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两汉时期,民族交往加强了,中外交往也开始发展起来。据此回答10~14题。
10.汉武帝时,西汉得以打败匈奴的原因有()
①国力强盛,实力强大 ②王国问题的解决使中央政权巩固 ③匈奴分裂,势力衰落 ④统兵将领具有军事才干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解析战争的胜负与双方的实力,包括政治、经济、军事、战略战术、领导者素质、战争性质及人心向背等因素有关,据此判断答案为A项。匈奴分裂是在东汉初年。
答案A
11.苏武牧羊的故事众所周知,它体现了西汉与哪一民族的关系()
A.西域各族 B.越族
C.匈奴 D.鲜卑
解析此题看似超出学习范围,但考查对历史的日常关注和了解程度,作为常识性的历史故事应有大致了解。答案为C项。
答案C
12.要了解中国同地中海地区最早往来的有关状况,可查阅下列哪一文献()
A.《春秋》 B.《史记》
C.《汉书》 D.《后汉书》
解析考查对基础史实的灵活运用。166年大秦安敦王朝派使者出使东汉,将象牙、犀角等礼物赠给汉桓帝,这记载在《后汉书》中。大秦在今地中海地区。
答案D
13.下列历史事件发生于公元前1世纪至公元1世纪时间范围的有()
①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 ②西汉设置西域都护 ③张骞出使西域 ④正史最早记载的大秦使者访华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
解析考查准确再认再现历史知识的能力及对历史事件时间概念的掌握理解。首先应弄清公元前1世纪是指公元前100年至公元前1年,公元1世纪是指公元1年至公元100年。卫青、霍去病大败匈奴和张骞出使西域都是在公元前2世纪,故可排除①③;西域都护设于公元前60年,②符合题意;正史记载的大秦使者访华在166年,是公元2世纪,排除④。
答案D
14.下列各项正确地反映了东汉时期国际交往情况的是()
A.佛教传入中原地区
B.开始探索到达中亚、西亚的商路
C.政府和欧洲国家开始直接友好往来
D.中国和日本各小国交往开始
解析考查正确再现历史基础知识的能力。佛教传入我国中原地区是在西汉末年;B、D两项也发生在西汉时期。故A、B、D三项都不符合题意,可排除。
答案C
西汉时期是我国古代比较强大的一个时期,其制度建设也取得了巨大成就。据此回答6~9题。
6.汉武帝时,他给刺史的权力不包括()
A.监察诸侯王 B.监察郡守
C.监察县令 D.监察州牧
解析考查对基础史实的灵活运用。汉武帝时,刺史代表中央监察诸侯王和地方高官,也就包含监察郡守和县令。东汉末年,刺史改为州牧,执掌州的军政大权,成为州的最高长官。故选D项。
答案D
7.汉武帝时西汉达到了鼎盛时期,这一局面的出现与下列哪一制度无关()
A.刺史制度
B.郡国并存制
C.察举制
D.编户制度
解析考查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刺史制度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有利于政治稳定;郡国并存制导致了王国问题,汉武帝采取措施解决了诸侯王问题才实现了中央集权与政局稳定;察举制有利于选拔德才兼备之人;编户制度有利于加强对人民的控制和增加税收。故应选B项。
答案B
8.防止官吏专制、独裁、腐朽的重要措施之一就是制度化、法治化。秦汉时期具有监察职能的官职有()
①丞相 ②御史大夫 ③太尉 ④刺史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 D.②④
答案D
9.读下图,关于西汉的叙述,正确的有()
①郡县制与封国制并存 ②刺史制度发展的结果 ③汉武帝颁布“推恩令”与此有关 ④郡与国互不统属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解析由图可知,①正确;封国制的发展导致王国问题出现,汉武帝解决此问题的措施之一是实行“推恩令”,③正确;郡国互不统属,直属中央,④正确;刺史制度发展的结果是出现州这一地方行政机构,故应排除②。选C项。
答案C
秦朝虽然二世而亡,但它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经验、教训。据此回答1~5题。
1.为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发展奠定了基础的是()
A.秦国 B.秦朝
C.西汉 D.东汉
解析题干是秦朝的建立及统一的意义。秦国与秦朝不同,秦国是一个诸侯国,秦朝是一个统一的王朝。
答案B
2.中央政府始终重视对少数民族事务的处理。在古代,下列官职中哪一个掌管少数民族事务()
A.丞相 B.御史大夫
C.太尉 D.九卿之一的典客
解析此题提醒注意教材小字注释,尤其是与社会现实和时政热点关系密切的内容。
