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0  353616  353624  353630  353634  353640  353642  353646  353652  353654  353660  353666  353670  353672  353676  353682  353684  353690  353694  353696  353700  353702  353706  353708  353710  353711  353712  353714  353715  353716  353718  353720  353724  353726  353730  353732  353736  353742  353744  353750  353754  353756  353760  353766  353772  353774  353780  353784  353786  353792  353796  353802  353810  447348 

11.出国留学一直是吸收外国先进文明的主要途径之一。唐朝时外国留学生中最多的是()

A.新罗人    B.日本人    C.天竺人     D.大食人

答案A

试题详情

10.会盟碑是唐朝时期民族团结的象征。它至今仍然树立在()

A.宁夏银川           B.云南昆明

C.西藏拉萨           D.新疆乌鲁木齐

解析唐蕃会盟碑位于今西藏拉萨。

答案C

试题详情

9.安史之乱后,回纥合骨咄禄可汗上书甚恭,言:“昔为兄弟,婿,半子也。陛下若患西戎,子请以兵除之。”这反映了唐朝对回纥的什么政策()

A.册封              B.设置机构

C.和亲              D.会盟

解析由题干内容可知,回纥首领是唐王室的“婿”“半子”,可知是和亲政策。

答案C

试题详情

8.隋唐时的边疆各族中,和今天的维吾尔、裕固族有渊源关系的是()

①吐蕃 ②突厥 ③南诏 ④回纥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③④     D.④

解析维吾尔和裕固族的祖先都是回纥族。吐蕃是藏族的祖先,南诏是彝族的祖先。

答案D

试题详情

7.唐朝加强对西北地区管辖的主要措施是()

①册封少数民族首领 ②打败少数民族的进攻 ③与少数民族结盟 ④设置行政机构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解析考查对基础史实的灵活运用。西北地区在唐朝时先后有突厥和回纥两个少数民族政权,结合教材内容可知,③在教材中没有叙述。

答案D

试题详情

隋唐时期,经济发展繁荣,农业、手工业、商业和城市建设都有巨大发展。据此回答1~6题。

1.农产品商品化是当今农业发展的一大趋势,这一趋势在唐朝时也有所体现,从唐朝中期开始,对下列哪一作物征税便是证明()

A.茶叶     B.棉花      C.玉米     D.小麦

答案A

2.银行是近代社会必不可少的一大要素,以经营货币的存放和借贷为主要业务。我国在唐朝时就出现了最早的银行雏形,其名称是()

A.店肆     B.邸店      C.柜坊     D.货栈

解析唐朝时,柜坊专营货币和借贷,是我国最早的银行雏形。

答案C

3.谈到唐代商业时,人们常说到唐朝当时的谚语“扬一益二”,其中“益”是指()

A.长安     B.洛阳      C.扬州     D.成都

解析考查对基础史实的再认再现。益州即今天的成都。

答案D

4.在古代,生产工具的改进是生产力发展的标志之一,生产工具具有地方特色。右图中唐代的生产工具主要适宜于()

A.陆地耕作            B.水田耕作

C.山田耕作            D.草地耕作

解析考查对基础史实的再认再现。曲辕犁适宜于水田耕作。

答案B

5.唐人有诗云:“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但直到1987年,陕西扶风法门寺出土了十多件精美的秘色瓷,最终印证了唐代就生产秘色瓷而非五代。这说明研究历史的途径有()

①文学记载侧面反映 ②考古发掘 ③史书记载 ④民间传说

A.①②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解析此题关键是从材料中得出结论。诗句反映①正确,陕西扶风法门寺的考古发掘说明②正确,③④无法从题干材料中反映出来,故选A项。

答案A

6.唐朝时,“士女皆衣胡服”。判断下列信息,错误的是()

A.反映了唐代较为开放的社会风气

B.反映了唐代的民族融合

C.反映了唐代兼收并蓄的社会风气

D.反映了少数民族的内迁

解析考查理解能力。结合唐朝史实判断,穿少数民族的衣服并不等于少数民族内迁,只说明受少数民族影响,民族融合加强以及唐代的兼收并蓄及开放的社会风气。

答案D

试题详情

春秋战国的突出特征一是大国争霸、战乱频繁,二是民族融合。据此回答15~20题。

15.下列战役发生于春秋时期的是()

A.牧野之战            B.桂陵之战

C.城濮之战            D.长平之战

解析考查对基础知识的灵活运用。A项是周文王讨伐商朝的战役,B、D两项为战国争雄时期的战役,C项是春秋时期晋楚争霸的战役。

答案C

16.《史记》记载:一位诸侯国国君“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这一诸侯国在今 …()

A.长江中游            B.珠江三角洲

C.长江三角洲           D.钱塘江三角洲

解析从材料分析,这位诸侯国国君应是越王勾践。越国位于钱塘江流域。

答案D

17.由于地理原因,晋楚两强发生军事冲突时,受害最大的是()

A.鲁国              B.宋国

C.郑国              D.秦国

解析考查分析问题的能力。解题时应特别注意题干中的限制条件“地理原因”。结合《春秋大国争霸图》中各诸侯国的地理位置去分析,即可得出正确答案。

答案C

18.公元前4世纪中期,中原形成齐魏交战的新局面,结果魏国势力削弱,导致这种结果的主要战役是()

①桂陵之战 ②城濮之战 ③马陵之战 ④长平之战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解析此题涉及了春秋战国时期的一系列主要战役,城濮之战是晋楚争霸的主要战役,长平之战是秦赵之间的一次大战,桂陵之战、马陵之战是齐魏之间的主要战役。此题主要考查再认再现历史知识的能力。因为是两两组合,所以在做题时既可以用直选法,也可以用排除法。

答案C

19.下图中,战国时期韩、赵、魏都城的标号依次是()

A.①②③             B.①③②

C.②③①             D.③②①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历史空间概念。解这类题关键在于日常学习中加强对历史空间知识的把握。近几年高考在历史空间考查方面日益加强,需特别重视。本题考查的是战国七雄中韩赵魏的具体方位,在给定排序标准上不是按自然方位,而是规定新标准,这也带有迷惑性。三个诸侯国位于最北面的是赵,最南面的是韩,所以序号①②③分别表示韩、魏、赵。

答案B

20.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以华夏族为中心的民族融合,当时民族融合的方式有()

①频繁的战争 ②民族迁徙 ③经济文化交流 ④和亲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③

答案D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40分)

试题详情

14.《左传》说西周推行分封制是“以藩屏周”,这说明分封的主要目的是()

A.安置众多的功臣

B.进行有效的统治

C.继承前代的传统

D.防止商朝残余势力的复兴

解析“以藩屏周”的意思是通过分封藩国来维护西周的统治。结合分封制实施的目的“巩固奴隶制统治”以及分封制的作用“使周朝巩固了统治,扩大了疆域”,判断答案为B项。

答案B

试题详情

13.《孟子》说:“天子适诸侯,曰巡狩;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此材料反映西周推行的主要政治制度是()

A.分封制             B.井田制

C.郡县制             D.礼乐制

解析此题的关键是读懂孟子的话,并结合西周的史实进行选择。

答案A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