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0  361052  361060  361066  361070  361076  361078  361082  361088  361090  361096  361102  361106  361108  361112  361118  361120  361126  361130  361132  361136  361138  361142  361144  361146  361147  361148  361150  361151  361152  361154  361156  361160  361162  361166  361168  361172  361178  361180  361186  361190  361192  361196  361202  361208  361210  361216  361220  361222  361228  361232  361238  361246  447348 

1.2006年5月8日,新华社报道,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最近印发了《2006-2020年国家___ ___》。

A.信息化发展战略            B.科教兴国战略   

C.科学发展观战略            D.可持续发展战略

试题详情

38.答案要点

(1)从材料可见,我国反贫困战略从单纯性“输血”式扶贫到开发性“造血”式扶贫,就是注重了唯物辩证法关于“内因与外衣的辩证关系”.“矛盾的特殊性”.“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等原理的表现。(2分)(考生回答出其中任何一个原理都可以得分)

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在扶贫的战略上,把“输血”与贫困地区干群启动内在机制“造血”结合起来,是外因通过内因而发挥作用的表现。(3分)(注:考生可以从“内因与外衣的辩证关系”.“矛盾的特殊性”.“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同角度回答,只要原理把握准确,并结合材料分析就可以酌情给分,但本小点最高不能超过5分)

(2)开发式扶贫就是中央和各地政府通过政策(免征农业税等等).投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科技兴农.市场引导等多种扶贫方式,与贫困地区干群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结合起来,增强贫困地区自我积累和自我发展的能力。(2分)

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创造历史,表现在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是非常重要的。在扶贫工作中只有贫困地区干群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走出贫困。开发式扶贫体现了群众观点的贯彻。(4分)(只回答原理不分析材料者只能给2分)

(3)对于极端贫困人口主要采取“输血”式扶贫。(1分)通过低保.救助等各种方式帮助极端贫困人口解决依靠他们自身没有办法解决的问题和困难。对于极端贫困人口,国家有责任和义务实施救助,并引导他们从单纯性“输血”脱贫逐步过渡到“造血”脱贫。(2分)

对于刚脱贫易返贫人口,要把单纯性“输血”式扶贫和开发性“造血”式扶贫结合,以“造血”式扶贫为主。(1分)通过政策扶持.科技文化下乡.市场引导等多种方式,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实施开发式扶贫。(2分)

试题详情

江苏省泰州市信访局局长张云泉同志在信访岗位上工作了22 年,始终践行“绝不能让群众失望”的诺言,真心诚意为民解难,为党分忧,在平凡的岗位上作出了不平凡的业绩。据此回答 26--27 题:

5.(05·江苏卷27).张云泉同志的先进事迹表明 (ABCD)

A.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

B.人民群众的利益高于一切

C.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实现个人与社会的统一

D.正确的价值观对人们认识.改造世界有指导作用

(2004年两广卷)广州某医院护士长叶欣,在“非典”袭来时临危不惧,哪里危险献出现在哪里,用自己的生命挽救病患者的生命,受到人们的敬仰。这说明一个人的人生价值在于(C )

A.临危不惧,敢于牺牲        B.做出惊天动地的事情

C.对社会做出贡献          D.受到人们的敬仰

(2004年天津卷).全国支教模范白芳礼老人患病的消息牵动着人们的心。社会各界纷纷前往探望。92岁的白芳礼老人14年中蹬三轮车资助了数百名学生。老人资助过的博士生又在资助着本校在校生,被资助的学生表示一定要把爱心传下去,在津形成的这种助人者.受助者.间接受助者之间传递爱心的“白芳礼效应”表明(D )

A.人对社会的贡献主要是物质财富   B.人对社会的贡献主要是精神财富

C.精神财富可以转化为物质财富    D.精神的影响作用是巨大的

 (2004年湘鄂川渝卷)2004年3月14日,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宪法修正案,对我国现行宪法进行第四次修改,其中明确规定:合法的私有财产受法律保护,宪法的上述修正进一步体现的精神是:(B )

A.个人利益服从国家和集体利益   B.充分尊重和维护个人正当权利

C.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互为前提   D.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相互促进

