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0  360924  360932  360938  360942  360948  360950  360954  360960  360962  360968  360974  360978  360980  360984  360990  360992  360998  361002  361004  361008  361010  361014  361016  361018  361019  361020  361022  361023  361024  361026  361028  361032  361034  361038  361040  361044  361050  361052  361058  361062  361064  361068  361074  361080  361082  361088  361092  361094  361100  361104  361110  361118  447348 

10.某地对干部作风建设有一个形象的比喻,说是当干部要有“三盆水”:一盆水洗头,更新观念,与时俱进;一盆水洗手,干净干事,勤政廉洁;一盆水洗脚,深入群众,调查研究。强调当干部要“洗头”,是因为

①主观必须符合客观      ②客观实际是变化发展的

③人的认识必须符合终极真理  ④人的认识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前进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试题详情

8.中国有13亿人口,多么小的问题乘以13亿,都会变成很大的问题;多么大的经济总量除以13亿,都会变成很小的数目。这个“乘除法”表明

A. 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    B.有了量变就有质变

C.中国的改革、发展必须从中国的基本国情出发   D.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9.“三农”工作的中心是促进农民增收。现阶段农民增收困难是城乡二元结构长期积累的各种深层次矛盾的集中反映:我们要本着“求真务实”的精神,在统筹城乡发展中解决“三农”问题。这说明想问题办事情要

A.分清主流和支流   B.做到主观和客观的统一 C.重视内因的作用   D.坚持适度的原则

试题详情

6. 以“木无本必枯,水无源必竭”来比喻政府与群众的关系。说明物尽其用  

A.意识是对物质的正确反映        B.意识是感觉的综合体现

C.意识是对物质的能动反映    D.意识的形式和内容都是客观的

7恩格斯说:“一个民族要站在科学的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这是因为

A.意识可以改造客观事物        B.意识的能动作用使事物向正确方向发展

C.只有正确的意识才能反作用于客观事物  D.正确的意识对事物的发展起积极作用

试题详情

5.右边漫画《放生》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是

  ①要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  ②要善于分清主流与支流

  ⑨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④要做到主观符合客观

  A.①②⑨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木无本必枯,水无源必竭”。某市政府广开言路,首创了“信访民主听证评议制”。通过体察民情、了解民意,该市决定不建大广场大工程,而是投资400万元合理小街小巷,大大改善了群众的生活环境,得到了群众的广泛拥护。

试题详情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夜半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这是南宋著名词人辛弃疾描写乡村夜景的名句。据此回答3-4题。

3.写景状物最重要的是抓住事物的特点,否则就会千人一面,千篇一律。这说明

   A.矛盾特殊性是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外在原因 B.正确地认识事物离不开对事物矛盾特殊性的分析

   C.人们可以根据事物的客观联系建立新的联系 D.成功地改造世界就必须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4.“风、月、鹊、蛙”都是极其平常的景物,然而作者把这些夜间景物巧妙结合起来,结果平常中就显得不平常了。从哲学上看,这告诉我们

  A.遣词造句的顺序和结构不同,词句的效果就不同

  B.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因此量变比质变更重要

C.把不同事物结合起来,就能获得整体的最大功能

D.事物内部结构和顺序的变化,也会引起质变

试题详情

2.死海含盐分极高,水中鱼虾及岸边草木都不能生长,所以被称为死海。但近年来,通过科学家考察,在死海中发现有耐盐的细菌和藻类,原来死海不“死”。这体现的哲理是

   A.矛盾的重要方面决定事物的性质   B.主要矛盾在事物的发展中起决定作用

   C.认识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发展    D.事物的发展是内、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

试题详情

1. 唐朝思想家刘禹锡提出天与人“交相胜,还相用”,这一观点

  A.是正确的,表明人与自然的相互作用

  B.是错误的,表明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应以尊重规律为基础

  C.是正确的,表明人与自然都统一于物质  D.是错误的,表明人可以创造和利用规律

试题详情

31、、探访人类文明的发祥地,那些曾经与中华文明相伴而行的古老文明,有的衰落了,有的消亡了,有的融入了其他文明。而起源与黄河、长江流域的中华文明虽历经沧桑,却犹如浩浩荡荡的黄河、长江奔流不息,始终显示出顽强的生命力和无穷的魅力。

(1)上述材料反映了什么文化现象?    

(2)第(1)问中反映的文化现象和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有何联系?

南雄一中高二《 政治必修3》模块学分认定考试试卷

试题详情

30、中华民族在发展历程中,形成了自己特有的伟大民族精神,这一精神的基本内涵是什么?

试题详情

29、简述文化与经济、政治之间的关系。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