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1.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主要体现了
A.矛盾的同一性 B.矛盾的斗争性 C.矛盾的普遍性 D.矛盾特殊性
7.实施“双稳健”政策的共同目的是
A.实现经济总量平衡,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协调发展
B.调整生产力布局,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C.发挥财政和货币政策的作用 D.控制投资增长,抑制过热消费
6.下列属于货币政策的有
A.调整利率 B.发行国债 C.调节税率 D.出台粮食保护价
5、(不定项)2005年10月8日至11日召开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在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时理念发生变化:在中国改革开放发展思路中占据了20多年的一个重要命题--“先富论”,将在“十一五”规划中转变为“共同富裕”的主调。这说明
A.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的观点是错误的 B.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C.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根本目标 D.同时同步富裕有利于社会稳定
今年是“十一五”规划开局之年,我国将继续实施稳健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回答6、7题。
4.“计划”改“规划”,虽一字之差,内涵却不尽相同,这显示出中国共产党对“发展”的
内涵有了新的认识。这体现了党
A.是最高的国家权力机关 B.执政能力的增强
C.发挥了依法参政的作用 D.在国家结构形式中处于中央地位
3.上述变化表明,计划经济体制基本上被破除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对经济的干预
应该是通过 来实现。
A.国家的宏观调控 B.价值规律的自发作用
C.对企业生产项目的计划和管理 D.对微观经济活动进行管理
2.全国政协十届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学习和讨论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委员们对“十一五”规划制定和实施中的一些重大问题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意见和建议。全国政协的上述活动
A.体现政协在国家生活中的领导作用 B.表明了政协是重要的国家机构
C.发挥了政协的民主监督职能 D.是政协履行参政议政的职能
在《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文件中,延续了50多年的“计划”提法首次变成了“规划”,回答3、4题。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1.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国务院将编制“十一五”规划纲要(草案),并经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审议批准后,颁布实施。这一过程
①是将党的意志上升为国家的意志 ②可以实现党的意志和人民意志的统一 ③体现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统一 ④充分体现了我国公民享有政治权利和自由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 D.①
8、表一:A市“十五”期间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增长情况
|
2001年 |
2002年 |
2003年 |
2004年 |
2005年 |
城
镇 居 民 |
8.7% |
10.3% |
11.4% |
11.7% |
11% |
农
村 居 民 |
4.2% |
4.1% |
4.3% |
8.8% |
8.5% |
表二:对A市农村部分情况调查数据统计公布
|
进城务工人员中高中学历以上 |
参加各类社会保险 |
收看央视农村频道 |
农产品加工率 |
懂得用法律维护自己权利 |
明白绿色食品和白色垃圾之意 |
占总人口比重 |
30% |
10% |
5.5% |
3% |
10% |
20% |
材料: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是指导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建议》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并提出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和要求。这是新世纪新阶段中央关于“三农”问题的重大决策部署,充分体现了中央对“三农”工作的高度重视。
问题:
(1)表一反映了什么现象? (2)表二反映了A市农民哪些意识有待进一步提高?
(3)结合表一、表二和材料,运用经济常识知识谈一谈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答:(1)表一说明“十五”期间A市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加。但从2001年至2003年城乡收入差距在逐步扩大,2004年、2005年,由于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支农、帮农的政策,农民收入显著提高。
(2)从表二可以看出,A市农民科技意识、参加社会保险意识、产业化经营意识、法律意识和环保意识有待进一步提高。
(3)结合表一、表二和材料,A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应做到如下几点:①积极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尤其要进一步加大对农业和农村的支持帮扶力度,努力增加农民收入。②普及农业科技,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农产品加工转化增值,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③加强农村的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农民的法律意识和环境保护意识。④健全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