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0  353223  353231  353237  353241  353247  353249  353253  353259  353261  353267  353273  353277  353279  353283  353289  353291  353297  353301  353303  353307  353309  353313  353315  353317  353318  353319  353321  353322  353323  353325  353327  353331  353333  353337  353339  353343  353349  353351  353357  353361  353363  353367  353373  353379  353381  353387  353391  353393  353399  353403  353409  353417  447348 

21.“中国加入世贸,就像一个昏庸短见的守财奴,把自己的清白闺女嫁给了土匪。结果,土匪根本就没有把岳父当人看……还要赔上23000亿美元的嫁妆。”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A.对外开放政策在今天应当重新审视   

B.中国给“世贸”带来了压力和挑战

C.过分夸大了经济全球化的负面效应  

D.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才是富强之路

试题详情

20.有历史学家在探讨20世纪20、30年代中国某一政治现象时指出:“从城市向农村的退却又是一种历史的进军。”“进军”的主要任务是:

   A.建立巩固的抗日联盟          B.开辟民主革命的新道路

C.保存中国革命有生力量         D.以退让求合作

试题详情

19.国民革命军第129师师长刘伯承在战士不情愿换掉已经穿戴了多年的红军装、五星帽,而要换上青天白日帽徽时说:“这帽徽是白的,可我们的心永远是红的!同志们,为了救中国,暂时与红军帽告别吧!”他这样说的主要目的是:

A.倡导国共合作,进行国民大革命     B.维持抗战局面,保障工农割据 

C.促成统一作战,确保民族大解放     D.坚持正面抗战,彻底消灭日军

试题详情

18.有人这样评价当今世界:“当今世界,巨人林立。美国是萎缩的巨人,日本是独脚巨人,俄罗斯是生病的巨人,欧洲是缺乏凝聚力的巨人,中国是潜在的巨人。”如果说这一评论具有一定的针对性和概括性的话,说明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基本特点是:

   A.当今世界是美、日、欧、俄、中共同主导的多极世界

   B.众多“巨人”的出现标志世界多极化格局的最终形成

   C.两极格局结束后,世界开始出现多极化趋势

   D.世界格局的多极化趋势正在发展之中,而且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

试题详情

17.2006年6月,温家宝总理访问埃及时曾说,非洲人民对中国有“德”。我们中国人讲究“人有德于我也,不可忘也”。有“德”主要是指:                                 

    A.援助中国的抗日战争           B.支援中国的“一五”计划建设

   C.与中国共同奉行不结盟政策        D.支持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试题详情

16.澳大利亚学者费约翰将20世纪中国的国际形象的转变过程概括为三句话,即“醒起来,站起来,飞起来”。其中标志着中国“醒起来”的历史事件是:

A.鸦片战争   B.洋务运动   C.辛亥革命   D.新中国的成立

试题详情

14.据记载,江南某府的地方志中记录的节妇(丈夫死后不再嫁的寡妇),宋代有4人,明代有95人,在清代中叶则达到203人。为旌表节妇各地纷纷建造贞节牌坊。下列各项中,与这一现象的形成相关度最高的是:

A.女权意识的觉醒     B.理学对全社会影响的深入

C.商品经济的发展          D.战乱和社会动荡加剧

15.罗马《十二铜表法》规定:“用人为的方法变更自然水流,以致他人财产遭受损害时,受害人得诉诸赔偿”;“橡树的果实落于邻地时,得入邻地拾取之”。这反映了
A.私有财产不受侵犯           B.贵族的利益得到维护  
C.平民的利益得到维护          D.帝国的稳定得到保障
 

试题详情

13.“它是秦朝以来郡县制的一大发展,有效地加强了对辽阔疆域的管辖,以及中央对边疆地区特别是对西藏、台湾的管辖。”“它”是指:

A.西汉郡国制   B.北宋的通判    C.元朝行省制    D.清朝的军机处

试题详情

12.“他将整个帝国分为36个地方行政单位,将地方行政管理权和人事任免权收归中央,从而避免在他之前长达数百年的分裂战乱,保证了帝国的统一(尽管这种局面因其暴虐统治而很快被打破)。……这种体制被中国历代所沿用”。材料中“帝国”指的是:

A.秦     B.汉      C.唐     D.明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