 (2003年全国卷)今年是毛泽东“向雷锋同志学习”题词发表 40周年。雷锋在日记中写道:“一滴水只有放进大海里才永远不会干涸.一个人只有当他把自己和集体事业融合在一起时才有力量。”这句话说明(B )

A.人生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   B.个人和社会相互依存.密不可分

C.个人活动影响社会发展     D.个人活动受社会发展的制约

(2004年江苏卷)近几年来,“要富口袋,先富脑袋”,已成为我国广大农民致富奔小康的共识。“科教兴省”.“文化强市”,已成为许多地方的发展战略。“富脑袋”主要是指( D)

A.提高物质文化生活水平   B.解放思想,开拓创新

C.培养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D.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2004上海卷·论述)“身价不是从学历中来,而是从学问中来;不是从资历中来,而是从能力中来;不是从索取中来,而是从奉献中来。”这是全国劳模.上海“智慧工人”李斌经历的真实写照,李斌从一名普通工人成长为专家和工人也反映了市场经济对于各类人才的渴求。

(1)李斌的成才经历反映了市场经济对人才的哪些要求?

(2)李斌事迹引起了重大的社会反映,假设你所在学校邀请李斌以“树立正确人才观”为题举行一场先进事迹报告会,现在请你围绕报告的主题向李斌提一个问题。

[答案]:(1)提高文化知识水平和专业劳动技能;加强道德修养,确立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劳动态度;确立竞争创新观念,富有开拓进取精神。

(2)一般性问题给2分,问题有一定深度给3分。一般性问题如:什么是正确的人才观,如何树立正确的人才观。有一定深度的问题如:德与才孰重孰轻?如何看待全才与专才?如何看待个人价值与个人收入的关系?

注:如果考生回答出:李斌的成才经历反映了市场经济衡量人才不唯学历.不唯权势.不唯资历.不唯身份.不拘一格降人才,可予以加分,本大题总分不超过48分。

[解析]:本题紧跟社会热点“技工荒”,考查劳动者的权利与义务,兼顾对贡献与索取的关系等问题。设题新颖,体现了上海高考卷灵动开放的特点。三个“不是……而是”.“普通工人成长为专家型工人”是题眼所在。 一定要注意开放的试题需要开放的思维才能应对。

(2003年春季上海·简答)在各种重大灾害事故发生时,党和国家总是尽最大努力,不惜一切代价抢救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在这过程中有人会因此而献出自己的宝贵生命。对上述内容你是如何认识的?

[答案]:(1)党和国家组织抗灾救险,说明了中国共产党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体现了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性质。(2)为人民生命和财产献身的精神体现了崇高的人生价值。(意思相近即可给分)

[解析]:本题是一道综合性极强的试题,知识跨度极大,既有政治常识的内容,也包括哲学常识的知识。它以当前的社会热点重大灾害事故为材料,考查党的性质.国家性质以及人生价值等相关知识,旨在考核考生运用所学知识综合认识和评价现实问题的能力。回答材料题的关键是审清材料和设问,材料中反映的是党和国家以及“有人”在重大灾害事故发生时的表现。设问为“认识”,回答“认识”题一般应从三方面着手:一指出材料指的是什么,二指出为什么,三联系材料提出措施即怎么做。本题材料就是指的一种行为,所以可以根据材料分别指出党和国家以及“有人”做了什么;“为什么”在这里就是指体现了什么观点,党和国家的做法体现了党的性质和我国的国家性质。“有人会因此而献出自己的宝贵生命”体现了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

(2002年天津.山西.江西文综卷)从嫦娥奔月的古代神话,到明代万虎尝试以火箭为动力飞行,说明翱翔太空一直是中国人的梦想。2002年3月,在众多科学家的努力下,“神舟”三号无人飞船成功发射,标志着我国朝着载人航天的目标又迈进了一步。对此,下列评论正确的是(C )

①“神舟”三号的成功发射不是偶然的,它是我国航天科技进步的必然结果 ②“神舟”三号的成功发射体现了我国航技术发展的质的飞跃,这离不开以往科技发展的量的积累 ③杰出科学家的工作成果对文明的发展有决定性作用 ④科学家用自己的知识报效祖国是其个人价值的成功实现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2002年广东.广西卷·简答)一位普通的城市女职工,从小就有当教师的梦想。20世纪90年代末,她自愿从繁华的大都市到贫困地区当了一名不拿工资的编外乡村小学教师,把全部心血都倾注到农村孩子的身上。有人认为这是在做“傻事”,她却说“我就是想做一点有意思的事……在农家孩子中间,我感到被尊重和被需要。”

结合这位女职工的事迹,谈谈应如何理解人生价值?

