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0  357288  357296  357302  357306  357312  357314  357318  357324  357326  357332  357338  357342  357344  357348  357354  357356  357362  357366  357368  357372  357374  357378  357380  357382  357383  357384  357386  357387  357388  357390  357392  357396  357398  357402  357404  357408  357414  357416  357422  357426  357428  357432  357438  357444  357446  357452  357456  357458  357464  357468  357474  357482  447348 

4.《全球通史》的作者认为“在中国长达数千年的历史上,有过三次大革命,他们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的政治和社会结构。第一次发生在公元前221年,第二次发生在1911年,第三次发生在1949年。”这三次“革命”是指

  A.小农经济的出现、商品经济的发展、计划经济的确立

  B.秦统一六国、清帝下台、新中国成立

  C.封建制度确立、资产阶级共和制度确立、社会主义公有制确立

  D.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君主专制制度被推翻、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

试题详情

3.下列各项中,属于《辛丑条约》内容的是

  A.外国军舰可以驶入长江各口岸         B.在北京东交民巷设立“使馆界”

  C.增开天津为通商口岸             D.外国公使可以进驻北京

试题详情

2.在中国古代,皇帝一方面不断加强自己的威权;另一方面又积极表彰那些敢于冒死谏君的诤臣。皇帝这样做的根本目的在于

  A.显示君主的开明仁义             B.制造君臣和谐的假相

  C.更好地维护君主专制统治           D.避免高层决策的失误

试题详情

1.从以下中国古籍出现的人名中,你认为能体现中国人心中根深蒂固的什么观念?刘敬先、殷孝祖(《宋书》),蔡兴宗、崔祖思(《南史》),郑严祖、裴安祖(《北史》),张茂宗、杨延宗(《新唐书》),洪兴祖、冯继业(《宋史》)、何荣祖、韩显宗(《元史》),汤显祖、严世藩(《明史》),史念祖、杨光先(《清史稿》)。

  A.等级观念      B.宗法观念      C.法治观念      D.辈分观念

试题详情

27、(17分)uD7高中站群uD7高中站群

⑴ (2分)

uD7高中站群

⑵uD7高中站群⑴⑵⑵ (8分)

uD7高中站群

⑶uD7高中站群⑶⑶(3分)

uD7高中站群

⑷uD7高中学科⑷⑷(4分)

uD7高中站群uD7高中站群27、(16分)

⑴(3分)

⑵(4分)

⑶(10分)

试题详情

26.(17分)

⑴(9分)

⑵(4分)

⑶(4分)

试题详情

28、uD7高中站群uD7高中站群2828、、、(16分)法律是国家意志的体现。近代以来,“法制是政治文明最坚实的基础,是让法律成为治理国家最高权威的手段。”

材料一:著名法学家耶林格曾说在他所著的《罗马法精神》一书中说:“罗马帝国曾三次征服世界,第一次以武力,第二次以宗教(指基督教),第三次以法律。武力因罗马帝国的灭亡而消失,宗教随着人民思想觉悟的提高、科学的发展而缩小影响,唯有法律征服世界是最为持久的征服。”

材料二:……中国法的界定十分模糊,倒是皇帝圣旨、朝廷法令、祖宗遗训更具威力。因为法自君出,皇帝“钦定”法律,皇权置于法律之上,法律对皇权约束作用微乎其微。法律遇到开明皇帝有些用,一遇昏庸暴君,无法无天,所谓“人亡政息”。……这遗风流传至今即权大于法,有法不依,拟法不严,徇情枉法。

--史仲文《中国人走出死胡同》    材料三:“主权属于国民之全体”,“盖国民为一国之主,为统治权之所出”;“一国之政事,悉以宪法行之。               --孙中山《孙中山全集》

请回答:

(1)近代欧洲大陆各国的法律大多渊源于罗马法。依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说明古罗马法实行的法律诉讼制度和原则中,至今依然起作用的有哪些?(3分)

(2)材料二中反映了中国法律制度思想的特点是什么?(4分)

(3)材料三与材料二相比,反映出来的法治观念有何不同?(6分)结合所学知识,举出近代中国资产阶级以法制取代专制实践的一例。(4分)

uD7高中站群

座 位 号
 
 

 
2011届高三年级第二次月考历史试卷答题卡

试题详情

26.(17分)对于日本制造南京大屠杀的描述,有下列几则不同的材料:

材料一 “在(南京)马群镇警戒的时候,我们听说俘虏们被分配给各个中队,每一中队两三百人,已自行处死。”“七千人的生命(俘虏)转眼之间就从地球上消失,这是个不争的事实。” --《东史郎日记》(日)

材料二  田中正明的《南京大屠杀的虚构》出版后,日本右翼给予了高度评价,渡部升一在初版本的护封广告词中写道:“读了此书,如果今后有人仍然再提南京大屠杀,那就只能说他是煽动反日。”

材料四  青岛的余美红老师在给学生讲南京大屠杀这段历史时,引用了她父亲讲给她的一个事例:“当时我7岁,你叔叔4岁,鬼子打南京时,人们四处逃难。你叔叔尚小,就和保姆留在家里看房子。日军砸开咱家大门,保姆被杀,你叔叔右腿被打了一枪,昏死过去,侥幸捡了一条命”。

请回答下列问题:

(1)材料一、二同样出自日本人,但对南京大屠杀一事为何有不同的论定?这说明了什么?(9分)

(2)在《南京大屠杀的虚构》一书中,田中正明说:“记述历史有一大禁忌,就是绝对不能以传闻(口述)为证据撰写论文或记事 ”。联系材料三对此你做何评价? (4分)

(3)请你谈谈我们应该如何正确对待历史?(4分)

试题详情

25.近代爱国诗人闻一多在《七子之歌·台湾》中写到“母亲,酷炎的夏日要晒死我了,赐我个号令,我还能背水一战”;台湾爱国诗人余光中于1972年在《乡愁》中写到“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下列有关两段诗歌理解错误的是(  )

A.“酷炎的夏日”指的是日本的侵略 

B.两次分离都是因为外来侵略造成的

C.都寄托了对海峡两岸统一的渴望 

D .闻一多在诗中所指的分离曾长达半个世纪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