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5、现代化的世界进程是工业文明向全球扩展的过程。这一历史过程准备于16世纪的西欧,17-18世纪英国率先开始成为工业化国家,19世纪末20世纪初基本完成,形成资本主义的现代世界体系。
问题:(9分)
(1)16世纪西欧地区历史发展为工业文明诞生作了哪些准备?(3分)
(2)为什么17-18世纪英国率先成为工业化的国家?(6分)
(1)政治上:君主专制取代等级君主制,有利于早期资本主义的发展1分 经济上,新航路开辟和西欧海外扩张,加速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和资本主义的发展1分 思想文化上,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冲击天主教会,对摧毁封建制度和建立资本主义社会产生巨大历史影响。1分
(2)物质条件:圈地运动促进农业生产,积聚资金,提供劳动力;海外殖民地拓展,积累资金和原料 ;英国煤炭资源的开发,获得新的能源(任意两点2分)
技术条件:欧洲的科学技术中心;实验科学、机械技术领先;手工工场发展迅速,有助于产业分工和技术进步(任意两点2分)
社会政治条件:光荣革命后三权分立的君主立宪政体确立,国内政局稳定;18世纪宪政体制进一步完善;最早形成资本主义私人企业制度(任意两点2分)
4、“腓力四世时期,法国王权发展到新的高度。他为了赢得各阶层的政治支持,加强自己的地位,在巴黎圣母院召开了法国历史上第一次‘三级会议’。”
问题:(7分)
(1)14世纪初,法国“三级会议”的召开有何意义?(1分)
(2)为什么说腓力四世时期法国国王的权力“发展到新的高度”?(4分)
(3)你如何看待法国王权提高这一历史现象?(2分)
(1)标志着法国等级君主制的形成 1分
(2)12世纪后,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复兴 1分 国王与市民联合要求打破封建割据 1分 三级会议召开,司法和军事权力集中到中央 1分 三级会议掌握国家赋税批准权和分摊权君主权力进一步发展1分
(3)王权借助于等级代表会议实施统治,提高了国王的权力1分 王权提高,有助于改变中世纪政治混乱和割据状态 1分 王权提高,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 1分
3、自汉通西域、开辟丝绸之路,中西方就有了间接或直接文化交流。16世纪,西方传教士东来,开启了西学东渐进程,中西文化交融揭开历史新篇章。
问题:(20分)
(1)唐代丝绸之路达于鼎盛,中外文化交流频繁。当时担当沟通中西交流媒介的有哪些人?(2分)进入中国文化系统的外域文化主要有哪几支?(1分)有哪些中华文明成果远播域外?(1分)
(2)两宋时代,海上丝路兴盛。简述原因及其影响。(4分)
(3)在早期西学东渐进程中,影响力最大的传教士是哪位?(1分)他在华传教成功的原因何在?(2分)对中西文化交流作出了哪些具体贡献?(2分)
(4)美国史学家本特利认为,“罗马天主教传教会在中国没有吸收多少信徒,但是他有重要的文化影响。除了让中国了解了欧洲的科学和技术,传教士还让欧洲了解了中国。”你同意本特利的观点吗?(1分)请说明理由。(2分)
(5)教皇保罗二世在《利玛窦到北京四百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致词》中称,“利玛窦神父以中文精编了一套天主教神学和礼仪术语,使中国人得以认识耶稣基督,让福音喜讯与教会能在中国文化里降生……”与本特利的观点相比,保罗二世对早期传教士活动的评价有何不同,为什么?(4分)
(1)西域、大食、波斯、天竺等亚洲诸国的商贾、僧侣、使节,(1分)其中粟特人是最重要媒介(1分);中亚、西亚、南亚三大支;(1分)丝绸、纸张、瓷器等商品(1分),特有的工艺技术(1分),思想文化(1分)
(2)原因:西夏兴起,西北丝路受阻;商业繁荣和经济重心南移;宋朝政府为增加财政收入采取鼓励海外贸易政策(3分)
影响:使宋朝政府获得巨额财政收入;给通商各国的文明进程增添了活力(2分)
(3)利玛窦(1分)
策略:适应中国国情,实行入乡随俗的调和策略,迎合中国思想文化和风俗习惯;打通官场关节,争取官员和朝廷支持;以介绍西学、切磋学问为名结交士大夫
(3分)
贡献:与徐光启合译《几何原本》,是第一部译成中文的西方科学著作;与李之藻合译《同文算指》,系统介绍西方比算法,影响深远;绘制世界地图《坤舆万国全图》(3分)