[答案]:(1)人生价值必须通过人与人之间.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才能说明。(2)这位女职工的事迹表明,个人对社会的贡献是人生价值的基本标志,它既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要求,也是先进人物的主要特色。(3)在对社会贡献的同时,这位女职工实现了自己当教师的梦想,个人也得到了社会的尊重。

[解析]:本题以一名女职工自愿到贫困地区当编外乡村教师为背景,考查个人和社会的关系.人生价值的内容,考核考生的理解和运用能力。解答此题关键在于审清题意,即材料和设问,设问要求“结合这位女职工的事迹”。从这位女职工实现人生价值的轨迹中可能看出,人生价值必须通过人与人之间.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才能实现.并且从这位女职工的事迹中可体现出人生价值的两个方面.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

(2001年全国·辨析)背景:有位老人节衣缩食13年,用省下来的数万元钱资助了40多名贫困考生,其中包括10名大学生。令人困惑的是,有的受助考生只是心安理得地接受老人的钱,认为是理所当然的,所以,不仅人不露面,甚至连一封感谢或问候的信都不写。

辨题:没有回报的道德活动是没有意义的。

[答案]:(1)不能仅仅从是否有回报来评价道德活动的意义。(2)道德活动是通过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反映出来的。正确认识和处理这种关系是评价道德活动意义的前提和基础。(3)从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来看,老人的行为虽然没有得到回报,但也是有意义的,其精神值得赞扬;有的受助者不思报答,既没有尊重他人,也失去了自己的人格,其行为应受到谴责。

[解析]:本题是一道与现实联系极密切的辩题,难度较大,考查了个人与他人.社会的关系以及人生价值的有关知识,旨在考核考生对现实生活问题的认知和评价能力。本题是一道条件性的辨析题,分析此题首先指出是与非,其次指出是与非的原因。本题的辨析点是评价道德活动的标准是什么。应从老人与被助者两方面围绕道德活动是否有意义分析。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是相辅相成的,在我国现阶段,强调以德治国是非常必要的。回答本题要注意运用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的知识,联系党和国家以德治国方略的内容思考和分析。

(05·全国卷2.37).根据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我们认为下面这些真理是不言而喻的:一切人生来就是平等的,他们被造物主赋予他们固有的,不可转让的权利,其中有生命.自由以及追求幸福的权利……

--美国《独立宣言》(1776年)

(5)运用所学哲学知识对材料一所确认的原则作简要分析

答:天赋人权的原则虽然在历史上起过积极作用,但在哲学上是以抽象人性论为基础的;马克思从“社会关系的总和”来论证人本质,是对抽象人性论的深刻批判。

综合运用

(05·广东卷38).[材料一]  世界银行2004年6月发布的报告显示,中国贫困人口已从1981年的4.9亿减少到目前的8800万,中国脱贫模式取得的巨大成功已经引起世界各国高度关注。

 [材料二]  通过反贫困战略的实施,使极端贫困人口和刚脱贫易返贫人口分别减少到2900万和约6000万。我国经历了从最初的单纯性“输血”式扶贫到开发性“造血”式扶贫的过程,即政府向贫困人口提供满足最低生活需要的物质援助到把国家政策扶贫.投资扶持等与贫困地区干群自力更生结合起来的过程。通过国家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 入,引导农民开发当地资源,逐步形成贫困地区和贫困农户自我积累和自我发展的能力,依靠自身力量脱贫致富。大量事实表明,在反贫困过程中人民群众发挥了极大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我国在21世纪走向全面小康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结合上述材料,运用所学哲学原理回答下列问题:

(2)从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分析开发式扶贫的重要意义。

试题详情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这句古训至今仍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回答29-30题。

4.(05·全国卷Ⅲ30).这句话的现实意义是勉励我们(B)

