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4.(2010年浙江省)浙江民生频道《1818黄金眼》“红黑榜”节目,把弘扬社会正气的事件推上“红榜”,反有违社会正气的事件推上“黑榜”,发挥了很好的舆论监督作用。
某校九(3)班以“节能减排”为主题,模拟“红黑榜”节目,举行班会活动,请你参与。
[我看我辨]
(1)按节目要求对以下事件进行判断,在( )内填上“红榜”或“黑榜”。(2分)
A.企业通过技术创新把废弃饮料盆分离加工成多种产品,获得较高经济和社会效益。(红榜)
B.企业将未经处理的工业废水直接排入河道,节约了成本,获得了丰厚经济效益。(黑榜)
[我评我析]
(2)请围绕班会主题,分析A、B企业的做法,从中你能获得什么启示?(4分)
A企业加强了废弃物的回收利用,变废为宝,既改善了环境,又取得了较好的经济社会效益。B企业将工业废水直接排入河道,虽然获得了较好的经济收益,但破坏了生态环境。从中可以看出,能否正确处理好资源、环境、发展之间的关系,关系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我思我行]
(3)我们身边还存在一些与本次班会主题相违背的现象,请举一例并提出合理的改进建议。(2分)
所举事例必须联系实际。
3.(2010年广东省)广州亚运离我们越来越近了,不同民族、不同种族、不同肤色,不同语言、不同习惯的外国朋友走进广东,走进我们的生活。为了迎接广州亚运会的召开,某班开展了以“亚运,从身边生活做起”为主题实践活动。要求同学们围绕漫画《久而不闻其臭》中所反映的问题,展开讨论,并回答下列问题。
⑴你从漫画中看到什么?请把你看到的问题具体写出来。(4分)
镜头一:在公交站点及其周围到处是污水的垃圾,并散发出臭味。
镜头二:叔叔、阿姨对周围环境麻木不仁。叔叔还边吃食物,边抛垃圾。
镜头三:路人的伞上有高空抛物,脚下有防污水的工具。 (本问共4分)
⑵你认为上述问题产生的原因有哪些?(3分)
主要原因有以下三个方面:政府有关部门监管不力;公众环保和卫生意识差;某些公民文明习惯没有养成,环保意识淡薄。(3分)
⑶要解决上述问题,你有哪些有效的建议?(6分)
要解决上述问题要加强两个方面的教育:一是加强公民的法制教育。国家有关部门要加强普法的宣传和教育,增强公民的法制观念。每个公民要增强守法意识,做到不随地吐痰、不乱扔垃圾、不乱贴广告、不乱穿乱行,自觉维护公共场所的安全和卫生,履行保护环境的义务。 二是要加强公民的思想道德教育。有关政府部门和社会团体要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先进文化建设和公民基本道德规范教育,积极营造良好的道德舆论氛围,提高公民素质。每个公民要加强自身道德修养,养成文明的习惯,要自觉遵守公共场所环境卫生等文明规定。此外,政府及其有关部门、社会团体要加强对公共场所环境卫生的监管力度。(6分)
(评分细则与要求:⑴第一问:能答出“在公交站点及其周围到处是污水、垃圾,并散发出臭味”、“叔叔阿姨对周围环境麻木不仁。叔叔还边吃食物,边抛垃圾”、“路人的伞上有高空抛物,脚下有防污水工具”中的任一镜头,可赋2分,二个镜头可赋4分。答出三个以上的镜头,加创意分1分。如果整个答案都是对看到的现象的评价,如“不文明现象、公民道德素质不高、不和谐因素”等,只可赋2分。(2)第二问:能从国家、政府部门的角度、社会的角度、公民的角度回答问题的,每个角度可赋1分。(3)第三问:能从“法制和道德”两个方面回答的,言之有理,均可赋3分。如果从其中一个方面回答,可酌情赋分。)
2.(2010年广东省)材料一:哥本哈根会议被世人喻为“拯救地球的最后机会”,“低碳生活”已成为全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必然选择。减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低能量、低消费、低开支的“低碳生活”方式已成为人们生活的时尚。据统计,夏季空调调高2度,每年可减排900千克的二氧化碳;每少用一个塑料袋,可减排0.1克的二氧化碳。
材料二:某校九年级(2)班举行了以“低碳生活,离我们有多远”为主题的班会课,同学们畅所欲言,争论不休。第一种观点认为,如果人人都做“减碳志愿者”,人们的生活就会更健康、更和谐;第二种观点认为,实现“低碳生活”,是国家的大事,与我们的日常生活还很遥远。
⑴材料一体现了《思想品德》课中的哪些观点?(2分)
落实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节约资源;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2分)
⑵你是否同意材料二中的两种观点,请说说你的理由。(6分)
①我同意第一种观点。因为低碳生活能减低空气中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保护和节约人类的有限资源,保护环境,使我们能呼吸更新鲜的空气,使我们的生活环境更净化,有利于生命健康,提高生活质量,实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我们要做“减碳志愿者”,为保护人类共有的家园尽自己的一份责任。(3分)
②我不同意第二种观点。因为低碳生活与每个人日常生活中的衣食住行息息相关。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人人有责。低碳生活有利于贯彻落实可持续发展战略,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青少年是未来生活的主人,更应该积极倡导和参与低碳生活,成为我们生活的时尚和习惯。(3分)
⑶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中学生应该如何做到低碳生活?并能列举2-3例说明。(3分)
低碳生活应该从我们的日常生活和学习开始,从我做起,从身边的生活做起,并能积极向家人、朋友和社会宣传低碳生活的方式和意义。(1分)如,①不过分讲究衣着打扮,少买衣服;②节约粮食,不铺张浪费粮食;③随手关灯,节约用电;④出行时多使用公共交通工具或步行;⑤环保购物,不使用塑料袋;绿色消费,不使用一次性筷子、饭盒等。(2分)
