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34.2006年10月31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第三届中国--东盟商务与投资峰会上指出,要努力建设高质量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双方应根据《中国--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确定的原则,全面落实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货物贸易协议,加快服务贸易与投资贸易谈判,争取尽早签署协议。计划于2010年全面建成的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将拥有2万亿美元的国内生产总值和1.2万亿美元的贸易总额,成为继北美、欧盟之后的世界第三大自由贸易区。全面建成的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
①是进一步提高我国对外开放水平,实施“走出去”战略的需要
②是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客观要求
③有利于双方经济优势互补和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
④将有利于中国在地区经济事务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33.走自主创新之路,政府应该扮演什么角色?深圳市政府的定位是“既不管,又要管”。这说明政府要
①转变职能,加强宏观调控,在财政税收方面给企业以扶持
②加强社会公共服务职能,为企业自主创新提供良好环境
③组织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④保护我国的产品不受外国产品的冲击
A.①②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32.2006年10月25日,国家知识产权局有关负责人的表示,我国专利法面临第三次修改,专利法征求意见稿已完成,并将公开向公众征求意见。公开向公众征求意见
①是“开门立法”的表现
②表明国家机关树立群众观点,“坚持群众路线”
③表明我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④表明国家机构坚持对人民负责原则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31.为建设节约型社会,我国正在加强法制建设,完善资源节约的法律、法规体系,加大对资源保护和节约的执法力度。这表明
A.有法可依是依法治国的重要环节
B.严格执法、公正司法是我国依法治国的前提
C.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D.民主集中制是我国国家机构的组织活动原则
2006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2007年经济工作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面、切实把科学发展观落到实处,努力实现速度、质量、效益相协调,消费、投资、出口相协调,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真正做到又好又快发展。据此回答29-30题。
29.从“又快又好”到“又好又快”的转变表明我国
A.更加注重经济发展的规模和速度
B.不再注重经济发展的规模和速度
C.更加注重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D.同等看待经济发展的质量和速度
30.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从“又快又好”到“又好又快”的变化是
①对科学发展观本质要求认识的深化
②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新形势认识的深化
③对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
④党和国家工作重点的根本转变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28.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环保工作需要着重解决四个方面的问题。其中前三个方面是:加大污染治理力度,切实解决好突出的环境问题;加强自然生态保护,努力扭转生态恶化趋势;加快经济结构调整,从源头上减少对环境的破坏。这体现的哲理有
①善于抓重点抓关键,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
②善于抓本质抓主流
③矛盾双方一定条件下向相反的方向转化
④构成事物的成分结构和排列顺序上的变化也能引起质变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27.建设和谐文化,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是因为
A.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我们想问题办事情的根本出发点
B.价值观是社会存在的反映,能引导人们作出正确的价值选择
C.价值观对个人和社会具有影响作用
D.它符合所有人的利益,符合社会发展规律
26.截止2006年6月底,已有3.96亿农民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中央财政对参加合作医疗农民的补助标准提高了一倍。地方财政补贴标准也相应提高。对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有利于统筹城乡社会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②属于我国社会保障制度中社会救济的部分
③其国家承担的部分属于国民收入中消费的部分
④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25.2006年以为,央行动用了包括利率、存款准备金率、公开市场操作等货币政策手段,又辅以“窗口指导”各种行政措施。央行的宏观调控组合拳真可谓无所不包。对“组合拳”认识正确的是
①可以弥补市场调节的缺陷
②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以经济、法律手段为主,行政手段为辅
③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④它们各有所长、各具特色,相互联系,相互补充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24.2006年,我国加大了对农村建设的投入。截止2006年8月底,中央预算内和国债投资中用于农村建设的投资已达362亿元,其中直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投资194亿元,均比上年同期进一步增加。2007年中央一号文件又再次强调加大对“三农”问题的投入。国家加大对农村的投入,有利于
①巩固农业的基础地位 ②增加农民收入
③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④快速实现农业的现代化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