  ①以先进人物为榜样做一个道德上至善的人 ②严于律已不断完善道德修养

③在变化的时代背景下坚守永恒的道德准则 ④首先理想的实现不仅在知善恶,更在为与不为的行

  A. ①③    B. ①④     C. ①②      D. ②③

试题详情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民族英雄林则徐的这一诗句,不仅激励了几代中国人抗击外国侵略.维护民族利益的斗争精神,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仍是宝贵的精神财富。回答30~31题。

1.(05·全国卷1.30).这句诗体现的人生价值观是(C)

①人生的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 ②有价值的人生不应考虑个人利益 ③对社会的贡献大小决定了人生价值的高低 ④个人对社会的贡献以社会对个人的尊重为基础

A ①②  B ①④  C ①③  D ③④

2.(05·全国卷1.31).有人认为,“趋福避祸.趋利避害”是一切动物的本能,人也是动物,由此得出“人的本质是自私的”。这种论证之所以不正确,是因为(D)

①人性本善,自私是后天获得的特质 ②人性本恶,后天可以为善 ③人的本质应从社会关系的总和去理解 ④趋群体.他人之利,是对趋利避害本能的超越

A ①③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

试题详情

36.(11分)  

(1)诚信是公民道德的基本规范,也是现代市场交易活动的基本精神。讲诚信体现了关心人.尊重人.尊重他人的正当利益,是利人的行为。

(2)在社会生活中,人总要同他人发生这样那样的联系。如果人人都讲诚信,每个人的正当利益都会得到尊重,个人与他人.社会的关系就会和谐。诚信不仅有利于他人和社会。而且有利于自己。

(3)诚信不仅是一种道德行为,而且是一种正确的价值观念,对人们的行为具有正确的导向作用。题中观点是不全面的。

常考考点:人生价值的内容及其实现

试题详情

25、①生产实践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生产实践是人们从事科学实验的基础,为科学实验提供新课题,提供物质基础和实验条件等。(4分)

②科学实验是历史前进的有力杠杆;对生产实践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在现代,科学实验活动越来越成为生产实践的先导。(4分)

(如考生在其中某一要点上深入分析或另有答案,且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06·江苏卷·37)

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比劳动更重要。(10分)

(1)知识经济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这种经济直接依赖于知识的生产、扩散和应用。因此,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的作用日益突出。

(2)知识是人们在改造世界的实践中所获得的认识和经验的总和;劳动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实践和认识是辩证统一的,实践决定认识,认识反作用于实践。因此,我们既要尊重知识,又要尊重劳动。

(06·四川文综卷·38) (32分)根据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2006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继续加强‘三农’工作。28个省(区、市)全部免征了农业税,全国取消了牧业税。增加对种粮农民的补贴和对产粮大县及财政困难县的转移支付”。2005年“中央财政用于‘三农’的支出达到2975亿元,比上年增加349亿元。粮食总产量在上年大幅度增长的基础上,又增产1454万吨,达到48401万吨。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得到加强,粮食稳定增产和农民持续增收”。2006年“中央财政用于‘三农’的支出达到3397亿元,比上年增加422亿元。” 材料二    据业内人士分析,按照当前化肥、农药、农膜等农资价格平均上涨幅度粗略计算,农资涨价至少使全国农民增加生产性物质投入390多亿元,粮食平均每亩物质投入比2003年增加20多元。--《半月谈》2005年第1期    回答: (1)运用认识论原理,说明我国现阶段加大中央财政支农这一决策的合理性。(10分)

(1)①实践决定认识,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认识随着实践不断深化和发展。 ②这一决策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根据我国农业实践形成的正确认识。 ③这一决策已经对当前农业问题的解决和农业的发展产生积极作用。 ④这一决策在农业实践中逐渐形成,将随农业发展的实践不断完善。

常考考点: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

某地对干部作风建设有一个形象的比喻,说是当干部要有“三盆水”:一盆水洗头,更新观念,与时俱进;一盆水洗手,干净干事,勤政廉洁;一盆水洗脚,深入群众,调查研究。

★(2002年全国卷)强调当干部要“洗头”,是因为:(ABD )