评分说明:第一问:学生能回答“环保”、“节约资源”、“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中的二点,均可赋2分。答出一点可赋1分。第二问:①同意第一种观点,并能围绕为什么人人应该做“减碳志愿者”作答,且言之有理的,可赋3分。②不同意第二种观点,并能围绕“低碳生活方式”中与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的,且言之有理的,可赋3分。第三问:能回答出“树立低碳意识”、“从身边小事做起”、“宣传低碳生活方式”中的任一点,可赋1分。能举出日常生活中“勤俭节约、绿色出行等”行为中的二种,均可赋2分,答出一种赋1分。
1.(2010年滨州市)材料一:2009年11月23日,国务院正式批复《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标志着黄河三角洲发展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成为国家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部分。滨州作为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内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行政区,作为开发建设的主战场和核心区域,将迎来加快发展的大好时机。
材料二:2009年11月25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到2020年我国的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 ,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材料三:2010年3月5日,温家宝总理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做政府工作报告时指出,要努力建设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产业体系和消费模式。(注: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物耗、低排放、低污染为特征的经济发展模式。)
结合材料,利用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上述材料共同说明了我国正在实施什么样的发展战略?(2分)
可持续发展战略。
(2)我们为什么要发展低碳经济,倡导低碳生活模式?(4分)
我国面临着严峻的资源环境形势,制约着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发展低碳经济有利于缓解资源短缺压力,减轻环境污染;有利于调整优化经济结构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有利于建设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社会;有利于落实保护资源和环境的基本国策;有利于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有利于增强人们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有利于早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等。(4分)
(3)在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和生态滨州建设的过程中,请你给滨州市政府提出几点建议。(4分)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关系;进一步优化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积极发展低碳经济;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市战略,大力发展教育和科技,不断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推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把单位国内生产总值的碳减排量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进行统一考核;加快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倡导低碳生活方式等。(4分)
(4)作为滨州市民,你认为应以什么实际行动践行低碳生活,为生态滨州做贡献(3分)
如:①一水多用,洗过脸的水用来冲厕所……②使用节能电器;③出行尽量多走路或多骑自行车,少乘机动车;④夏天用空调温度不要打得过低;⑤电视没看时,不要长时间待机;⑥要随手关灯、关水龙头等。(3分)
(评分说明:第二问只要答出其中的两点即可得4分;第三问只要答出其中的两点即可得4分;第四问只要答出三点且符合题意即可得3分)
16.(2010年江苏连云港)右图直接反映了我国在建设和谐社会中,正在逐步(C)
A.建立民主制度,巩固人民当家作主地位
B.健全法制制度,夯实依法治国基础
C.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保障群众基本生活
D.改革收入分配制度,规范收入分配秩序
15.(2010年鄂州市) “绿色环保,低碳生活”已经从一句口号逐步演变为人们身体力行的日常行动。低碳生活代表着更健康、更自然、更安全,同时也是一种低成本、低代价的生活方式。倡导低碳生活 ( C )
①就是要求我们过艰苦朴素的生活
②能从根本上解决环境污染的问题
③有利于落实科学发展观
④有利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A.①③ B.②③④ C.③④ D.①②③④
14.(2010年滨州市)国务院在2009年下半年启动我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农民60岁之后可享受国家普惠式养老金。这意味着,农民在“种地不交税、上学不付费、看病不太贵”之后,又向“养老不犯愁”的新梦想迈出了坚实的一步。这项改革措施 ( D )
①是坚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体现
②表明社会主义制度具有优越性
③有利于提高和改善农民的生活水平
④有利于维护社会公平,促进和谐社会建设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