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0  354982  354990  354996  355000  355006  355008  355012  355018  355020  355026  355032  355036  355038  355042  355048  355050  355056  355060  355062  355066  355068  355072  355074  355076  355077  355078  355080  355081  355082  355084  355086  355090  355092  355096  355098  355102  355108  355110  355116  355120  355122  355126  355132  355138  355140  355146  355150  355152  355158  355162  355168  355176  447348 

秦汉是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时期。据此回答19-24题。

19.下列关于我国古代铁制工具的使用,表述不正确的是 

A.孔子生活的年代没有出现铁制农具  B.商鞅变法时,中原已较多地使用铁制农具

C.公元前3世纪初期,越族人已使用铁制农具

D.吐蕃在文成公主入藏前就掌握了制铁技术

20.“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杜甫这句诗里的典故是 

A.张骞出使西域  B.甘英出使大秦  C.文成公主入藏  D.王昭君出塞

21.两汉对西域地区采取的相似措施包括   ①实行和亲政策  ②派遣使者帮助西域摆脱匈奴的束缚  ③设立西域都护  ④发展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

A.①②③    B.①②③④    C.②③④   D.③④

22.丝绸之路开通后,首先传到西域的中原地区的生产技术是  

A.农耕和植棉   B.造纸和印刷   C.陶瓷和制茶    D.冶铸和水利

23.在今桂林与长沙之间,历史上的水路交通最早开通于

 A.战国 B.秦朝  C.西汉  D.隋朝

24.古人对秦朝短期而亡的主要原因的分析,最接近史实的是

 A.废先王之道,燔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B.一夫作难而七庙隳…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C.秦非不欲为治,然失之者,乃举措暴众而用刑太亟故也

D.所以殄来而降辱者,(亡于)六代之后(代)也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试题详情

我国农业、手工业生产技术长期领先于世界,历代统治者都十分重视农业的发展。据此回答16--18题。

16.战国时期,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是  ①铁农具的使用  ②牛耕的运用  ③水利灌溉的发展  ④封建制度的确立    A.④    B.①②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17.下列图片信息对哪种税制的出现产生重大影响 

          (图1)

A.初税亩       B.编户齐民     C.租庸调制     D.两税法

18.下图(图2)是利用杠杠原理来汲水灌溉农田的工具,春秋战国时此物被普遍采用于  A.长江以南    B.中原地区   C.江淮之间   D.太湖流域

试题详情

开放则强,闭关则弱。综观我国历代兴衰史,教训是非常深刻的。据此回答12-15题。

12. 西汉与西亚、欧洲通商关系发展起来的主要条件是

A. 西汉丝织业的发展         B. 张骞沟通了与西域的联系 

C. 西汉在西域设西域都护       D. 甘英到达了波斯湾

13. 秦汉时期,中国已开始走向世界,其主要表现不包括 

A. 大秦王安敦派使臣从海道来中国    B. 丝绸等技术传播到中亚和欧洲地区

C. 甘英出使大秦,为中西经济文化交流创造了条件

D. 中国与欧亚非许多国家开始了直接的贸易往来

14.下列有关两汉与日本的关系表述正确的是

 A.中国兴起了大规模移民日本的浪潮     B.对日本的社会生活有深刻的了解

C.汉武帝与光武帝先后赐日本使者金印    D.铁器、铜器与丝帛传人日本

15.有人说,汉代丝绸之路是一条流动的“文化运河”。以下史实与之相符合的是 

A.中国的养蚕缫丝技术、造纸术西传      B.中国的铁器、丝绸等西传

C.《汉书》最早记载了中国与欧洲的直接往来   D.佛教传入中国

试题详情

两汉基本上沿袭秦朝的制度,史称"汉承秦制"。但是,汉朝在除秦苛法的前提下,对这些制度又有所损益变化。据此回答8-11题。     

8. 公元前106年,汉武帝分天下为13州,每一州设刺史一名。刺史的主要职责是

A. 监察诸侯王和地方高官       B. 征收赋税,征发徭役和兵役

C. 推荐和选拔地方人才        D. 加强对地方官的控制和管理

9. 有关汉初封国制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汉初开始就长期存在          B. 王国严格受朝廷节制,权力弱小

C. 封国分王国和侯国两级         D. 侯国相当于县,受所在郡监督

10. 汉武帝颁行"推恩令"的直接目的是 

A. 加强诸侯王的势力 B. 剥夺王国的封地C. 分割王国的封地 D. 收回王国官吏任免权

11.中国古代崇尚道德治国,孝道是政府与民间最推崇的。有史料记载,郭巨“家贫,有子三岁,母减食于之。巨谓妻日:贫乏不能供母,子又分母之食;盍埋此子”。郭巨因此而被荐举为孝廉。这一史料反映的是    

