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0  358206  358214  358220  358224  358230  358232  358236  358242  358244  358250  358256  358260  358262  358266  358272  358274  358280  358284  358286  358290  358292  358296  358298  358300  358301  358302  358304  358305  358306  358308  358310  358314  358316  358320  358322  358326  358332  358334  358340  358344  358346  358350  358356  358362  358364  358370  358374  358376  358382  358386  358392  358400  447348 

10.1911年春天,18岁的毛泽东将他所描绘的未来中国政 治蓝图贴在湖南长沙一所学校

的墙上:孙中山成为新中国 的总统,康有为担任首相,梁启超是外交部长 。康有为

此前对中国社会进步所作的最大贡献是                 ( )

A.开办万木草堂,招徒讲学

B.提出“法者天下之公器,变者天下之公理”的思想主张

C.发起维新变法运动,提倡爱国救亡,提倡新学,要求实行君主立宪制

D.与革命派论战,防止了因革命而引发的内乱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归纳、理解能力。康有为是维新思想的主要推动者。他撰写著

作,宣传变法,提倡新学,起到思想启蒙的作用,促进了人民的觉醒。

答案:C

试题详情

9.马克思曾说:“他们战战兢兢地请出亡灵来给他们以帮助,借助他们的名字、口号

和衣服,以便穿着这种久受崇敬的服装,用这种借用的语言,演出历史的新场

面。”这一观点适合评价                       ( )

A.毛泽东思想

B.康有为的维新变法思想

C.孙中山的旧三民主义

D.新文化运动前期的指导思想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能力。根据马克思的观点可判断“他们”借孔子经学来宣

传自己的政治观点,但由于阶级和时代的局限性,并没有彻底的革命思想,选B。

答案:B

试题详情

8.近代一位思想家曾说:“生民之初,本无所谓君臣,则皆民也。民不能相治,亦不

暇治,于是共举一民为君……夫曰共举之,则因有民而后有君,君末也,民本

也。”对此理解错误的是                       ( )

A.对传统民本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B.带有浓厚的民主色彩

C.受启蒙思想的影响

D.反对君主制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能力。根据材料可知,此人不反对君主专制,并不主张推

翻君主,故D符合题意,选D。

答案:D

试题详情

6.(2010•重庆期末)谭嗣同说:书是“以往之陈迹”,而报“日一出之,其于日新之义

庶有合也。”下列近代报纸中,促进近代维新思维迅速传播的是      ( )

A.《昭文新报》     B.《申报》     C.《时务报》     D.《民报》

解析:A、B与维新运动无关,D项是革命派创办的报纸,答案为C。

答案:C

试题详情

5.历史学家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说:“那时候,天下滔滔,多是

泥古而顽梗之人……如果没有‘中体’作为前提,‘西用’无所依托,他在中国是

进不了门,落不了户的。”陈先生评价历史事物的标准是         ( )

A.科学技术决定论

B.传统的夷夏之辩的观点

C.把历史事物放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去评价

D.人民是创造历史的主体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能力。材料中“那时候……”,说明了当时的社会现状,

实质上是承认“中体西用”适合当时的环境,选C。

答案:C

试题详情

4.李鸿章说:“自秦政变法而败亡,后世人君遂以守法为心传。自商鞅、王安石变法

而伏诛,后世人臣遂以守法取容悦。今后各国一变再变而蒸蒸日上,独中土以守法

为兢兢,即败亡灭绝而不悔。”该段话表明李鸿章            ( )

A.反对改变中国的传统

B.主张革新落后的传统

C.建议大臣要逢迎君主

D.反对西方的革新活动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能力。根据材料可知李鸿章反对固守传统,同时看到西方

各国变法后的发展强大。选B。

答案:B

试题详情

3.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人长期信奉的“天圆地方”的地理观被彻底否定,人们终

于认识到地圆学说的正确性。促成这一变化的原因不包括         ( )

A.西方科学技术的传播

B.“天朝上国”观念的破 灭

C.洋务运动的推动

D.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能力。人们认识的转变与当时社会的巨变有关系。A、B、

C皆与此有关;D项是戊戌变法的内容。

答案:D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