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39.材料一:帝国主义对中国铁路控制统计表
单位:公里
年份 |
总计 |
中国自主铁路 |
外国直接经营 |
外国控制经营 |
|||
1894 |
364.27 |
77.00 |
21.1% |
-- |
-- |
287.27 |
78.9% |
1911 |
9618.10 |
665.62 |
6.9% |
3759.70 |
39.1% |
5192.78 |
54.0% |
1927 |
13040.48 |
1043.94 |
8.0% |
4330.25 |
33.2% |
7666.29 |
58.8% |
1937 |
21036.14 |
1963.77 |
9.3% |
9797.14 |
46.6% |
9275.23 |
44.1% |
材料二:帝国主义掠夺中国铁路权表
开筑年份 |
铁路名称 |
掠夺国 |
里程 |
掠夺方式 |
侵占权利 |
1878 |
京奉 |
英国 |
998.70 |
借款 |
管理用人
续借款权 |
1898 |
东清 |
沙俄 |
1721.00 |
强求建筑 |
直接经营 |
1898 |
东清南满支路 |
沙俄 |
1129.00 |
强求建筑 |
直接经营 |
1898 |
京汉 |
比利时 |
1332.45 |
借款 |
代理经营权 |
1899 |
胶济 |
德国 |
445.50 |
强求建筑 |
直接经营 |
1901 |
粤汉 |
美英德法 |
1238.75 |
借款 |
管理用人续借款权 |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分析说明1894年至1937年帝国主义国家控制中国铁路的情况。(5分)
(2)依据材料二,分析说明19世纪末20世纪初,帝国主义列强在中国掠夺筑路权的特点?为什么会造成这种情况?(5分)
西方列强在近代凭借不平等条约取得了在华租赁土地的特权据此回答35-37题
35.19世纪中期,西方列强在中国的通商口岸,开辟经营的供外侨留居,贸易的特殊区域被称为 ( )
A.租借地 B.租界 C.势力范围 D.使馆界
36.两次鸦片战争中,通商口岸开辟最多的清朝行省是 ( )
A.广东 B.福建 C.浙江 D.江苏
37.下列地点或地区开辟商埠的先后顺序是 ( )
①九江 ②中越边境 ③西藏的亚东 ④沙市
A.①②③④ B.①③②④ C. ①②④③ D.②①③④
34.“门户开放”和日俄战争,共同反映了 ( )
①美日联手对付俄国 ②后起的帝国主义国家加紧对外侵略扩张
③中国的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 ④俄、日、美在中国争夺空前激烈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 D.③④
33.下列有关向帝国主义过渡时期,日本和法国侵略中国共同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都以侵略中国的领土为跳板 B.都发动了大规模侵略战争
C.都强迫中国签订了不平等条约 D.都取得了向中国输出资本的特权
32.美国总统麦金莱说:“对中华帝国沿海省份的一些地方被几个欧洲强国所控制的非常事件,美国并不是一个袖手旁观者。”这表明美国政府 ( )
A.反对瓜分中国 B.要在中国夺取港湾
C.追随西方列强,共同瓜分中国 D.加强扩大侵华的步骤
31.第二次鸦片战争英、俄都割占了中国领土,但意图不同形成英俄两国不同意图的根源在于 ( )
A.两国实力不同 B.两国经济制度和生产经营方式不同
C.两国与中国地缘不同 D.两国与中国关系不同
30.鸦片战争后,外国商品在中国仍然销路不畅,其主要原因是 ( )
A.开放的通商口岸数量太少 B.大量资金购买了走私鸦片
C.传统自然经济的抵制作用 D.劳动人民负担加重太贫困
中国近代史是一部屈辱史,列强发动了五次侵华战争。据此回答26-29题
26.侵略者的足迹曾践踏过北京的战争是 ( )
①鸦片战争 ②第二次鸦片战争 ③中法战争
④甲午中日战争 ⑤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A.①②④ B.②⑤ C.①②⑤ D.②④⑤
27.《天津条约》规定,增开十处通商口岸,而《辛丑条约》则没有开埠通商的内容,其原因不包括 ( )
A.《天津条约》签订时,列强对华经济侵略以商品输出为主
B.《辛丑条约》签订时,列强对华经济侵略以资本输出为主
C.“门户政策”政策的实行,使中国全境开放
D.中国已无商埠可开
28.《辛丑条约》签订后,帝国主义侵华的总特点是 ( )
A.军事与外交并用 B.以华制华
C.资本输出与商品输出互辅 D.扶植割据势力
29.中国面临从半殖民地沦为殖民地的严重危机是在 ( )
A.甲午战争清军战败时 B.列强强占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时
C.门户开放政策提出后 D.《辛丑条约》签订时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