A.分封制      B.编户制     C.察举制     D.科举制

试题详情

经历社会大变革的春秋战国,文化异常繁荣。哲学思想,流派纷呈;文学艺术,百花竞艳;科学技术,成就辉煌。据此回答4-7题。

4.关于战国时期诸子百家思想地位的评价正确的是

A.儒家居统治地位  B. 墨家占主导地位C.法家备受统治者推崇  D. 道家最受欢迎

5.下列观点与墨家思想相符合的是 

A.爱人如己,崇尚和平     B. 己所不欲,勿施与人

C.清心寡欲,顺应自然     D. 善用权术,建立威权

6.法家思想在战国时期之所以能成为"显学"而备受推崇,是因为它 

①适应了当时社会政治改革的需要 ②符合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的趋势 ③有利于统治者加强对人民的控制 ④强调树立君主个人权威以加强中央集权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③④

7. 韩非子在《扬权》篇里说:“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他主张

  A.按照现实需要进行改革    B.人无贵贱,一律受法律约束

C.结束分裂,建立统一国家    D.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

试题详情

改革是通过对生产关系的调整来促进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手段。中国古代历史上涌现了一大批改革家,其改革的经验和教训值得后人记取。据此回答1-3题。

1.春秋时期,齐国管仲"相地而衰征"和鲁国实行"初税亩",实质都是要 

A.建立地主阶级专政   B.发展封建经济  C.逐步承认土地私有  D. 消灭奴隶制残余

2.《史记·商君列传》载:"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这主要是因为

A.允许工商者入仕为官          B.准许土地自由买卖

C.承认土地归私人所有          D.规定按军功授爵赐田

3.战国时期李悝、吴起、商鞅变法的根本原因是 

A.牛耕与铁器的使用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B.当时新兴地主阶级的推动

C.各国争夺霸权的需要          D.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出现

试题详情

33.①两汉和唐朝前期都是在战乱结束,社会趋向统一安定时,社会经济才得以恢复和发展的,说明国家统一、社会安定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要前提。(2分)②两汉和唐朝前期的君主都很注意吸取前代灭亡的教训,调整统治政策,轻徭薄赋,注意发展农业生产,从而分别出现了“文景之治”“光武中兴”“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的政治局面和经济繁荣局面,说明正确的政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3分)③两汉和唐朝前期农业生产的发展,都与生产技术的改进有关,说明科技是生产力,先进科技是社会经济发展的条件之一。(2分)④水利是农业的命脉,两汉和唐朝前期都注意兴修水利,对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起了积极作用。(2分)⑤两汉和唐朝前期出现“治世”,都是劳动人民辛勤劳动的结果,说明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前进的主要力量。(3分)⑥两汉和唐朝前期的统治者都能较好地处理好民族关系,既打败了经常侵扰中原的少数民族,又积极开展民族间的友好交往。说明处理好民族关系、开展对外交往是经济繁荣的重要因素。(2分)

试题详情

32.(1)特点:府兵从受田农民中选拔,“兵农合一”;三分之一以上的军府驻守关中,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兵将平时不在一起,不易形成将帅拥兵自重的局面;军费由农民负担,减少了国家的军费开支。(5分)

(2)实行募兵制原因:均田制被破坏,府兵制失去了赖以维持的经济基础;兵士逃亡的较多,而且社会上以充当府兵为耻,国家兵源严重不足。(5分)

(3)区别:府兵制与均田制结合、以均田制为基础;募兵制实行募士宿卫。(4分)

试题详情

31.(1)人民群众的力量。“君,舟也,人,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3分)

(2)“民本”思想,重视农业生产。客观上有利于当时生产的恢复和发展,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要求。(3分)

(3)“任人唯贤”。魏征、房玄龄、杜如晦等。(3分)

(4)冒充为农民利益的代表者,实质是保证地主阶级的长久的经济剥削和政权巩固。(3分)

试题详情

30.[分析] 此题目考查考生对我国古代历史上学习、吸收了外国经济文化成果的认识和理解。审题时关键要注意“外国经济文化成果”。在唐朝时,朝鲜的音乐受到我国欢迎,唐乐里就有高丽乐的部分。熬糖法是唐太宗时派使者到印度学习。

[答案] C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