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0  354512  354520  354526  354530  354536  354538  354542  354548  354550  354556  354562  354566  354568  354572  354578  354580  354586  354590  354592  354596  354598  354602  354604  354606  354607  354608  354610  354611  354612  354614  354616  354620  354622  354626  354628  354632  354638  354640  354646  354650  354652  354656  354662  354668  354670  354676  354680  354682  354688  354692  354698  354706  447348 

10.英国格言“两个魔鬼胜过一个圣人”,典型地说明了民主宪政的特点。意思是让两个魔鬼友好地相处并相互制约,把恶作剧减少到最低的程度。这说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关键和核心是

   A.全体公民的参与程度   B.权力的制约与平衡

   C.君主立宪        D.人民主权

试题详情

9. B “珍惜亲情、渴望团聚”是受古代强调血缘关系、家族观念的宗法制影响的,B图体现的就是宗法制。

试题详情

35. (10分)[历史--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1)基本信念:人权、平等、正义、和平与安全、发展;(意思相近答出2点即给满分2分)

(2)在解决一些重大危机时,往往不被重视,起不到应有的维护世界和平的作用。(2分)主要原因:一些大国为谋取霸权推行强权政治,无视有关国际公约。(2分)

(3)中国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首创国之一和积极的实践者;中国是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重要力量;中国政府自改革开放以来始终不渝地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中国是建立和平稳定、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积极倡导者;发展同世界大国关系,致力于地区性和平与稳定,维护联合国的权威。(意思相近,符合史实,即给分,4分)

试题详情

34.(10分)[历史--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1)材料一认为国王凌驾于法律之上,人民无权议论国王的行为,国王的权力是上帝赋予的;材料二认为立法权是人民赋予的,法律应体现人民利益,保护一切社会成员的财产,如果立法者违背人民的利益,人民有权反抗(4分)

(2)材料一的思想是力图维护君主的专制权力,结果导致资产阶级、人民群众与封建统治的矛盾激化,是引起革命的原因之一。

材料二为资产阶级和人民群众反对君主专制和建立资产阶级的政治法律制度提供了理论依据(4分)

(3)材料一:君权神授    材料二:天赋人权(2分)

试题详情

34.(10分)[历史--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一  国王是法律的创造者,而非法律创造国王……假如臣民认为国王滥用权力,他们只能祈求上帝开导国王,把他引到正确的道路上去……正像争论上帝能做什么是无神论一样,作为一个臣民去争论国王能做什么,或国王不能做这做那,也是僭越和高度的侮辱。                  --英 詹姆士·斯图亚特《神权》

材料二  人们参加社会的理由在于保护他们的财产,他们选择一个立法机关并赋予其权力的目的,是希望由此可以制定法律,树立准则,以保卫一切社会成员的财产……当立法者们图谋破坏人民的财产或贬低他们的地位,使其处于专断权力下的奴役状态时,立法者就使自己和人民处于战争状态,人民因此就无须再予服从,而只能寻求上帝给予人们的抵抗强暴的共同庇护。

--英 约翰·洛克《政府论》

请回答:

(1)根据材料内容分析以上两则材料思想倾向的不同。(4分)

(2)结合史实说明这两种思想在其所处时代的影响。(4分)

(3)两则材料都提到“上帝”,试分析其各自的意图。(2分)

 

试题详情

33.(10分)[历史--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1)内容:梭伦的“解负令”、商鞅废除井田制、孝文帝迁都、汉化政策。(3分)

(2)共原因:变法触动了旧贵族的利益,遭到强烈反对。(2分)态度:坚定不移的决心和策略的灵活性相结合。(2分)

(3)共同因素:顺应了历史潮流;改革者敢于冲破阻力的坚强决心;有坚强的后盾;采取正确的策略。(3分)

试题详情

33.(10分)[历史--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人类社会自产生以来,改革就与社会进步相伴而生。其中梭伦改革、商鞅变法与孝文帝改革是中外古代改革中成功的典型。

材料一  黑色的土地,将是最好的证人,

   因为正是我,为她拔掉了众多的债权标,

   以前她倍受奴役,而今已重获自由。

   许多被出卖的人们,

   ……

   我都使他们获得解放!

