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0  352026  352034  352040  352044  352050  352052  352056  352062  352064  352070  352076  352080  352082  352086  352092  352094  352100  352104  352106  352110  352112  352116  352118  352120  352121  352122  352124  352125  352126  352128  352130  352134  352136  352140  352142  352146  352152  352154  352160  352164  352166  352170  352176  352182  352184  352190  352194  352196  352202  352206  352212  352220  447348 

7、“百家争鸣”局面形成与下列诸因素有关系的是 (  )

①封建经济的迅速发展 ②私学的兴盛 ③各国纷争的社会环境 ④社会的剧烈变革

A.①②  B.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试题详情

6、孔子曰:“仁者,爱人,爱有差等。”墨子曰:“兼相爱,交相利”,“爱无差等”。造成这种分歧的根源是(  )

A.代表的阶级利益不同        B.二人所处时代不同;

 C.学术思想不同;          D.谈论的问题不同

试题详情

5、儒家思想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主要原因是 (  )       

A.有利于维护封建统治       

B.董仲舒的改造、推荐

C.“君权神授”的观点,神化了皇权  D.“三纲五常”是为人处世的道德标准

试题详情

4.战国时,有一位哲学家说:“天不因人怕冷就取消了冬季,地不因人厌恶遥远就缩小了面积。”这位哲学家属于(  )

A.儒家   B.墨家   C.道家   D.法家

试题详情

3、以下主张明显体现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是(  )

A仁者爱人,民贵君轻    B万物虚无,祸福相依

C兼爱非攻,节用尚俭    D以法为教,今必胜昔

试题详情

2、仁的思想在先秦时期的进步意义主要是(  )

A满足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治需要    B抑制统治者的暴政

C成为各国变法的理论依据      D奠定“非攻”主张的思想基础

试题详情

1、全世界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于1988年在巴黎聚会,讨论新世纪世界的前途,他们竟然得出一致的结论,认为在2l世纪,人类如果要过和平幸福的生活,就应该回到2500年前中国的孔子那里去寻找智慧。他们从孔子那里去寻找的“智慧”是(  )

A.“尚贤”         B.“制天命而用之” 

C.“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D.“以法为本”

试题详情

34、材料一 “……若使天下兼相爱,非相攻……视人之宝若其宝,谁窃?视人之身若其身,谁贼?视人之家若其家,谁乱?视之若其国,谁攻?”

材料二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材料三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美矣!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声音相和,前后相随。”

材料四 “文王行仁义而王天下,偃王行仁义而丧其国,是仁义用于古而不用于今。古曰世异则事异。”

请回答:

(1)概括四则材料的观点或主张。

(2)根据相关观点,分别指出四则材料所代表的学派。

(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上述思想哪个对当时影响最大?哪个对后世影响最大?

试题详情

32、材料一 :        10世纪至19世纪中叶中西科技成就简表:

时间
欧洲
时间
中国
10-15世纪
远洋航海技术
宋、元
明前期
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的划时代发展、远洋航海技术
16世纪
哥白尼太阳中心说
明中期
李时珍《本草纲目》
17世纪
伽利略天文望远镜、哈维血液循环学说、波义耳近代化学、笛卡尔解析几何、牛顿力学体系
明后期

徐光启《农政全书》
徐霞客《徐霞客游记》
宋应星《天工开物》
18至19世纪中叶
瓦特蒸汽机、法拉第电磁感应原理细胞学说、分子-原子结构学说进化论

 

材料二:恩格斯指出,工业的巨大工作为力学、化学、物理学提供了大量可供观察的材料、试验手段和工具,“真正有系统的试验科学,这时候才第一次成为可能”。(《自然辩证法》)

恩格斯还认为,“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10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致瓦·博尔吉乌斯》)

材料三:清雍正皇帝反复强调“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即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                    (《清世宗实录》)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说明在10至19世纪中叶,与欧洲相比,中国科技水平所处的地位发生了什么变化。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6至19世纪中叶中西方科技的根本性差异。

(2)根据材料二与所学知识,从经济、政治、思想文化三个方面,分析欧洲近代科技迅速发展的原因。

(3)根据材料二三与所学知识,分析清代(鸦片战争前)中国科技发展停滞的原因。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