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0  352893  352901  352907  352911  352917  352919  352923  352929  352931  352937  352943  352947  352949  352953  352959  352961  352967  352971  352973  352977  352979  352983  352985  352987  352988  352989  352991  352992  352993  352995  352997  353001  353003  353007  353009  353013  353019  353021  353027  353031  353033  353037  353043  353049  353051  353057  353061  353063  353069  353073  353079  353087  447348 

10.2008年10月27日在山东剧院演出的京剧《郑和下西洋》,创造性地将传统京剧与

交响乐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将东西方文化很好地在一部戏中体现。由此说明  ( )

A.京剧应主要学习西方

B.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反作用

C.京剧的传统部分已经过时

D.事物不断吸收积极、合理的因素并得到发展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能力。题干中“将传统京剧与交响乐有机地结合

在一起”充分说明京剧艺术与时俱进,不断发展。

答案:D

试题详情

9.(2008·江苏高考)“脱帽露顶王公前,挥毫落纸如云烟”,杜甫的这句诗描述了当时

一位书法家的创作情景,这位书法家是                 ( )

A.王羲之        B.张旭       C.颜真卿        D.柳公权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能力。由题干内容可知此书法家狂放不羁,这也是其书法

的写照,草书最能体现这一特点,A是东晋时期的,C、D是楷书代表。

答案:B

试题详情

8.明清时代,大量记叙日常生活琐事和平民百姓见闻为主的章回体的长篇和短篇白话小说蓬勃兴起和长足发展。这主要是因为                ( )

A.白话文开始兴起       B.文学素材日益丰富

C.市民阶层逐渐壮大      D.思想控制空前严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解读材料可知,此类小说属于通俗小说,读

者主要是平民百姓,这与市民阶层的逐渐壮大有关。

答案:C

试题详情

7.(2008·广东高考)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主流表达形式从诗、词转变到散曲、小说。这

反映了                               ( )

A.自然经济缓慢解体       B.城市经济逐渐繁荣

C.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D.儒家地位逐步提高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能力。A项发生在鸦片战争后,C、D两项与题意无关。这种转变主要得益于商品经济尤其是城市经济的发展,市民队伍逐渐壮大。

答案:B

试题详情

6.(2008·江苏高考)在唐诗和唐三彩中,骆驼和胡人逐渐成为流行的文化符号,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 )

①民族融合的加强 ②丝绸之路的畅通 ③文化政策的开放 ④古代商帮的推动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能力。“商帮”是明朝以后出现的经济现象。①②③都正

确,选C。

答案:C

试题详情

5.英国史学家韦尔斯说:“19世纪以前的两千多年,很少有中国人对于他们自己的文

明一般优越于世界其他各处的文明产生过任何认真的疑问。”对上述材料理解最为

正确的是                              ( )

A.中国古代文明一直领先于世界

B.中国古代的封建政府禁止任何外来文明传入

C.中国古代文明并不是世界领先

D.古代中国人缺乏对本国文明的深刻反思

解析:题干材料直接表现的意思是中国人很少对历史进行分析和思考。A、B、C三项的叙述都不正确,中国古代文明在大多数时间里领先世界,在明清以前,中国文明也和外来文明进行过频繁的交流。

答案:D

试题详情

4.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一书中提出农业生产要“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

多”。他这一观点主要强调了                     ( )

A.听天由命,逆天无功       B.不误农时,因地种植

C.人定胜天,天顺人愿       D.勤劳致富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注意题中引文,贾思勰认为从事农业生产要按照

天时、地利来进行,这样可以事半功倍。

答案:B

试题详情

3.甘薯传入对中国粮食与人口增加影响极大,这种作物传入后不久,就有一部科技图书记载其特性以及推广的情形。这部图书应该是             ( )

A.《齐民要术》    B.《氾胜之书》   C.《本草纲目》    D.《农政全书》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甘薯是明朝时从菲律宾传入中国的,所以记载其

特性的是明朝的农书《农政全书》。

答案:D

试题详情

2.古代的中国被西方学者称为“发明和发现的国度”,下列图片能反映这一结论的是

( )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识图、识记能力。以上四项都是古代中国在世界上最早或领先的科技成果,都能证明中国是“发明和发现的国度”,选D。

答案:D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