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2.勃列日涅夫改革
(1)背景:赫鲁晓夫改革造成混乱,赫鲁晓夫下台,勃列日涅夫上台。
(2)措施:①农业:扩大农场和农庄的___,__农产品收购指标,提高农产品__,放松对____等限制。②工业:经济改革重点。推行_____,注意运用_____,扩大企业____。
(3)评价:①积极:前期取得一定成效,经济有所提高,军事工业发展迅速。②局限:没有突破旧体制束缚,后期趋于保守,改革陷于停滞;与美国军备竞赛加剧,20世纪80年代初,经济全面滑坡。
1.赫鲁晓夫改革
(1)背景:①二战后,_______弊端日益暴露;②_______制约了工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2)措施:①农业:经济改革的重点。a.用_____代替农产品义务交售制,允许集体农庄庄员拥有一定数量的自留地和饲养牲畜;b.开垦荒地,扩大谷物生产;c.开展大规模种植___运动;d.将拖拉机等卖给集体农庄。②工业:a.下放部分企业_____;b.给予企业调整部分工资等权力;c.尝试推行__________。
(3)评价:①积极:一定程度冲破了_____的束缚,取得了一定的成效。②局限:在理论上没有突破,只是维持原有经济体制的基础上进行局部改革;改革目标不切实际且盲目,加上_____急躁,反复无常,最终失败。
4.评价:(1)积极:①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突出成就,通过两个五年计划迅速实现了国家工业化,形成了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苏联国民文化素质普遍得到提高,不但扫除了文盲,而且培养了大批各方面的专家。②苏联实力的迅速增长,为后来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③这一模式的某些做法也为一些资本主义国家对本国经济实行一定程度的宏观调控提供了借鉴。
(2)弊端:超越了苏联生产力发展的水平,逐渐僵化,阻碍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在经济建设中,由于片面发展重工业,使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由于忽视消费品生产,人民生活水平长期得不到提高;国家为了积累资金,从农民身上拿走的东西太多,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不高;长期僵化地执行计划指令,压抑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严重妨碍了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发挥。二战后社会主义国家大都照搬这种经济模式,产生了消极影响,成为后来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的历史根源。
考点3: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
3.经济方面的表现/特点:(1)实行单一的___,包括_____和_____。(2)实行_____的经济管理体制。(3)实行排斥___的指令性_____。(4)主要以_____管理经济。
2.形成
(1)工业化:1925年开始,优先发展_____。
(2)实行______,取消________。
(3)实施国民经济发展_____,___年开始执行第一个五年计划。
(4)形成标志:1936年,________颁布。
1.形成背景&原因
(1)外国资本主义国家的包围和战争威胁。
(2)国内相对落后的经济文化与历史传统制约。
(3)斯大林个人因素也起到某种作用。
2.新经济政策(1921~20世纪20年代末)
(1)背景:①经济危机:国内战争结束后,亟须恢复遭到战争破坏的经济,但___无力直接领导和组织所有企业的生产。②政治危机:农民对______政策的日益不满,出现农民暴动和兵变。
(2)目的与标志:①目的:解决国内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巩固政权,最终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②标志:1921年3月,俄共(布)十大决定以_____代替余粮征集制,由此开始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_______的过渡。
(3)主要内容:①农业:以固定的____代替余粮征集制,税后余粮由农民自由支配。②工业:____仍归国有,由国家经营;_____和国家暂时无力兴办的企业,允许本国和外国的资本家经营;恢复______。③商业:由产品交换转为允许_____。(新经济政策“新”在何处?)
(4)特点与实质:①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实质:在无产阶级政权掌握经济命脉的情况下,通过一定限度内发展资本主义,恢复国民经济,进而使社会主义成分战胜资本主义成分,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基础。
(5)成效&意义:①现实意义:加强了_____,恢复发展了国民经济,巩固了________。②理论意义:表明俄共放弃了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设想和实践,找到了一条小农占优势的落后俄国_______________的正确途径。
[自主归纳]比较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
政策 项目 |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
新经济政策 |
|
背景 |
|
|
|
目的 |
|
|
|
内容 |
农业 |
|
|
工业 |
|
|
|
商业 |
|
|
|
分配 |
|
|
|
分配原则 |
|
|
|
生产资料所有制 |
绝对公有制 |
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并存 |
|
实质 |
|
|
|
经济运行机制 |
取消商品和货币,实行计划调节 |
把计划调节和市场调节相结合 |
|
成效 |
|
|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启示:①市场与商品货币关系在发展社会主义经济方面也有其积极作用。②制定经济政策要遵循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规律。③经济建设要走适合本国国情的道路。④任何政策都要以人民的利益为重。⑤经济政策要与时俱进、实事求是、不断创新。⑥改革是一项艰巨而又长期的任务,不能急于求成。⑦马克思主义理论要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
考点2:“斯大林模式”
考点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18~1921年)
(1)背景:①内忧:_______爆发,苏俄政治经济形势严峻。②外患:十月革命后,列强对苏俄进行________。
(2)目的:为了集中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战胜敌人,并意图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
(3)内容:①农业:实行______,余粮低价交售国家。②工业:普遍实行工业____,_____收归国有,对小企业监督。③商业:取消_____,生活必需品由___集中分配。④分配:强制劳动,实行“________”的原则。
(4)特点与实质:①特点:A.适应___需要,是“一切为了前线”的非常措施;B.具备_____某些特征,如余粮收归国有、配给制等。②实质:在社会生活中排斥商品货币关系,用军事和行政手段控制社会的运转,进而直接进入共产主义。
(5)评价:①它是在战争环境和经济被破坏的条件下被迫采取的非常措施,最大限度地集中了全国的人力、财力、物力,保证了_____的胜利,捍卫了_____政权。②许多措施超出了战时需要的限度,苏俄幻想以此_____到社会主义,战争结束后给经济和社会带来严重负面影响。
4.我们习惯上把第一、二次工业革命时期分别称之为“蒸汽时代”和“电气时代”,这样划分的主要依据是主要动力不同,而不是机械特色或交通工具不同。
[巩固练习]《步步高》第19讲“定时检测”
3.蒸汽机不是瓦特发明的,瓦特的贡献在于改良了蒸汽机(称“万能蒸汽机”),使其真正实际可用。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