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6.王安石说:“国以任贤使能而兴,弃贤专已而衰。此二者必然之势,……流俗所共知耳。何治安之世有之而能兴,昏乱之世虽有之亦不兴?盖用之与不同之谓也。”他认为
A.国家兴衰关键在于能否任用贤才 B.社会安定是国家兴衰的关键
C.培养人才是国家兴衰的关键 D.统治者的专权昏乱必然造成国家衰败
5.王安石变法颁行的青苗法、募役法、方田均税法,主要解决的共同问题是
A.政府财政收入问题 B.大地主的特以问题
C.农业生产发展问题 D.中央与地方的关系问题
4.下列改革,促进社会形态变化的有①商鞅变法②周世宗改革③王安石变法④北魏孝文帝改革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③④
3.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根本原因是
A.顺应黄河流域民族大融合趋势 B.接受汉族先进的封建统治政策
C.加速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 D.巩固对黄河流域人民的统治
2.《吕氏春秋·博大览》中说:“凡先王之法,有要于时也。时不与法俱在,法虽今而在,犹若不可法。”下列历史事件不合上述观点的是
A.商鞅变法 B.秦建立中央集权制 C.王莽改制 D.周世宗改革
1.下列对“盛世局面”的认识最准确的是
A.政治清明,府库弃盈,百姓家给人足 B.封建剥削大大减轻,农民的负担已微不足道
C.封建剥削有所减轻,农民的负担依然沉重 D.盛世局面是劳动人民辛勤劳动的结果
6、(1)春秋时期楚国的芍陂,吴国的邗沟;战国时期秦国的都江堰、郑国渠。(2分)
作用:推动农业或交通的发展,增强这些诸侯国国力,为争霸和统一奠定物质基础。(2分)
(2)秦修筑万里长城、阿房宫、骊山陵,开通灵渠,修建通达各地的驰道等。(2分)
影响:长城、灵渠和驰道有利于边疆的巩固和开发,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一些工程成为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象征。但大兴土木,徭役繁重,导致农民起义推翻秦朝。(3分)
(3)隋兴建长安、洛阳两都,广设仓库,开通大运河,修筑北方驰道等。(2分)
影响:城市兴旺、国库充足、交通发达,为唐的繁荣及历代经济发展提供条件。但大兴土木,徭役繁重,导致农民起义和隋朝的灭亡。(2分)
(4)认识:重大基础工程的修建,是国家发挥其职能的重要表现之一,是国家文明和强盛的重要象征,也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但如果好大喜功,滥用民力,则可能对社会经济造成破坏,甚至危及统治。(3分)
5、租庸调制建立在均田制基础上,均田制的必要前提是国家掌握一定数量的土地。但随着封建经济的发展,土地兼并日益严重,政府直接支配的土地日益减少,均田制无法推行,租庸调制也无法维持,国家财政收入日益减少,为解决财政困难,实行两税法。(6分)
租庸调制保证了农民的生产时间;赋役负担相对减轻;农民有生产积极性;两税法对减轻了农民的负担;但由于大地主的转嫁赋役和政府在两税法外增加苛捐杂税,农民的负担更加沉重;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松弛。(6分)
4、
(1)现象:人口空前膨胀,是近代以前人口最多的朝代。(1分)
原因:①康熙、雍正、乾隆三世主政长达134年,有利于保持政策的连续性,他们励精图治,经济发展,社会安定,人口自然增长率提高。②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各民族间经济联系和交流加强,边陲地区的开发,高产作物蕃莳、玉米的引种,有助于极大限度地养活人口。③康熙宣布取消新增加的人头税,雍正实行“摊丁入亩”和“地丁银”制度,彻底废除了自唐以来长期实行的人头税,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劳动者的负担,促进了人口的增长,并使长期隐瞒不报的户口陆续报了上来。 (6分,每点2分,不必拘泥文字表述)
(2)人多地少,导致破坏生态平衡的盲目开荒;过剩人口流入城市,给社会带来不安定因素。 (2分)
(3)人口的增长和物质资料的增长应当相适应,人口的过快增长不利于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不利于社会的稳定;必须节制人口增长的政策,计划生育应是我国的基本国策。(2分)
3、(1)汉代察举制(举孝廉)和皇帝征召制度;唐代科举制。(2分)
(2)汉代主要由地方推选人才为官;唐代主要由中央用考试的方法选官。(2分)
实质:把官员的选拔权收归中央,加强中央集权。(2分)
(3)标准变化:西汉至东汉前期以才能和品德(声望)为标准;东汉后期注重出身门第;唐代以才能(主要是考试成绩)为标准。(3分)
(4)变化原因:东汉后期,豪强地主势力发展,国家行政组织日趋瘫痪,选官逐渐被官僚家族支配。隋唐,士族门阀衰落;庶族地主兴起,经济政治力量扩大,要求冲破世家大族垄断仕途的局面;国家统一,也要求把选官权力从地方豪族手里集中到中央政府,加强中央集权。(4分)
(5)在科举之外,规定太学生考试成绩优秀者,可直接受官。使太学变成为变法造舆论、育人材的地方,同时也广大了选官的途径。(3分)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