材料二

材料三  魏亡之祸,成于六镇;轻薄六镇,实自太和。夫变夷从夏,人孰不以为美?至一家门户紧切利害,乃忽弃不顾,可乎?然则自古公亶父陶复陶穴,至于岐有夷之行,彼累积而后成,非文胜其质也。……迁洛之举,群臣不顺,孝文设术以诈之,示威以胁之。不知厌忽累世安乐之余,经始百年荒榛之地,一事不成,旧业尽弃,欲以何为?嗟夫!孝文诚非玩岁月而苟目前者;及其昧先后,失名实,不安于本而眩其末,则好治与念乱同科,可不悲哉!

──《魏书》卷三十四《习学记言序目》

请回答:

(1)材料一、二、三,分别反映了梭伦、商鞅、孝文帝改革的什么内容?(3分)

(2)你认为材料三所揭示的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什么?(2分)为此作为一名改革者应坚持何种态度?(2分)

(3)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以上改革能够推动社会进步的共同因素有哪些?(3分)

试题详情

27.( 25 分)

(1)相同点:都看到美德与智慧之间的联系;都重视教育的作用。(2分)

(2)相同点:批判君主专制统治。(2分)原因:明清时期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资本主义萌芽十分微弱,使早期民主思想缺乏强有力的物质基础;中国传统文化的束缚和影响;黄宗羲等思想家代表地主阶级,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2分)

(3)甲:只学习西方的器物(技术),不学其制度。乙:不仅学西方的技术,也要学习西方的制度(在更广泛的层面上学习西方)。丙:全盘肯定西方文化、否定传统文化。(4分)

(4)结论:东西方文明相互启发与合作促进了人类历史的进步;在对待外来文化与民族文化的问题上要坚持民族文化的独立性和对外来文化的包容性;在对待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问题上要坚持传承与创新的态度;要把继承优秀的传统文化与吸纳优秀的外来文化相结合。(答出任意一点给2分)

[选做部分]

试题详情

27.( 25 分)最近某中学历史兴趣小组拟举办一次以“东西方文明的对话”为主题的探究活动(教师指导、学生参与展览的筹备与宣传)。现摘录其中的部分探究主题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相关问题:

探究主题一  东西方的古代哲学与教育思想

孔子说:“智、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孔子把“智”(智慧)、“仁”(仁德)、“勇”(勇敢)这三种品质称为“君子道者三”,认为是一个品行高尚的君子必须具备的三种美德。

苏格拉底提出一个重要的命题即“美德就是知识”(或“道德就是知识”)。其涵义,他认为一切美德都离不开知识,知识是美德的基础,知识贯穿于一切美德之中。认为:“美德由教育而来”。

请回答:

(1)根据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孔子与苏格拉底的思想主张有何相同点?(2分)

探究主题二  东西方的启蒙思想

16至17世纪的中国,新的经济形态还十分微弱、脆嫩,明清时期的早期启蒙思想家们先天不足,具有一种时代性的缺陷,黄宗羲、唐甄们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而只能用扩大相权、限制君权、提倡学校议政等办法来修补封建专制制度。孟德斯鸠、卢梭们则拿出了“三权分立”、君主立宪制、民主共和制这样的资产阶级国家蓝图。这表明,中国明清时期的进步思想与18世纪欧洲启蒙思想属于两个不同的历史范畴。前者是中世纪末期的产物,后者是近代社会的宣言书。

--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请回答:

(2)17世纪的中国和18世纪的法国,都产生了启蒙思想。中外启蒙思想最主要的共同主张是什么?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明清时期的进步思想为什么没有成为“近代社会的宣言书”?(4分)

探究主题三  西学东渐

19世纪中后期到20世纪初期中国人对西学一直存在争论。以下是其中的三种观点。

甲  认为中国擅长的是道,西方擅长的是器。中国原来也包括器的,但是后来这套科学技术“器”的研究没有被重视,失传了,传到西方去了。现在“天将器还中国”,我们又学习,这是合理的,必要的。

乙  认为甲这种“西学中源说”的一大危害是造成社会更加崇古,“必谓事事必古之从,又常以不及古为恨”,以致在西学问题上只重器,而不能从更广泛的层面上进行学习。

丙  新文化运动期间,陈独秀指出:要拥护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贞节、旧伦理、旧政治,要拥护那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旧艺术、旧宗教。

请回答:

(3)指出材料中甲、乙、丙对待西学的具体态度上有何不同?(4分)

(4)通过以上对人类不同文明的探究,我们从中得到哪些结论?(2分)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