算术》是数学知识的光辉集成,它支配着中国计算人员一千多年的实践。但是,从社会根源来看,它与官僚政府组织有密切关系,并且专门致力于统治官僚所要解决的(或教导别人去解决的)问题……‘为数学’而数学的场合极少。”著名英国科学史家李约瑟评论的《九章算术》,一般认为成书于(   )

A.战国           B.汉朝          C.南北朝            D.唐朝

试题详情

14、据《史记》记载:战国时期,秦王与赵王在渑池相会,秦王胁迫赵王弹曲,并命史官记下:“某年月日,秦王与赵王会饮,令赵王鼓瑟”。随后,蔺相如以与秦王拼命相威胁,命秦王为赵王击缶,并命史官记载:“某年月日,秦王为赵王击缶”。这一故事反映了当时政治形势的特点是(    )

A.秦国发起统一战争           B.秦国势力日益强大,威震中原

C.诸侯争霸势均力敌           D.中原诸侯联合抗秦,对秦国构成巨大威胁

试题详情

13、“六合之内,皇帝之土。西涉流沙,南尽北户。东有东海,北过大夏。人迹所至,无不臣者。”这是秦始皇于公元前219年东巡所作琅邪石刻中的一段文字。这段文字表达的信息是(    )

A.统一度量衡   B.统一思想     C.统一文字         D.统一六国

试题详情

12、据史书记载:“牵牛以蹊(xi践踏)人之田,而夺之牛。牵牛以蹊者,信有罪矣,而夺之牛,罚已重矣。”这种现象最早出现在(    ) 

A.西周       B、春秋战国     C、西汉      D、东汉

试题详情

11、战国时期,流行“得士者存,失士者亡”的说法。这主要说明了(    )

A.各国都重视发展军事力量  

B.代表新兴地主阶级利益的知识分子掌握了国家政权

C.新兴知识分子阶层受到统治者的重用  

D.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成为社会风尚

试题详情

10、 “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己乃立三丈之木於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复曰‘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以明不欺。卒下令。”这是《史记》对战国时期一次变法的记载,实施这次变法的人物是(   )

A.申不害        B.李悝      C.商鞅      D.吴起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