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33.(2011·梅州曾宪梓中学高三期中考)诗歌是时代风貌的体现。下列诗句能够证明唐朝后期坊市制度开始被打破的是( )
A.百千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
B.草市迎江货,津桥税海客
C.洛阳风俗不禁街,骑马夜归香满怀
D.市人日中集,于利尽锥刀
[解析]C。此题考查的是对。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唐朝初期对商业活动严加管理实行坊市制符合要求的是A;开市时间有严格的限制符合的是D;草市最早出现在宋代符合的是B;而在唐朝后期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时间界限被打破即出现了夜市符合要求的是C;故此题正确选项是C。
32.(2011·北京西城区高三期中考)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写道“除了文化上的成就外,宋朝时期值得注意的是,发生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对整个欧亚大陆有重大意义。”下列图片与这一论断无关的是( )
A.北宋开封城 B.《清明上河图》局部
C.北宋交子 D.宋代蹴鞠纹铜镜
[解析]D 本题涉及到对历史概念的理解。商业革命就是在商业领域的巨大变化,A、B、C都与商品经济的发展有关系,D项反映的是手工业中的金属冶炼业的发展。
31.(2011·北京西城区高三期中考)宋代陈元靓在《岁时广记》中记载“同州以二月二日与八日为市,四方村民毕集,应蚕桑所用,以至车檐、椽木、果树、器用杂物皆至,其值千缗至万缗者。”对此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A.商品经济占据主导地位
B.城乡贸易交流频繁 C.集市交易打破了时空限制
D.农业相关产品交易量大
[解析]D 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A、B、C三项从材料中体现不出来,D项可以从“其值千缗至万缗者”得出。
30.(2011·辽宁沈阳四校高三期中考试)《九章算术》中的《均输章》第27题“今有人持米出三关,外关三而取一,中关五而取一,内关七而取一,余米五斗。问本持米几何?”答曰十斗九升八分之三。这则材料反映了( )
A.实行抑商政策 B.汉代关税的数额相当高
C.农业的重要地位 D.对“市”严格管理
[解析]A 此题考查的是对汉朝对商业政策的理解。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汉代关税的数额相当高反映的是汉朝对商业实行严格限制的抑商政策。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A。
29.(2011·河南郑州高三毕业班第一次质量预测)秦朝时期,重视关中地区而压迫剥削关东地区;汉光武帝刘秀出身南阳,定都洛阳,于是,“南阳帝乡”和“河南帝城”受到优待。材料体现了古代中国经济政策的特征是( )
A.重农抑商 B.区域经济管理 C.土地兼并严重 D.不均衡增长
[解析]B 根据所学,在古代中国的政治经济结构中,不同地区的发展条件是不同的。最高执政集团施行的区域经济管理政策,有时会出现偏差。一般说来,统一王朝的政治、文化、经济中心多在首都及少数重镇,只有这些地方才有优先的发展机会,边远地区,特别是远离交通干线的地区,发展速度则要缓慢一些。材料中秦统一后,对关中秦国本土和新征服的六国故地实行了不同政策,使关东地区的经济结构遭受了破坏;汉光武帝刘秀出身南阳,定都洛阳,于是,“南阳帝乡”和“河南帝城”受到优待。正反映了古代实现不同区域经济管理政策的反映。
28.(2011·浙江五校高三第一次联考)据杰里·本特利《新全球史》记载,从公元前6世纪开始,铁制农具在中国骤然增加,铁犁、铁镐、铁锹、铁锄、铁镰刀和铁耙在乡村里成为日常用具。这一现象给当时社会经济发展带来的影响不包括( )
A.农产品产量增加 B.人口数量增加
C.重农抑商政策确立 D.水利事业发展
