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12.《海国图志》是魏源于1843年编写的一部介绍世界各国历史地理情况的著作。此书后来传入日本,1854年日本翻印该书60卷,士人争相购读,此后多次再版。而该书在中国印量很小,影响有限。这说明中日两国( )
A.社会危机的程度不同 B.变法图强的方针不同
C.对西方文化的认识不同 D.变革的社会基础不同
11.在近代中国社会各阶层中,对西方民主政治制度的看法完全相反的一组是:
A.鸦片战争期间的抵抗派和19世纪中后期的洋务派 B.顽固派和洋务派
C.资产阶级维新派和革命派 D.洋务派和维新派
10.晚清畅销小说《痴人说梦记》以一场梦为结尾,梦中的上海不再有外国巡捕,建筑上没有外国招牌。有的是中国人的工厂和学校。这深刻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 )
A.民族独立和富强 B.驱除靼虏,恢复中华
C.发展资本主义 D.建立社会主义
9. 19世纪九十年代,张之洞在《劝学篇》中说道:“中学为内学,西学为外学;中学治身心,西学应世事”。这体现出张之洞主张
A.全面向西方学习以应付清政府面临的危机 B.极力维护君主专制和纲常名教
C.加强个人修养以适应时代的发展 D.倡导西学,适应了时代发展的需要
8.历届世界博览会是人类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和科技发展的展台,最早见识世界博览会的中国人是以纯粹的私人身份去的,比如王韬,他亲历了1867年的巴黎博览会。当时的中国人把世界博览会称为炫奇会或赛奇会。这反映了
A.中国长期与世界隔绝,落后于世界潮流 B.中国物产贫乏
C.统治者仍然做着“天朝上国”的迷梦 D.中、英科技间有很大的差距
7. 19世纪晚期一西方报纸称“甲午以后,中国有三党:守旧党……意在保现存之局面;中立党……意在保国以变法;维新党……意以作乱为自振之机”。文中的守旧、中立党和维新党分别是指
A.顽固派、抵抗派和洋务派 B.抵抗派、洋务派和维新派
c.洋务派、抵抗派和革命派 D.顽固派、维新派和革命派
6.史学家郝延平在《守旧与革新》一文中谈到:“中国对西方称呼由(19世纪)60年代前的‘夷务’,到七八十年代改称‘洋务’和‘西学’为主。”该变化反映了:
A.中国人对西方认识的逐步深入 B.中国人由仇视西方到崇拜西方
C.由中国中心到西方中心的变化 D.对西方外交政策由对抗到和解
5.中国近代先进人物在向西方学习方面,呈现出不断深入的趋势。导致这种趋势的最主要原因是( )
A.中国社会的变化和逐步转型 B.西方文化成果的先进性
C.中国知识分子提倡和传播西学 D.西方列强的侵入,西学不断涌入中国
4.有人认为:“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提出此观点的是( )
A.林则徐、魏源等人 B.李鸿章、张之洞等人 C.康有为、梁启超等人 D.慈禧、光绪等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