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0  352858  352866  352872  352876  352882  352884  352888  352894  352896  352902  352908  352912  352914  352918  352924  352926  352932  352936  352938  352942  352944  352948  352950  352952  352953  352954  352956  352957  352958  352960  352962  352966  352968  352972  352974  352978  352984  352986  352992  352996  352998  353002  353008  353014  353016  353022  353026  353028  353034  353038  353044  353052  447348 

43.(2011·唐山高三摸底考)乾隆皇帝谕令两广总督苏昌“国家四海之大,何所不有,所以准通洋船者’,特系怀柔远人之道。乃该夷来文内,有与天朝有益之语。该督等不但当行文笼统驳饬,并宜明切晓谕,使知来广贸易实为夷众有益起见,天朝并不籍此些微远物也。”材料实质上反映了(   )

A.列强以有益清朝为由侵略中国      

B.天朝大国心态阻碍中外间贸易交往

C.清初以怀柔之道处理外交关系      

D.西方强权外交导致清朝统治者不满

[解析]B  材料反映了清王朝统治阶级闭目塞听,不了解外部的世界和时代变化,做着“天朝上国”的迷梦,直接导致中国社会在19世纪以极端保守和封闭的面貌走向近代化的世界。

试题详情

42.(2011·北京海淀高三期中练习)康熙年间大力推行鼓励垦荒的措施,至乾隆时已经是“人民户口百倍于前。地无不耕之土,水无不网之波,山无不采之木石,而终不足以供人之用。”以下各项对材料和右图理解不正确的是(   )

A.农具的革新推动了荒地开垦

B.垦荒活动需要得到政府许可

C.清朝人口增长导致人地矛盾

D.垦荒对生态环境造成了破坏

[解析]A  本题为逆向选择题。A项中的农具的革新从材料中看不出来;B项从图片--开荒执照看出来;C项由文字材料可以看出来;D根据所学可知。

试题详情

41.(2011·山东实验中学一测)明朝时,杭州张翰的祖先“购机一张,织诸色帛,备极精工,每一下机,人争鬻之,计获利当五之一,积两旬复增一机,后增至二十余……自是家业大饶”;另一碑刻资料记载“苏城机户,类多雇人工织,机户出(资)经营,机匠计工受值”。上述资料反映的现象是(   )

A.明朝中后期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    

B.明朝中后期纺织业已经比较普遍使用了机器

C.明朝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开始出现   

D.明朝中后期资本主义工业繁荣

[解析]C  从材料我们可以看出机户与机工已形成雇佣关系,所以反映了明朝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的开始出现。

试题详情

40.(2011·河南洛阳高三统考)明朝范濂的《云间据目抄》记载“松江旧无暑袜店,暑月间穿毡袜者甚众。万历以来,用尤墩布(一种细密、柔软的棉布)为单暑袜,极轻美,远近争来购之。故郡治西郊,广开暑袜店百余家。合郡男妇皆以做袜为生,从店中给筹取值,亦便民新务。”该材料表明当地(   )

A.民营手工业超过了官营手工业   

B.日益成为江南棉织业的中心

C.手工业部门中出现了雇佣关系    

D.商业发展突破了官府的控制

[解析]C  此题考查的是对明朝新经济因素特征的理解。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郡男妇皆以做袜为生,给筹取值”结合地点松江行业是丝织业说明在明中期的江南地区已经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雇佣关系。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C。

试题详情

39.(2011·长沙一中高三月考一)据清代叶梦珠《阅世编》载,晚明上海“棉布盛行,富商巨贾操重资而来市者,白银动以数万两,多或数十万两,少亦以万计,以故牙行奉布商如王侯,而争布商如对垒。”这说明明代(   )

A.城市中坊和市的界限被打破         B.商业较繁荣但是缺乏竞争

C.上海已成为繁华的商业城镇         D.政府已调整重农抑商政策

[解析]C  材料反映出上海地区商业的繁荣局面。而ABD的信息在材料中不能体现。

试题详情

38.(2011·盐城高三摸底考)清代《韵鹤轩杂著》一书描述当时的苏州“士之事贤友仁者必于苏,商贾之籴贱贩贵者必于苏,百工杂技之流其售奇鬻异者必于苏。”从中反映出明清时期的苏州(   )

A.开始成为商业大都会            B.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C.社会活动有严格的区域限制         D.经济文化十分繁荣

[解析]D  材料式选择题,描写的是苏州的繁荣景象,是士大夫的聚集之地,是商人的聚集之地,是买卖珍奇物品的地方。

试题详情

37.(2011·辽宁本溪高中高三阶段考试)中国古代的“城市”是由“城”(城墙及城墙所包围的地区)和“市”(商品交换的场所、城墙内的一个区域)连称而来。中国古代的城修筑得相当雄伟,有深广的护城河,数量相 当多,遍及全国,但自都城、省城、府城至县城,城市的建筑规格和面积依次减小。由此能得到的正确信息是(   )

 ①中国古代城市兼具政治、经济功能       ②筑城是为了维护统治秩序 

③古代政治体系具有森严的等级         ④政府非常重视城市商业贸易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解析]A  中国古代城市既是军事堡垒、统治阶级政治中心,也是商品交换中心。城市建筑一般也体现了森严的等级制度。本题中④说法错误,封建社会基本的经济政策是重农抑商,对商人和商业活动进行限制,重视城市商业贸易一说不能成立。

试题详情

36.(2011·山东实验中学一测)临淄的地理位置重要,交通便利。汉武帝时主父偃称“齐临淄十万户,市租千金,人众殷富,巨于长安。”这反映了当时的临淄(   )

A.农业发达     B.商业发达     C.牧业发达     D.资本主义萌芽

[解析]B  从材料“市租千金”,“市”是买卖场所,我们可以看出临淄的商业发达。

试题详情

35.(2011·福建师大附中高三期中考)据《张居正传》(第三册卷三十七)载“古之为国者,使商通有无,农力本穑。商不得同有无以利农,则农病;农不得力本穑以资商,则商病;故农商之势常若权衡……故余以为欲物力不屈,则莫若省征发,以厚农而资商;欲民用不困,则莫若轻关市,以厚商而利农。”据此判断,张居正主张 (   )

A.农商并重        B.重商抑农     C.扶持商业           D.重农抑商

[解析]A从材料中“故农商之势常若权衡”可判定材料观点是农商并重。

试题详情

34.(2011·东北大联考高三阶段考)中国古代城市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而出现了相应的变化。下列表述最有可能不是宋朝的是(  )

A.“夜行山步鼓冬冬,小市优场炬火红”

B.“蚕市光阴非故国,马行灯火记当年”

C.“方轨十二,街衢相经”;“市坊整齐”

D.某富商夜闻“民间酒楼”有“丝竹声笑之声”

[解析]C “夜行山步鼓冬冬,小市优场炬火红”是南宋陆游所描述的小文化夜市;“蚕市光阴非故国,马行灯火记当年”是对马行街夜市的深深怀念;“方轨十二,街衢相经”出自东汉张衡《西京赋》,“市坊整齐”说明坊市制未被打破;某富商夜闻“民间酒楼”有“丝竹声笑之声”说明坊市制的时空限制被打破了。由此排除ABD,答案为C。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