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0  355943  355951  355957  355961  355967  355969  355973  355979  355981  355987  355993  355997  355999  356003  356009  356011  356017  356021  356023  356027  356029  356033  356035  356037  356038  356039  356041  356042  356043  356045  356047  356051  356053  356057  356059  356063  356069  356071  356077  356081  356083  356087  356093  356099  356101  356107  356111  356113  356119  356123  356129  356137  447348 

12.《海国图志》是魏源于1843年编写的一部介绍世界各国历史地理情况的著作。此书后来传入日本,1854年日本翻印该书60卷,士人争相购读,此后多次再版。而该书在中国印量很小,影响有限。这说明中日两国(   )

A.社会危机的程度不同  B.变法图强的方针不同 

C.对西方文化的认识不同 D.变革的社会基础不同

试题详情

11.在近代中国社会各阶层中,对西方民主政治制度的看法完全相反的一组是:

A.鸦片战争期间的抵抗派和19世纪中后期的洋务派    B.顽固派和洋务派 

C.资产阶级维新派和革命派               D.洋务派和维新派

试题详情

10.晚清畅销小说《痴人说梦记》以一场梦为结尾,梦中的上海不再有外国巡捕,建筑上没有外国招牌。有的是中国人的工厂和学校。这深刻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   )

A.民族独立和富强    B.驱除靼虏,恢复中华

C.发展资本主义     D.建立社会主义

试题详情

9. 19世纪九十年代,张之洞在《劝学篇》中说道:“中学为内学,西学为外学;中学治身心,西学应世事”。这体现出张之洞主张

A.全面向西方学习以应付清政府面临的危机    B.极力维护君主专制和纲常名教

C.加强个人修养以适应时代的发展        D.倡导西学,适应了时代发展的需要

试题详情

8.历届世界博览会是人类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和科技发展的展台,最早见识世界博览会的中国人是以纯粹的私人身份去的,比如王韬,他亲历了1867年的巴黎博览会。当时的中国人把世界博览会称为炫奇会或赛奇会。这反映了

A.中国长期与世界隔绝,落后于世界潮流   B.中国物产贫乏

C.统治者仍然做着“天朝上国”的迷梦    D.中、英科技间有很大的差距

试题详情

7. 19世纪晚期一西方报纸称“甲午以后,中国有三党:守旧党……意在保现存之局面;中立党……意在保国以变法;维新党……意以作乱为自振之机”。文中的守旧、中立党和维新党分别是指

A.顽固派、抵抗派和洋务派          B.抵抗派、洋务派和维新派

c.洋务派、抵抗派和革命派         D.顽固派、维新派和革命派

试题详情

6.史学家郝延平在《守旧与革新》一文中谈到:“中国对西方称呼由(19世纪)60年代前的‘夷务’,到七八十年代改称‘洋务’和‘西学’为主。”该变化反映了:

A.中国人对西方认识的逐步深入        B.中国人由仇视西方到崇拜西方

C.由中国中心到西方中心的变化       D.对西方外交政策由对抗到和解

试题详情

5.中国近代先进人物在向西方学习方面,呈现出不断深入的趋势。导致这种趋势的最主要原因是(  )

A.中国社会的变化和逐步转型   B.西方文化成果的先进性

C.中国知识分子提倡和传播西学  D.西方列强的侵入,西学不断涌入中国

试题详情

4.有人认为:“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提出此观点的是(   )

A.林则徐、魏源等人 B.李鸿章、张之洞等人 C.康有为、梁启超等人 D.慈禧、光绪等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