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0  356694  356702  356708  356712  356718  356720  356724  356730  356732  356738  356744  356748  356750  356754  356760  356762  356768  356772  356774  356778  356780  356784  356786  356788  356789  356790  356792  356793  356794  356796  356798  356802  356804  356808  356810  356814  356820  356822  356828  356832  356834  356838  356844  356850  356852  356858  356862  356864  356870  356874  356880  356888  447348 

12. 下列关于右图灰色部分解读正确的是

A.武昌起义后,清朝统治土崩瓦解

B.秋收起义后,创建农村革命根据地

C.洛川会议后,开辟敌后抗日根据地

D.全面抗战后,正面战场失去大片国土

试题详情

11. “会战开始前,中国方面及时发现日军企图,正确判断日军进攻方向,采取了相应部署准备在平汉路武胜关、广水段先发制敌,袭扰日军后方,威胁武汉,对日军进行战役侦察,破坏其企图。……会战结束后,日军认为确保对该城的占领,可给重庆蒋政权以更大的威胁,有利于推进政治谋略,从而也就有利于及早解决中国问题,战略价值极大。”这里的“会战”指的是

A.凇沪会战     B.百团大战     C.武汉会战    D.枣宜会战

试题详情

10. 某研究者查阅到光绪二十七年一份吏部档案(右图),残缺不全,原文有:“上年□月间,□□入都,本署即被占据,迨洋兵撤退,检查署内所存档案则例等件,全行遗失。”与这份档案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A.第一次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

试题详情

9. 1871年,中日两国在琉球事件后谈判《中日修好条规》时,日本代表团坚决不同意清政府在条约中自称“中国”,要求只写“大清国”。清朝代表力拒:“我中华之称中国,自上古迄今,由来已久,即与各国立约,亦仅只约首书写大清国字样,其条款内容皆称中国,从无写改国号之例”。对中日关于“中国”名称使用产生的争议,理解正确的是

  ①日本实际上不承认清朝政权代表中国

  ②中国政府在外交活动中首次使用“中国”这一名称,故不被日本接受

  ③清政府在外交活动中“大清国”和“中国”同时使用,法律意义相同

  ④清政府据理力争是捍卫了国家尊严的行动

   A.①②③        B.②③       C.①③④      D.②④

试题详情

8. 七七事变是因日本驻军在北平附近宛平县城外卢沟桥演习,无理挑衅而引起。日军有权驻扎北平附近,所依据的条约  

A.是中国近代第一个不平等条约   

   B.开放了包括杭州在内的新的通商口岸

   C.英国、美国、俄国、德国等多国参与了条约的签订

   D.列强互相承认了在华利益,形成共同宰割中国的局面

试题详情

7.下列纪念碑或碑刻所承载的历史事件,本质上的相似之处是

        

  人民英雄纪念碑虎门销烟浮雕       淞沪抗战纪念碑

A.抵制西方资本主义  B.反对外来侵略  C.反对封建统治  D.维护封建经济

试题详情

6. 下列对我国古代政治制度表述正确的是

A.中国的古代政治制度始终没有完全摆脱血缘宗法的影响

B.以血缘为基础的宗法制开始解体于秦朝

C.封建中央集权的核心内容是把地方权力收归中央

D.元朝、清朝时期,中央集权相对减弱

试题详情

5. “……(宋真宗时)经济发展很快,国库充实,但具体数字只有三司使知道。真宗多次想打听虚实,宰相李沆担心真宗知道了库藏量而随便花销,始终不肯让三司使提供具体数字。李沆还经常将各地的水旱灾情和“盗贼”情况报告真宗,以使天子了解民间疾苦……”下列根据此段材料得出的认识,错误的是

A.宋代皇权加强,相权削弱       B.真宗皇帝的权力受到限制

C.李沆是个节俭宰相          D.李沆是个关心民间疾苦的宰相

试题详情

4. 斯塔夫理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新皇帝开始将早先在本国取得辉煌成功的法家学说应用到全中国。他废除了所有的封建国家和王国,将广阔的国土划分为若干行政区,每一行政区都配备一批由中央政府任命,并向中央政府负责的官员。”材料所说的行政管理制度最早出现在

A.西周        B.春秋战国        C.秦朝        D.西汉

试题详情

3. 与宗法制运用于贵旅社会相对应,普通民众仅有名而无姓氏。春秋以前,史料中提到“百姓”,通常是指

A.贵族       B.平民       C.官僚       D.诸侯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