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14、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又说:“甘其食, 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使民复结绳而用之。”这主要反映了先秦时期
A.孔子“仁”和“礼”的学说 B.庄子“齐物”的自由精神
C.老子“小国寡民”的思想 D.墨子“节用”、“兼爱”的主张
13、荀子曾提出“从道不从君”的观点,这表明荀子
A.认为天行有常,人道有为 B.把君臣关系置于“礼”这一最高原则下
C.反对君主实行专制统治 D.主张实行“仁政”和德治
12、下列语句体现“以民为本”的思想是
①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②民者国之本也,财用所处,安危所系
③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 ④君者仪也,民者影也,仪正而影正。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②③
11、明朝中后期江南地区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这说明当时在这一地区
①政府积极推行重商政策 ②自然经济已经解体
③存在一定的自由劳动力 ④商品经济较为发达
A.①④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10、明朝冯梦龙在《三言两拍》里有很多关于社会现象的描写,其中有这么一段话:杨八志(陕西商人)与李氏商议道:“我年近三旬,读书不就,家事日渐消乏。祖上原在闽、广为商,我欲凑些资本,买办货物,往漳州商贩,图几分利息,以为赡家之资,不知娘子意下如何?”该材料反映了
A.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B.八股取士扼杀人才
C.认祖归宗的社会风气 D.长途贩运的发展
9、人类社会生产的动力大致经历了人力、人力+畜力+机械力+自然力、人力+畜力+机械力+自然力+机器力三个阶段。中国最早进入第三阶段的地区是
A.中原地区 B.东南沿海地区
C.环渤海地区 D.长江中上游地区
8、《东京梦华录》记载“中秋夜,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笙歌远闻千里,嬉戏连坐至晓。”材料描绘的最有可能是哪个时期人们过中秋节的情景
A.汉朝 B.唐朝 C.宋朝 D.明朝
7、下列对夏、商、西周的几则记载的说明中,不符合史实的是
A.“夏有乱政,而作《禹刑》”--夏朝制定了刑法 B.“尽力乎沟洫”--农田水利发展
C.“折金于山川”--西周普遍使用青铜农具
D.“商邑翼翼,四方之极”--商代城市和商业繁荣
6、元朝的行省“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在元代以前中国主要以“山川形便”来划分行政区,行政区的自然属性与经济文化一体化趋势较强,容易产生割据局面。元代采取“犬牙交错”的原则,任意将自然环境差异极大的地区拼成一个省级行政区,削弱地方的经济文化认同感。依据材料分析,元朝的行省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主要是因为
A.采用了传统的地方分权制度 B.尽量缩小行省的管辖区域
C.依据山川走势划分行省辖区 D.利用山川走势制约地方势力
5、明朝仁宣时期,朝廷内制的敕、诏、册、表等专由内阁负责,内阁权力迅速膨胀,其地位已经超过六部。对其理解最准确的是
A.内阁成为行政权力的中心 B.内阁权力已经完全合法化
C.内阁成为决策中心 D.内阁权力比以往扩大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