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9. 易中天在《帝国的终结》中说“秦,虽死犹存,它亡得悲壮。”从政治上看“秦,虽死犹存”主要是指( )
A.统一度量衡、货币 B.开创皇帝制度
C.中央建立三公九卿制 D.建立统一国家和中央集权制
8. 有学者指出:(西汉)首先遇到的第一个大问题是帝国跨地过广,不能全部由中央集体管制,于是采取了一种“斑马式”的省级组织。体现这种“斑马式”省级组织的制度是( )
A.郡国并行制度 B.中外朝制度 C.刺史制度 D.郡县制
7.唐德刚在《晚清七十年》中写道:“从秦帝国开始的我国历史上的第一次社会政治大转型,发自商鞅,极盛于始皇,而完成于汉武。”这一转型完成后确立的地方行政制度是:( )
A.郡县制 B.州县制 C.道州县制 D.行省制
6、我国古代地方行政管理制度曾出现了从“分封制”到“郡县制”的变化,其变化的最主要原因是( )
A.交通的发展 B.疆域的拓展
C.经济文化交流的需要 D.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5、我国古代官僚机构中,最早具备监察职能的是( )
A.节度使 B.御史大夫 C.提刑按察使司 D.刺史
4.华夏万姓,同宗同源;慎终追远,不忘祖根。每年农历三月初三,众多华夏子孙来到黄帝出生地寻根谒祖。这种现象源自( )
A.井田制 B.分封制 C.礼乐制 D.宗法制
3.“齐人”、“鲁人”、“楚人”这种表述,逐渐让位于以行政区划为籍贯的表述,造成这一变化的制度因素是( )
A.分封制 B.宗法制 C.郡县制 D.三省六部制
2.西周时期,对墓葬用品的规定严格,如:规定为“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大夫五鼎,元士三鼎或一鼎”。该材料所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
A.西周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 B.西周有严格的等级制度
C.西周的冶炼业十分落后 D.西周的青铜器数量比较少
1.下列是《史记》中西周时期重要诸侯国受封情况的记载,其中属于同一类受封对象的是( )
①“吴太伯,太伯弟仲雍,皆太王之子,丽王季历之兄也。”
②“于是武王已平商而王天下,封师尚父于齐营丘。”
③“召公爽与周同姓,姓姬氏。周武王之灭纣,封召公于北燕”
④“陈胡公满者,虞帝舜之后也。……周武王克殷纣,乃复求舜后……封之于陈”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28、某班学生开展主题为“关注民生”的研究性学习活动,下列是“走进古代人民生湃”课题组搜集的几则材料,请帮助他们解答材料厂后的所列问题。
材料一: 中唐以前,中国长途贩运主要以奢侈品和土特产为主,这些产品价值高而体小量轻,容易获取高额利润,总体上是报务社会上层,除盐类、铁等特种商品外,与乡村百姓的生活没有直接关联。而宋代投入市场的商品,在品种上较前代大大丰富了,大致可分为三类:一类是金银细工、乳香犀牛之类的高档侈品,其消费对象仍以皇亲国戚、达官贵人为主;二类是农具、手工业工具以及船只耕牛之类的生产资料;三是日用瓷器、布帛和镇市城郭居民的粮食、茶盐等生活必需品。宋代商业规模得到前所未有的扩展,主要表现在二三类商品
急剧进入市场,其比重不断上升,并与城乡的生产与生活发生了日益广泛的联系。
----------引自包伟民等著《宋朝简史》
(1)依据材料一,与前代相比,宋代商品经济有哪些发展?(6分)
材料二: 丁徭与地赋合二为一,民纳地古之外,别无徭役矣。(引自《清史稿》其派丁多者,必其田多者也;其派丁少者,亦必有田者也。)
-------引自(清)王庆云《石渠记》
(2)材料二反映的是什么赋税制度?依据材料厂和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6分)
材料三 微州少年林光铨出生于自耕农家庭,有农业生产资料和农业生产经验。他以日记的形式记载了清朝道光十五年(1838年)林家的活动。以下表格是根据其日记编制而成的。
表一 林光铨一年生活时间分配表(单位:天)
人物 |
生产劳作 |
外出 |
出休闲 |
其他活动 |
统计 |
林光铨 |
308(86.7%) |
5(1.41%) |
20(5.63%) |
22(6.2%) |
355(100%) |
说明:林光铨的“生产劳作”以牧牛为主,占246.5天.
表二 林家”生产劳作”时间分类统计表
专 项 |
粮食生产 |
蔬菜生产 |
经济作物(茶) |
其他 |
统计 |
劳动时间(天) |
62 |
11 |
16 |
24 |
113 |
百分比(%) |
55 |
9 |
14 |
22 |
100 |
说明:粮食包括(稻)、麦、栗、番薯四类,凡与之有关的劳动视为粮食生产活动。蔬菜、白豆、油菜种植等列为蔬菜生产。
(3)根据上述材料,概述林光铨的生活状况。(2分)
(4)在当时,林光铨的人生之路可能面临三种选择:其一,从事农耕;其二,经商致富;其三、科举致仕。请你就上述三种人生选择其中的一种,结合林家状况和时代特点,分析其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4分)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