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0  355823  355831  355837  355841  355847  355849  355853  355859  355861  355867  355873  355877  355879  355883  355889  355891  355897  355901  355903  355907  355909  355913  355915  355917  355918  355919  355921  355922  355923  355925  355927  355931  355933  355937  355939  355943  355949  355951  355957  355961  355963  355967  355973  355979  355981  355987  355991  355993  355999  356003  356009  356017  447348 

11.据文献记载:“今海内一统,……满汉人民相同一体,令出洋贸易,以彰富庶之治,得旨开海贸易。”根据上述材料,判断当时的统治者是   (   )

   A.永乐皇帝   B.嘉靖皇帝   C.康熙皇帝   D.乾隆皇帝

试题详情

10.乾隆二十四年(1759)两广总督李侍尧奏议:“据称夷商在省住冬,应请永行禁止

也。……夷人到粤,宜令寓居行商管束稽查也。……外夷雇人传递信息之积弊,宜请永除

也。”从奏议看,李侍尧主张   (    )

   A.关闭广州通商口岸   B.允许外商越冬贸易

   C.增设其他外贸口岸   D.严格限制外商的行为

试题详情

9.《明史》载:明朝奉行“厚往薄来”政策,对竭诚朝贡者“皆倍偿其价”。这种做法主要表现于   (   )

   A.官方的“朝贡贸易”   B.民间的月港贸易     

   C.传统的“丝绸之路”   D.澳门的转口贸易

试题详情

8.“万里扶桑早挂弓,水犀军指岛门空。……海隅久念苍生困,耕凿从今九壤同。”康

熙皇帝所写的这首诗所叙述的事件是   (   )

   A与俄划定东部边界   B.出兵收复台湾     

   C.设置伊犁将军   D.颁布“迁海令”

试题详情

7.《明太祖实录》载:“夫元氏之有天下,固有世祖之雄武,而其亡也由委任权臣,上下蒙蔽故也。今礼所言不得隔城中书奏事,此正元之大弊。人君不能躬览庶政,故大臣得以专权自恣。”上述材料反映出明太祖朱元璋   (   )

   A.要清除权臣,加强皇权   B.决心消除地方割据隐患

   C.挑起皇权与相权的冲突   D.增设官员,协助其理政

试题详情

6.明初大学士宋濂一次上朝,朱元璋问他昨天在家请客没有,客人是谁,吃的什么菜,

宋濂一一照实回答,朱元璋很满意地说:“你没有欺骗我。”朱元璋能清楚掌握大臣日常生活

情况,主要是通过   (  )      

   A.君臣关系和睦,推心置腹交流   B.严格执行制度,大臣定期汇报

   C.设置锦衣卫制度,监视臣民活动   D.作为内阁学士;皇帝特别关注

试题详情

5.明清时期引进、推广高产作物玉米和甘薯所产生的直接作用是   (   )

   A.为迅速增长的人口解决口粮   B.经济作物专业生产区域扩大

   C.导致南方推广种植双季稻   D.提高了农业生产商品化的程度     

试题详情

3.元朝诗人宋道传的诗中曾描写某种手工业技术:“乌镠笥滑脱绒(茸)核(光滑的铁

杆将绒和核脱开),竹弓弦紧翻云涛。”诗中所描写的是当时   (   )

   A.制瓷的高超技术   B.雕版印刷术的兴盛     

   C.冶炼技术的进步   D.棉纺织技术的发展

4元朝能够统一中国并统治近百年的原因,从根本上说是   (   )

   A.蒙古族善于骑射,军事力量强大B.忽必烈善于谋略,政治经验丰富

   C.采行汉法,接受先进的汉族文化   D.推行民族分化政策,维护蒙古贵族的特权

试题详情

1.北宋的科举制在隋唐的基础上有了进一步发展。下列不能体现这一发展的是 (   )

   A.考试实行“弥封”、“誊录"制度

   B.形成解试、省试和殿试三级考试制度.     

   C.增设进士科,以策论考试为主选拔人才,

D.殿试成为定制,录取权由皇帝直接掌握

2宋高宗对大臣说:“广南市舶,利入甚厚,提举官宜得人久任,庶蕃商肯来,动得百十万缗,皆宽民力也。”这段谕旨说明南宋政府   (   )

   A.对官吏知人善任   B.注意减轻人民负担

   C.重视海外贸易   D.增关税以摆脱财政危机

试题详情

28.请回答:

⑴ 从材料中可以发现作者提及了哪两种赋税制度?(4分)

⑵ 为什么会发生这种变化?(2分)

⑶ 作者是如何评价这两种赋税制度的?你是否同意?请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理由。(5分)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