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0  357930  357938  357944  357948  357954  357956  357960  357966  357968  357974  357980  357984  357986  357990  357996  357998  358004  358008  358010  358014  358016  358020  358022  358024  358025  358026  358028  358029  358030  358032  358034  358038  358040  358044  358046  358050  358056  358058  358064  358068  358070  358074  358080  358086  358088  358094  358098  358100  358106  358110  358116  358124  447348 

9.明清数百年来,杭州人将十座城门的名字及其特色编成了杭曲大调:“百官门外鱼担儿,坝子门外丝篮儿,正阳门外跑马儿,螺蛳门外盐担儿,草桥门外菜担儿,侯潮门外酒坛儿。”这反映出当时的杭州

  A. 开始成为商业都会       B.出现地域性商人群体

C.城市区域功能明显       D.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 

试题详情

8.周恩来诞辰110周年座谈会上,胡锦涛指出:“他博大精深的外交思想、丰富多彩的外交实践、独具一格的外交艺术和外交风格,在国际社会上为党和国家赢得了很高的声誉。”能佐证胡锦涛高度评价的史实是

  ①中美关系正常化            ②1953年首倡“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③1955年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    ④中苏关系解冻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

试题详情

7. 山东某地进行“全区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活动,用对手机用户发送短信的形式进行了宣传。下列语句不可能出现在手机信息中的是

A.共同团结奋斗            B.共同繁荣发展

C.民族平等              D.长期共存、互相监督 

试题详情

6.在某次战役中,中共中央军委给前线指挥部的电报提出:“现在不是让敌人退至淮河以南或长江以南的问题,而是第一步歼敌于淮河以北,第二步歼敌于长江以北的问题”“此战胜利,不但长江以北局面大定,全国局面亦可基本上解决”。据此判断,这一战役是

A.辽沈战役    B.平津战役    C.淮海战役   D.渡江战役 

试题详情

4.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提到的唯­一的中国人是安徽人王茂荫(清朝户部侍郎),他因币制改革在1854年受到申斥。这件事的背景不可能是

①马克思货币理论传入中国,引起币制改革   

②鸦片大量进入,白银外流

③太平天国运动兴起,军费开支浩大  

④西方对华输出资本猛增,清政府财政危机严重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试题详情

3.某校邀请一学者做报告,报告主题如图海报。下列各项不可能出现在海报上“内容”一栏的是       

 A.英国国家元首首相与美国国家元首总统所

 拥有政治权力的异同

 B.英国君主立宪制确立后统治方式的变化

C.美国分权制衡如何有效预防专制

 D.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完善与发展

试题详情

2.《查士丁尼法典》的序言中说:“皇帝的威严、光荣不但依靠兵器,而且须用法律来巩固。这样,无论在战时或平时,总是可以将国家治理得很好。”对这句话理解准确的是

A.皇帝的权威至高无上         B.皇帝的敕令是制定法律的唯一依据

  C.法律可以消除社会矛盾     D.法律是治国重要手段之一 

试题详情

1.“秦始皇设职授官,从一面看是官僚政治的开始,从另一面看却是政治权力等级世袭的中止。”中止了“政治权力等级世袭”的制度是

A.宗法制       B.皇帝制       C.分封制      D.郡县制

试题详情

45.(15分)[选修2----近代民主思想与实践]K^S*5U.C#O%

材料一  马基雅维里在讨论共和的《李维史论》中说,人性的软弱使民众难以抵抗腐败

的诱惑,他们不易为共和做牺牲,反而更容易被专制权力所网罗,“为了一点小恩小惠就成为专制的帮凶”。而且,就像罗马共和晚期恺撒称帝的时候“民众懵懂无知,居然看不到正在套到自己脖颈上的缳轭”。现在人们回顾共和在民国初期的失败,往往归咎于强权人物对共和制度的破坏。制度的失败总是在历史书里留下太专一的印痕,使那些没有能在历史书里现身的其他失败因素几乎被完全忽略。……1911年的共和革命是在一个人民不自由.对自由非常缺乏了解的国家里发生的。中国很幸运地有了像孙中山这样的“贤明之士”,但是,仅仅这样的贤明之士,并不能解除共和的危机:“假如因腐败而衰落的城邦能够东山再起,那也是因为当时正好有德行好的人在世,而不是因为维持着良好秩序的集体德行。此人一死,(国家)便会重蹈覆辙。”

--徐贲《辛亥革命历史教训:腐败的国民乃是共和制度杀手》

材料二  梁启超认为精神是文明的最根本方面,“文明者,有形质焉,有精神焉,求形质之

文明易,求精神之文明难.精神既具,则形质自生,精神不存,则形质无附,然则真文明者只有精神而已”,他又结合中国传统的元气论对其作了进一步发挥。他将精神分为形质之精神和精神之精神,政治法律制度等可见可闻但不可触摸,为形质之精神,而“国民之元气,则非一朝一夕所致,非一人一家之所可成,非政府之力所能强逼,非宗门之教所能劝导,是之谓精神之精神。”元气是文明的根本,更是立民进而立国的根基,“国于天地,必有以立。国所与立者何?曰民而已;民所以立者何?曰气而已。”不管中国还是日本,文明的程度都不如欧美,学习西方,根本的是要学习西方文明的精神,尤其是中国旨在学习西方技术和制度的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都不成功,这就使梁启超更加相信学习西方精神的重要。但是如何学习西方的精神呢?“求精神之精神,必以精神之精神而感召之。”

--王敏《启蒙与反思》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在历史书里留下太专一的印痕”包括哪些,对“那

些没有能在历史书里现身的其他失败因素”如何认识。(8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形质之精神和精神之精神 ”是什么?并分析梁启超为什么“相

信学习西方精神的重要”?(7分)

  www.k@s@5@               高#考#资#源#网

江西省重点中学盟校2011届高三第一次联考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