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3.材料一:2005年3月11日新华网报道,我国西部地区人才总量不足,每万人中人才数量为323人,低于全国487人的平均数。人才队伍整体素质亟待提高,西部地区国企、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才中,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仅占40%。人才主要集中在省会城市和少数专业,而基层、生产第一线、少数民族地区人才严重缺乏,工程技术、科研、经济管理、高技术人才十分短缺。
材料二: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部人才流出量是流人量的两倍以上,特别是中青年骨干人才大量外流。新疆近年来调往内地的专业技术人员高达两万多人,青海省20年来调走或者自动离开青海的科技人员估计在5万人以上。陕西省前年毕业的4600多名硕士学位以上的研究生,有80%择业到了东部。甘肃省每年在外地高校培养的非师范类毕业生的回归率只有40%,甘肃农业大学培养的27名畜牧业硕士研究生现已全部调走。
(1)材料一、二分别说明了什么问题?
(2)结合所学知识,就如何解决材料中的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
答:(1)材料一说明我国人才分布不平衡,西部人才缺乏且整体素质较低。材料二说明西部人才流失严重。
(2)第一,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充分发挥人才对科技的推动作用。第二,要重视人才,提高对人才的待遇,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第三,要大力发展教育,加快对人才的培养。第四,要鼓励大中专毕业生到西部就业,为西部建设贡献青春。(本题只要符合题意,言之有理即可)
2.2005年1月20日人民网载文指出,科技进步和创新是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是国家竞争力的核心。我国要在未来几十年中抓住机遇,实现跨越式的发展,必须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正确人才观,树立科学发展观和正确人才观,树立科技人才是第一资源、第一生产力的观念,充分发挥科技人员在推动科技进步和创新中的巨大作用。
结合教材谈谈我国实施科教兴国与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性。
答:当今时代,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各国之间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是民族创新能力的竞争。科技创新越来越成为当今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标志,越来越决定一个民族和国家的发展进程。科技进步是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高度重视人才问题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而教育是培养人才和提高科技水平的基础。因此我们必须大力实施科教兴国与人才强国战略。
1.2004年12月19日,胡锦涛主席视察澳门劳工子弟学校时说,国家振兴、民族振兴,关键在人,基础在教育。
为什么说国家振兴、民族振兴,基础在教育?
答:教育是促进社会进步、经济繁荣的物质力量,是国家发展的先决条件。发展教育,是我国提高劳动者素质,加快现代化进程,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的根本措施。只有发展教育,才能培养各级各类人才,为国家和民族的振兴奠定基础。
3.2005年2月19日,胡锦涛同志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强调,必须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五个统筹",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全面发展。
(1)为什么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2)为什么要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全面发展?
答:(1)只有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才能从根本上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才能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才能推动社会的全面进步。
(2)第一,社会主义社会是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协调发展,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第二,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互为条件,互相促进。物质文明建设为政治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提供物质条件和实践经验。政治文明建设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提供政治保证和支持。精神文明建设为物质文明建设和政治文明建设提供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2.2004年11月12日《人民日报》报道,中宣部中央文明办等十四部委联合发出通知,部署进一步做好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工作。通知强调,要精心安排"三下乡"的重点工作,促进"三下乡"常下乡,让农民群众多受益常受益。
开展"三下乡"工作的重要意义是什么?
答:当前,做好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工作是促进解决"三农"问题、密切党和人民群众的联系、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迫切要求;也是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要求;对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以及促进农民增加收入,丰富农民文化生活,提高农民生活质量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2005年1月8日《人民日报》报道,中法文化年的第二阶段--法国文化年自去年10月隆重开幕以来,在中国大江南北已经上演了多场"好戏"。然而,最为精彩的重头戏还要数将于今夏在长城上演的一幕--"从香榭丽舍大街到万里长城"。
(1)开展中法文化年对中国先进文化建设有什么意义?
(2)我们应如何对待外国文化?
答:(1)开展中法文化年有利于两国文化的交流与发展,可以吸收法国文化中为现代社会所需要而又适合我国国情的文明成果;可以向世界展示中国文化建设的成就。
(2)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原则,开展多种形式的对外文化交流,博采各国文化之所长,努力学习和吸收一切外国的优秀文化成果不断创新,不断发展。
2.2005年3月1日人民网载文指出,50多年的实践证明,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及其实践获得了巨大成功。采用民族区域自治来解决中国的民族问题,是符合中国国情和各民族共同利益的正确选择。必须坚定不移地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你是怎样认识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的?
(2)为什么要坚定不移地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答:(1)适应我国的国情,我们国家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建立了相应的自治机关,少数民族自己管理自己的内部事务。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之一,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的重要内容。
(2)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对于维护国家的统一,保障少数民族的平等权利和自治权利,加强各民族的团结,促进各民族的共同繁荣,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的民族关系,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都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因此,必须坚定不移地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白皮书指出,中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对于加强各民族平等、团结、互助的关系,维护国家统一,加快民族自治地方发展,促进少数民族进步,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1)当前,我国处理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2)在维护民族团结方面,作为中学生应做些什么?
答:(1)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
(2)我们要尊重各民族的宗教信仰,尊重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尊重各民族的语言文字,以实际行动自觉履行维护各民族团结的义务。
1.2005年3月9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吴邦国参加两会代表审议时强调,要不断增强做好新形势下人大工作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充分发挥代表作用,进一步加强常委会制度建设,切实把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坚持好、善好。请你谈谈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认识。
答: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保障人民当家作主权利的实现。
1.材料一:2005年3月9日人民网载文指出,近一个时期以来,台湾当局加紧推行"台独"分裂活动。在各种不断升级的"台独"分裂活动中,应引起高度警惕的是,台湾当局妄图利用所谓"宪法"和"法律"形式,通过"公民投票"、"宪政改造"等方式,为实现"台独"分裂势力分裂国家的目标提供所谓"法律"支撑,改变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的事实,把台湾从中国分裂出去。
材料二:2005年3月14日,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高票通过《反分裂国家法》。《反分裂国家法》的颁布实施,对推动两岸关系发展,促进祖国和平统一,反对和遏制"台独"分裂势力分裂国家,维护台湾海峡地区和平稳定,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维护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影响。
(1)"台独"分裂势力分裂国家的严重危害性是什么?
(2)结合材料,运用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全国人大通过立法遏制"台独"分裂活动的认识。
答:(1)"台独"分裂势力分裂国家的活动,严重威胁着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严重破坏和平统一的前景,严重损害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严重威胁着台海地区乃至亚太地区的和平稳定。
(2)①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国家的最高权力机关,拥有决定国家大事的最高权力。行使立法权,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的主要职权,也是它的经常性工作。 ②依法治国是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我国的基本国策。《反分裂国家法》把我们党关于解决台湾问题的大政方针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充分体现了我们以最大诚意、尽最大努力争取和平统一的一贯主张,同时表明了全中国人民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绝不允许"台独"分裂势力以任何名义、任何方式把台湾从中国分裂出去的共同意志和坚定决心,从而更加有利于反对和遏制"台独"分裂,有利于促进祖国和平统一。 ③主权是一个国家赖以存在和发展的最基本、最重要的条件,是国家的生命和灵魂;领土是一个国家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本物质条件,它的完整与否关系着国家主权和公民的利益。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通过立法遏制"台独"分裂活动,有利于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是我们国家和民族的核心利益,体现了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愿望。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