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5.近代民族工业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区,对这一观点最不利的时期是
A.19世纪末20世纪初 B.1912-1919年
C.1937-1945年 D.1953-1957年
4.抗日战争时期,国民政府正式对日宣战是在
A.1931年9月 B.1937年7月 C.1937年8月 D.1941年12月
3.1902年2月3日英国《泰晤士报》这样报道前此两天太后接见各国驻京公使的情况:“太后进屋一把抓住康格夫人(美国公使夫人)的手,好几分钟没有放开。她浑身颤抖,抽泣哽噎地说进攻使馆区是极大的错误,她后悔莫及。”对于该报道,合理的看法是
A.记者之言,不足采信 B.大体可信,尚需其他方面资料佐证
C.新闻报道,可以采信 D.站在西方立场贬低慈禧,很不真实
2.“冶铸者为排以吹炭,令激水以鼓之也。”此段文字描述的是一种
A.灌溉工具 B.铁制农具 C.纺织器械 D.供风工具
1.关于西周诸侯特点,表述错误的是
A.诸侯由天子分封,都是天子的子弟 B.诸侯对于天子是小宗
C.诸侯在封国内享有世袭统治权 D.诸侯对天子定期朝贡并提供军赋和力役
35. (16分) 近代以来,随着社会的变迁,传统农村和农业也发生着深刻的变化。
甲午战争后,通商口岸特别是内地通商口岸大量增设,为外国资本打开了倾销工业品的新市场和掠夺农产品与土特产品的新区域。轮船和铁路运输发展,形成新的交通运输网,缩短了内地农村到通商口岸的运输距离和时间,降低了运输费用。折式工业发展以及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大豆、桐油、芝麻等农产品的工业用途和销售市场扩大。
(1) 依据材料概括有哪些因素促使19世纪末农业生产发生变化?说明上述变化对中国社会经济产生的影响。(6分)
民国时期,中国农业生产发展缓慢,农民生活极其贫困。
(2) 依据所学知识,分析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4分)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根据地开展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和债务的土地革命,满足了农民的土地要求。
1942年,《关于根据地土地政策的决定》规定:必须扶助农民,减轻地主的封建剥削,实行减租减息,借以改善农民生活,提高农民抗日与生产的积极性;在实行减租减息后,又必须实行交租交息,并保存地主对土地和财产的所有权,借以联合地主阶级一致抗日。
(3) 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比较上述两个时期中国共产党实行的土地政策的异同。分析产生这种不同的原因。(6分)
本部分共4题,共52分。
33. (16分) 简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王国维在提到龚自珍、魏源所代表的学术转型时,就精辟地概括说:“龚魏二氏实际上承乾嘉专门之学,而有清初诸老经世之志”,不过,从根本上说,他们……体现了一种新的学术追求。
--《中华文明史》第四卷
材料二 泰西自十五世纪文学复兴以后,学者犹不免涉于诡辩,陷于空想。自倍根(注:弗兰西斯·培根)兴而始一矫之。有明末叶,正中国之诡辩空想之时代也。及时之亡,顾、黄、王、颜、刘诸子,倡实践实用之学。得其大者,(乾嘉)…诸君,同时蔚起,各明其一体。其时代与倍根同,其学统组织之变更,亦颇相类。
--梁启超《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
材料三 李鸿章说:“今则东南海疆万余里,各国通商传教,来往自如,麋集京师及各省腹地,阳托和好之名,阴怀吞噬之计,一国生事,万国构煽,实为数千年未有之变局!”“今日喜谈洋务,乃圣之时。……公等可不喜谈,鄙人若亦不谈,天下赖何术以支持耶?中国日弱,外人日骄,此岂一人一事之咎!过此以往,能自强者尽可能自立,若不自强则事不可知。”他希望“士大夫留心经世者皆当以此为身心性命之学,庶几学者众而有一二杰出,足以强国而赡军。”
--苑书义《李鸿章传》
(1) 材料一中“新的学术追求”具体含义指什么?(2分)简述其背景。(3分)
(2) 梁启超曾总结清朝中期的学术发展,誉之为中国的“文艺复兴时代”。据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对梁的观点进行评述。(4分)
(3) 根据以上分析,结合材料三,说明19世纪中期以来李鸿章的思想认识有哪些新发展?(3分)从社会转型的角度看,他的思想对中国社会发展最大影响是什么(4分)
32. 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政府实行“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的政策。下列评述准确的是
①废除了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 ② 有利于调动农民和地主的抗战积极性
③有利于缓和社会阶级矛盾 ④ 有利于巩固抗日民主联合政权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31. 1942年中国共产党开展整风运动的主要目的是
A.惩前毖后,治病救人 B.改善干部和群众的关系
C.为战略反攻作思想准备 D.实现全党思想和政治上的团结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