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6、拿破仑三世时,修建了枫丹白露博物馆中的中国馆,其中收藏的文物大多是从中国掠夺的,与此相关的战争是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D.第一次世界大战
5、唐代,在长安考中的状元进士齐集大雁塔提名,进行欢庆。下图为唐宪宗元和九年(814)李存诚等人题名拓片。下列关于唐代科举制度说法不正确的是
A.有利于选拔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
B.促进了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
C.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
D.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体现公平公正
4、《礼记》有“天下为籍千亩”、“天下亲耕于南郊,以供斋盛”的记载,《礼经》有仲春“后率外内命妇始蚕于北郊”的记载。汉朝以后逐步形成一种国家礼仪,皇帝和皇后常常在春季举行“藉田礼”和“亲蚕礼”这表明
A.统治者重视农业生产 B.统治者关心百姓疾苦
C.统治者常能与民同乐 D.统治者“以民为本”
3、古代中国中央官制中的中枢机构是指协助皇帝处理军国大事和发号施令的机构,也称 “枢机”“枢要”“机要”。中枢机构的演变可分为三公、三省、二府和内阁军机四个时期,从中可以得出的正确结论有 :
①呈现皇权加强、相劝削弱的趋势 ②提高了行政效率 ③机构越来越完善,对社会促进作用越来越大 ④这种演变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相一致。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②③④
2、被誉为“还大山一片新绿”的原伐木工人赵希海在吉林红山林场周边的荒山义务植树17万多株,成活近11万株,全部无偿献给了国家,被推荐为2007年度感动中国的候选人。赵希海的行为保护了环境,下列关于人与自然的关系,表述不正确的是
A.都江堰很好地处理了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大型生态型水利工程。
B.荀子的主张“制天命而用之”不利于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
C.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农耕缩小,畜牧业扩展,有利于缓解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D.唐诗“忆昨深山里,终朝看火耕”这一现象,对自然生态平衡产生了不利影响
1、从考古发现看,西周时期农具多用木石等材料制成,青铜主要用于铸造武器、礼器和生活用具,最主要的原因是青铜
A.产量有限,不能完全取代石器 B.制造起来困难,不如石器方便
C.质地太脆,不太适合农业生产 D.使用时间短,很快被铁器取代
25.(1)给农民土地,但不能彻底解放农民:既要防止农民暴动,又要维护农奴主的统治。
(2)暂时义务农民只有使用房屋和一定数量土地的权利。完全自由的农民可以通过赎买拥有私产。
(3)不符合实际。改革后取得“自由”的农民还要受控制在地主贵族手中的村社管理,农民对地主的经济依附关系依然存。
(4)农民“希望获得绝对自由,并完全占有贵族的土地。”
(5)证明改革的目的是为了维护地主贵族的利益。
24.(1)制衡:议会通过的法案必须经总统批准:总统缔订条约等必须经议会批准:包括大法官在内的官员由总统任命,但需参议院同意。
影响:建立了强有力的联邦政府:巩固了国家的独立和统一: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任意2点)
(2)特征:民主范围比较小;重视财产保护。原因:独立战争已经胜利,发展资本主义经济成为当时的社会主流。
(3)补充:赋于黑人公民平的权利或扩大民主范围。趋向:民主制度不断完势。
23.(1)陈独秀右倾;王明左倾;主观:党缺乏理论修养和实践经验;客观:共产国际的干扰。
(2)“伟大的精神”的内涵就是坚定不移的革命信念,勇于吃苦的革命精神,不怕艰险的英雄气概,集体主义的高尚思想。(言之有理即可)
(3)“军事上的战略转移”是指红军长征(或答出“从‘左’倾错误的军事路线转移到毛泽东的军事主张”),“政治上的战略转变”是指由反蒋转变为抗日。 “新的伟大长征”的目的是指导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4)材料四:由乡村转移到城市,由政治斗争、军事斗争转移到经济建设。
材料五: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5)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坚持把自己的命运与中华民族的命运联系在一起。
22.政治:甲午战争失败,《马关条约》签订,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民族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掀起了维新变法运动;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爆发。
经济:帝国主义国家对华以资本输出为主要特征的经济侵略加剧;封建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洋务运动破产;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初步发展。
思想:维新思想进一步发展,形成了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
制约因素:一是帝国主义的侵略,严重地制约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二是封建主义,封建顽固势力的阻挠,导致了戊戌变法的失败。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