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0  354080  354088  354094  354098  354104  354106  354110  354116  354118  354124  354130  354134  354136  354140  354146  354148  354154  354158  354160  354164  354166  354170  354172  354174  354175  354176  354178  354179  354180  354182  354184  354188  354190  354194  354196  354200  354206  354208  354214  354218  354220  354224  354230  354236  354238  354244  354248  354250  354256  354260  354266  354274  447348 

6.王安石说:“国以任贤使能而兴,弃贤专已而衰。此二者必然之势,……流俗所共知耳。何治安之世有之而能兴,昏乱之世虽有之亦不兴?盖用之与不同之谓也。”他认为 

  A.国家兴衰关键在于能否任用贤才 B.社会安定是国家兴衰的关键

C.培养人才是国家兴衰的关键  D.统治者的专权昏乱必然造成国家衰败

试题详情

5.王安石变法颁行的青苗法、募役法、方田均税法,主要解决的共同问题是 

A.政府财政收入问题     B.大地主的特以问题

C.农业生产发展问题      D.中央与地方的关系问题

试题详情

4.下列改革,促进社会形态变化的有①商鞅变法②周世宗改革③王安石变法④北魏孝文帝改革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③④

试题详情

3.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根本原因是 

  A.顺应黄河流域民族大融合趋势 B.接受汉族先进的封建统治政策

C.加速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  D.巩固对黄河流域人民的统治

试题详情

2.《吕氏春秋·博大览》中说:“凡先王之法,有要于时也。时不与法俱在,法虽今而在,犹若不可法。”下列历史事件不合上述观点的是 

  A.商鞅变法 B.秦建立中央集权制 C.王莽改制 D.周世宗改革

试题详情

1.下列对“盛世局面”的认识最准确的是 

  A.政治清明,府库弃盈,百姓家给人足 B.封建剥削大大减轻,农民的负担已微不足道

C.封建剥削有所减轻,农民的负担依然沉重 D.盛世局面是劳动人民辛勤劳动的结果

试题详情

6、(1)春秋时期楚国的芍陂,吴国的邗沟;战国时期秦国的都江堰、郑国渠。(2分)

作用:推动农业或交通的发展,增强这些诸侯国国力,为争霸和统一奠定物质基础。(2分)

(2)秦修筑万里长城、阿房宫、骊山陵,开通灵渠,修建通达各地的驰道等。(2分)

影响:长城、灵渠和驰道有利于边疆的巩固和开发,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一些工程成为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象征。但大兴土木,徭役繁重,导致农民起义推翻秦朝。(3分)

(3)隋兴建长安、洛阳两都,广设仓库,开通大运河,修筑北方驰道等。(2分)

影响:城市兴旺、国库充足、交通发达,为唐的繁荣及历代经济发展提供条件。但大兴土木,徭役繁重,导致农民起义和隋朝的灭亡。(2分)

(4)认识:重大基础工程的修建,是国家发挥其职能的重要表现之一,是国家文明和强盛的重要象征,也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但如果好大喜功,滥用民力,则可能对社会经济造成破坏,甚至危及统治。(3分)

试题详情

5、租庸调制建立在均田制基础上,均田制的必要前提是国家掌握一定数量的土地。但随着封建经济的发展,土地兼并日益严重,政府直接支配的土地日益减少,均田制无法推行,租庸调制也无法维持,国家财政收入日益减少,为解决财政困难,实行两税法。(6分)

租庸调制保证了农民的生产时间;赋役负担相对减轻;农民有生产积极性;两税法对减轻了农民的负担;但由于大地主的转嫁赋役和政府在两税法外增加苛捐杂税,农民的负担更加沉重;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松弛。(6分)

试题详情

4、

(1)现象:人口空前膨胀,是近代以前人口最多的朝代。(1分)

原因:①康熙、雍正、乾隆三世主政长达134年,有利于保持政策的连续性,他们励精图治,经济发展,社会安定,人口自然增长率提高。②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各民族间经济联系和交流加强,边陲地区的开发,高产作物蕃莳、玉米的引种,有助于极大限度地养活人口。③康熙宣布取消新增加的人头税,雍正实行“摊丁入亩”和“地丁银”制度,彻底废除了自唐以来长期实行的人头税,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劳动者的负担,促进了人口的增长,并使长期隐瞒不报的户口陆续报了上来。       (6分,每点2分,不必拘泥文字表述)

(2)人多地少,导致破坏生态平衡的盲目开荒;过剩人口流入城市,给社会带来不安定因素。 (2分)

(3)人口的增长和物质资料的增长应当相适应,人口的过快增长不利于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不利于社会的稳定;必须节制人口增长的政策,计划生育应是我国的基本国策。(2分)

试题详情

3、(1)汉代察举制(举孝廉)和皇帝征召制度;唐代科举制。(2分)

(2)汉代主要由地方推选人才为官;唐代主要由中央用考试的方法选官。(2分)

   实质:把官员的选拔权收归中央,加强中央集权。(2分)

(3)标准变化:西汉至东汉前期以才能和品德(声望)为标准;东汉后期注重出身门第;唐代以才能(主要是考试成绩)为标准。(3分)

(4)变化原因:东汉后期,豪强地主势力发展,国家行政组织日趋瘫痪,选官逐渐被官僚家族支配。隋唐,士族门阀衰落;庶族地主兴起,经济政治力量扩大,要求冲破世家大族垄断仕途的局面;国家统一,也要求把选官权力从地方豪族手里集中到中央政府,加强中央集权。(4分)

   (5)在科举之外,规定太学生考试成绩优秀者,可直接受官。使太学变成为变法造舆论、育人材的地方,同时也广大了选官的途径。(3分)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