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24、有学者认为中国近代社会风俗的阶段性发展特点是:洋务早期,风气初开;清朝末年,天下移风;民国初年,飙转豹变。这一特点也可以用来描述近代中国
A.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B.大众传媒的变迁
C.思想领域的变化 D.民主政治的发展
23、孙中山认为,西方国家贫富不均,劳资矛盾尖锐,“社会革命其将不远”,中国应该防患于未然,因此他提出了
A、民族主义 B、民权主义 C、民生主义 D、民粹主义
22、有人说:“甲午中日战争是传统中国与近代中国的分水岭。”这种观点的主要依据是
A、《马关条约》允许列强在华投资设厂 B、甲午战争后清政府放宽民间办厂的限制
C、甲午战败标志着洋务运动的破产 D、甲午战争后中国向西方学习上升到制度层面
21、1872年9月15日《纽约时报》有一篇《清国留学生抵达旧金山》的报道。与选派这批留学生直接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A、洋务运动 B、维新变法 C、清末新政 D、辛亥革命
20、五口通商后,福建武夷山的特产茶叶行销海外,山民纷纷伐木铲草种茶,使得“苍崖铲为赤壤,清溪泛为黄流。”但“外洋印度产茶日多,(武夷山)行销日滞”,又因外商控制了价格,最终武夷“市疲山败”。这说明了
①中国被卷入了资本主义的世界市场
②武夷山生态环境被破坏
③清政府的闭关锁国政策,使武夷茶叶失去海外市场
④鸦片战争后,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日益提高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19、20世纪30年代蒋廷黻的《中国近代史大纲》称:近百年的中华民族根本只有一个问题,即追求近代化。如果这一观点成立,是基于它
A.全面揭示了近代中国历史的基本线索 B.根据人类文明发展的一般规律得出结论
C.考虑到近代中国特殊的社会性质 D.重视中国近代化建设的政治前提
18、“一个幽灵,共产主义的幽灵,在欧洲游荡!”是《共产党宣言》的开篇辞。下列关于这个“幽灵游荡”表述,不正确的是
A、工业革命不断的深入是它得以“游荡”的根本推动力
B、它是共产主义通讯委员会的政治纲领
C、巴黎公社是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一次伟大尝试
D、十月革命使人类进入探索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新时期
17、美国历史学家平森认为,德国在短短的30年间,“从一个‘诗人和思想家’的民族转变为以工艺技术、金融和工业组织以及用物质进步为公共生活的显著特征的民族”。促成这一巨变的主要原因是
A.垄断组织大量出现 B.从殖民地攫取巨额利润
C.自法国获得割地赔款 D.德意志统一的完成
16、西方史学家指出“17世纪和18世纪初,西方人对中国的历史、艺术、哲学,完全入迷了。”然而到了“18世纪末,欧洲人对中国的自然资源更感兴趣。”引起此兴趣变化直接相关的是
A.中国资源的丰富 B.新航路的开辟
C.工业革命的需求 D.世界市场的形成
15、1787年费城会议制定的《美利坚合众国宪法》规定:合众国不得授予贵族爵位。反映了美国宪法的主要原则是
A.民主主义 B.平等主义 C.自由主义 D.共和主义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