[解析]C 根据所学,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的出现和牛耕的逐渐推广,提高了社会生产力。伴随着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逐步形成。农业经济得到极大发展,ABD三项正反映了农业发展的状况。C项战国时期,为了禁止农民弃农经商,商鞅在秦国实行变法时,首倡“重农抑商”。他提出农业生产粮食布帛,是本业;脱离农业生产的工商业,为末业。国家要鼓励男耕女织的农业生产,限制工商业的发展。此后的封建统治者大多继承重农抑商政策,保护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以确保赋役征派和地租征收,巩固封建统治,重农抑商政策确立与铁农具的出现和牛耕的逐渐推广无直接关联,本题选C项。
26.(2011·安徽皖南八校高三第二次联考)宋朝安徽籍爱国词人张孝祥于1168年作《浣溪沙》一首“霜日明霄水蘸空,鸣鞘声里绣旗红,澹烟衰草有无中。万里中原烽火北,一尊浊酒戍楼东,酒阑挥泪向东风。”读作品创作的时代背景不包括( )
A.理学发展 B.南宋偏安江南
C.城市经济繁荣 D.封建专制达到顶峰
[解析]D 此题考查的是对宋朝社会发展特征的理解。 本题以安徽文化为切入点,易使学生产生亲切感。该词创作于南宋前期,作品中透出作者强烈的爱国情怀,南宋偏安东南为作品创作提供了政治素材,两宋城市经济的繁荣奠定了物质与市民基础,理学的产生与发展奠定了思想基础(忠君爱国),而D项应该是明清时期政治特点。所以此题应该选择D。
27(2011·广东六校高三第三次联考)马克圭的《世界文明史》曾述“至宋代,国家对商人的政策也有了明显的变化,许多立法保护商人的合法经营和合法收入,商人的子弟品行才能出众的可以参加科举考试……”对此理解有误的是( )
A.商人的地位有了明显提高 B.政府通过各种手段保护商人利益
C.国家彻底放弃重农抑商的政策 D.说明当时商品经济相当发达
[解析]C 宋代对商人态度有所变化并不意味着彻底放弃了重农抑商的政策。事实上历史是有着巨大的历史惯性的。
25.(2011·河南洛阳高三统考) “崤函帝宅,河洛王国”,洛阳自古被华夏先民认为是“天下之中”,在历史上相当长的时期内,曾经是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下列有关古代洛阳商业发展的叙述比较符合史实的是( )
A.二里头(今洛阳境内)发现商代的“贝”,表明其在商代开始出现商业活动
B.隋朝时期的洛阳商贸经济十分发达,商业活动不再受官府统一监管
C.唐朝洛阳“商贩贸易,车马填塞”,说明其商业活动完全突破市的界限
D.北宋时期的洛阳商店、酒楼随处可见,商业网点已同居民区紧密结合
[解析]D 此题考查的是对中国古代城市洛阳的发展沿革历史的理解。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二里头文化是夏朝文明遗址,而贝作为实物货币在夏朝就已经出现故应排除A;隋朝唐朝时期实行严格的坊市制度,对商业活动实行严格的限制故应该排除B和C项;北宋商品经济活跃,打破了坊市制度,居住区和商业区已无明显界限故D项符合要求。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D。
24.(2011·广东汕头金山中学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资料记载元月十五日,京城中几个主要佛寺竞相举办法会,吸引人群;大街上百姓提灯游行,争奇斗艳,四处张灯结彩,好不热闹。皇帝特地下诏,当天京城大街特许夜行,官府不加取缔。这段文字描述的景象最可能发生于( )
A.汉代 B.唐代 C.宋代 D.清代
[解析]B 从材料我们可以看出城市偶尔出现夜市,不是经常性的,所以是唐朝末年,到了宋朝已经常态化了,夜市早市昼夜不绝。
23.(2011·江苏三校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易经》曰“农功既毕,始牵牛车,载其所有,求其所无,远行买卖,用其所得珍异,孝养其父母”。此材料最能够反映出( )
A.小农经济自给自足的特点 B.邻近地区社会分工落后
C.古代商品经济的高度发展 D.专业商人已经出现
[解析]B 从材料我们可以用排除法得出答案,很明显,材料所述农民既务农又在农闲经商,所以排除ACD。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