答案D
3.秦朝为加强中央集权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下面不属于文化方面的是()
A.统一货币 B.书同文
C.焚书坑儒 D.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解析考查对基础史实的再认再现。统一货币是经济方面的措施。
答案A
4.民间流传的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从哪一方面说明了秦朝的暴政()
A.徭役繁重 B.赋税沉重
C.刑罚严酷 D.土地兼并严重
解析四个选项都是秦朝暴政的体现。修长城体现了徭役繁重。
答案A
5.“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激励着后人不断进行抗争,为反对封建剥削前仆后继。哪一朝代的人们不可能受其激励()
A.秦国 B.秦朝
C.西汉 D.东汉
解析此口号是在秦末农民起义中提出来的,它激励着秦朝被压迫人民及后世人们不断抗争。秦国在秦朝之前。
答案A
20.秦汉时期,我国北方地区以长城为界区分为农耕文化区和游牧文化区,造成这一状况的根本原因是()
A.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差异
B.民族生活习惯的差异
C.自然条件的差异
D.统治政策的差异
解析农耕或游牧是自然条件造成的,不能认为农耕比游牧先进。直到今天,这种分界线依然存在。
答案C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40分)
秦汉时期,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发展起来,这种交往的影响至今仍有体现。据此回答9~14题。
9.今天西部大开发,中原地区对新疆进行物质、技术等支持。在西汉时,中原的物质、技术就输送到了新疆,其中有()
①葡萄 ②苜蓿 ③铸铁技术 ④井渠法 ⑤丝织品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③④⑤ D.①②⑤
解析考查对基础史实的再认再现。①②从西域传入中原,③④⑤从中原传入西域,即新疆地区。
答案C
10.我国历史上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秦汉时期,下列边疆地区归属中央集权管辖的先后顺序是 …()
①云贵四川 ②河套地区 ③西域地区 ④珠江流域
A.①②③④
B.②④①③
C.③①②④
D.④②①③
解析考查对基础史实的再认再现。秦始皇在统一全国的过程中,先击败匈奴收复河套地区,后修灵渠统一珠江流域,教材地图上有此信息;汉武帝时在云贵四川设郡,公元前60年设西域都护,晚于汉武帝统治时期,故应选B项。
答案B
11.楼兰是位于我国新疆境内的农业发达的绿洲,3世纪时衰落下去,现今是一片废墟,它曾是的交通枢纽,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中起过重要作用 …()
A.丝绸之路
B.海上丝绸之路
C.河西走廊
D.亚欧大陆桥
解析根据题干可知,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中”“起过”作用,说明是在以前历史上发生的事件。
答案A
12.借助有利的地理位置做转手贸易发展经济,是许多国家崛起的得天独厚的条件。中国汉代丝织品远销欧洲时就有这样一个国家从中大获其利,它是 …()
A.葱岭 B.安息
C.大秦 D.印度
答案B
13.秦汉时期中国与朝鲜经济交流的内容不包括()
A.铁制生产工具 B.果下马
C.象牙 D.铜器
答案C
14.王昭君远嫁呼韩邪单于,汉元帝给她的嫁妆中不可能有()
A.铁制生产工具
B.夜郎郡的土特产
C.石榴种子
D.道教经卷
解析考查对基础史实的灵活运用。道教在东汉时形成,而王昭君是西汉人。
答案D
8.下列政治举措中,不属于汉武帝时代的是()
A.实行刺史制度
B.设置西域都护
C.实行察举制
D.颁布“推恩令”
解析考查推理分析能力。B项的发生时间是公元前60年,教材又说公元前138年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如此推算,若B项成立,那么汉武帝在位至少有78年,这不符合历史实际。
答案B
7.人才强国战略是我国振兴中华的一大策略。对人才古代就已重视,下列朝代最能选拔有用人才的是 ……()
A.秦朝 B.西汉
C.东汉 D.汉朝
解析解此题有两个关键点,一是汉朝包含西汉和东汉,二是察举制度在西汉与东汉选举人才的标准不一样,且察举制度是套完整的选官制度,是在秦朝基础上的发展。综合教材内容应选B项。
答案B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