(4)同意。(1分)明亡前虽然中国信徒增加到近4万,但相对于中国庞大的人口基数而言仍是微不足道的;(1分)传教士在传播基督教神学的同时,带来了西方数学、物理、天文历法、水利技术、机械工程等自然科学和古典哲学、逻辑学等人文学术,使中国了解了欧洲的科学和技术;(2分)同时,在华传教士也向欧洲介绍中国的儒家思想、科举制度、社会风俗等,使欧洲人对中国文化有了初步了解。(1分)
(5)保罗二世认为利玛窦传教活动的主要贡献是在中国成功传播了基督教,而本特利强调传教活动最重要的贡献是促进了中西文化的交流,推动彼此了解。(2分)由于二人身份、立场不同,因而对历史评价关注的角度不同。(2分)
2、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核心。经春秋战国的社会转型,在秦统一后得以确立,历代不断完善、加强,沿用至清,对中国古代社会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问题:(11分)
(1)由西周“封邦建国”体制变为秦的中央集权大一统体制,是中国古代史上的重大社会转型。推动这次变革的根本原因是什么?(1分)从春秋战国到秦统一,这次体制转型是如何完成的?(6分)
(2)皇权和相权、中央和地方的矛盾伴随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始终。以唐朝为例说明该制度是如何解决君权和相权矛盾的?(2分)以北宋为例说明中央是如何加强对地方控制的? (2分)
(1)根本原因:春秋战国进入铁器时代,铁制农具和牛耕技术出现,生产力显著提高,推动社会变革。(1分)
转型过程:①春秋开始,经济领域的变革、列国纷争的态势,迫使各诸侯国进行以富国强兵为目标的内政改革,到战国达到高峰。(1分)改革范围涉及官吏、行政、财政、赋税、户籍、法律,以秦商鞅变法最为典型。(1分)各国在政治、经济制度建设上出现趋同倾向,为建立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奠定基础。(1分)
②秦统一后,为了有效控制大一统的新局面,秦朝统治者建立起一整套中央集权国家机器,中央集权制度最终确立。(2分)
建立皇帝制度,总揽最高统治权,一切军国大事均由皇帝裁决。(1分)中央政府的最高官职为丞相、御史大夫、太尉,丞相是百官之长,“助理万机”,下设诸卿,分工负责政务(2分)地方政府分郡、县两级,郡下辖若干县,县下还设有乡、里等组织。郡县的长官均由朝廷直接任命,郡县的属吏则由郡守、县令自行选用。(2分)
(2)君权和相权矛盾的解决:唐朝设三省六部制,三省分工明确,互相牵制。三省长官皆为宰相,另设政事堂作为宰相议政处所,参加政事堂会议的官员都为宰相,人数众多,集体议政,宰相难以擅权专断,皇权得以加强。(3分)
中央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实行内重外轻方针,令各地拣选强壮士兵编入中央禁军,地方留老弱者充任厢军和乡兵。采取更戍法,轮流变换驻地,防止将领分立割据、拥兵对抗朝廷。重文轻武,用文人担任地方官,防范武将专权。(3分)
30、1928-1930年间毛泽东系统总结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革命道路的文章不包括:
A.《中国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 B.《井冈山的斗争》 ( )
C.《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D.《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
29、报纸是历史的档案,旧中国历时最长、影响最大的一份中文报纸,堪称中国近代史料宝库的是: ( )
A.《民报》 B.《时务报》 C.《申报》 D.《国闻报》
28、唐朝天宝年间,隶属于华亭县的青龙镇与国内外贸易均很发达,素有“小杭州”之称。青龙镇经济繁荣的主要原因是: ( )
A、踞江瞰海的位置 B、政府设市舶司 C、最大棉纺织业中心 D、政府设立海关
27、垄断资本主义取代自由资本主义是社会的进步,这主要是指: ( )
A.它缓和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 B.它适应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C.它提高了国家干预经济的能力 D.它使人类社会进入电气时代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