A.主观必须符合客观     B.人的认识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前进

C.人的认识必须符合终极真理   D.客观实际是变化发展的

★(2002年全国卷)强调当干部要“洗手”,是因为:(ACD )

A.干部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       B.干部是部门利益的代表者

C.吏治腐败是对人民利益的最大损害   D.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干部的行为准则

★(2002年全国卷)强调干部要“洗脚”,是因为:(ABC )

A.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       B.一切真知来源于社会实践

C.人民群众中蕴藏着无穷的智慧    D.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是统一的

[解析]:本组题以干部队伍建设为设题背景,用三个形象的比喻来设置情境,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全面考查考生哲学.政治常识中唯物论.认识论.及对人民负责原则等知识点,旨在考核考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可以通过抓住任何比喻都不能离开特定的场景或语境的基本思路来解题:本组题中,“三盆水”用于“洗头”.“洗手”.“洗脚”分别有所指,通过对题干材料的把握,可知“洗头”是指领导干部要更新观念,与时俱进,属于认识论考查范畴,因此要求我们的思想要随着客观实际的变化发展而发展,认识要跟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前进。“洗手”隐喻着手要干净,即廉洁,不腐败,就是要求我们的干部要牢记权力是人民赋予的,应该代表人民的利益而不是部门的利益,因此,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做到不腐败;“洗脚”指的是要深入群众,调查研究,追问一下,为什么?不难发现是因为: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人民群众中蕴藏着无穷的智慧,只有深入人民群众中去,才能获得真知。

专题四  人生观.价值观

常考考点: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05·江苏卷11).创业创新创优是新时期江苏精神的核心内涵。弘扬“三创”精神,推进“两个率先”,体现了(D)

A.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B.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C.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D.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

(05·广东卷21).“昼出耕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荫学种瓜。这首诗蕴涵的哲理是(B):

A.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无关   B.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C.人的意识与自然环境无关   D.自然环境决定人的意识

(2005春季高考文综·论述)(34分)“人无信不立,业无信难兴,政无信比颓。”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指出:“形成以道德为支撑.产权为基础.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制度,是建设现代市场经济体系的必要条件,也是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治本之策。增强全社会的信用意识,政府.企事业单位和个人都要把诚实守信作为基本行为准则。”回答:

(2)在哲学的意义上,守信与失信行为体现了两种性质相反的的社会意识,反映了两种不同的价值观。据此说明增强全社会信用意识的必要性。(13分)

[答案]:①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信用意识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对社会信用制度的建立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增强人们的信用意识,有利于在全社会形成人人讲诚信的良好社会氛围。②价值观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对于人们的行为具有导向作用。信用意识是正确价值观的体现,对维护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和他人利益,对抑制为满足个人私欲而不惜损害社会和他人利益的行为,具有重要作用。

(2004年江苏卷).我国改革开放20多年来,随着经济政治的变化发展,人们的人才观念.就业观念.消费观念和价值观念发生了很大变化。这表明(B )

A.人的思想观念决定社会的发展   B.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C.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  D.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2004年春季全国卷)《现代汉语词典》2002年增补本在1996年修订本的基础上增补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蓝牙”“克隆”等新词新义1200余条。这表明( A)

A.社会存在的变化会在社会意识中反映出来

B.社会存在的发展推动社会意识的同步发展

C.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D.社会意识的变化总是滞后于社会存在的变化

(2002年春季全国卷)进化论刚提出的时候,只有很少的人接受,但随着科技与社会的发展,现在已经成为人们普遍接受的观念。这说明( A )

A.思想观念会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而变化

B.新的思想观念一开始总是不为人所接受

C.思想观念的变化总是具有超前性

D.思想观念的变化总是具有滞后性

常考考点: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05·北京卷30)非公有制企业要进一步发展,必须克服自身存在的问题,在遵循市场法则.追求企业利益的同时,还需坚持集体主义价值观,维护国家利益。这是因为(C)

A集体主义决定企业发展方向 B市场经济可以产生集体主义

C集体主义可以促进企业发展D市场经济与集体主义具有内在一致性

(05·广东卷22).某高校2004届的某班毕业生共52名,在求职简历中,却出现了38名“班长”,17名“学生会主席”,引起了社会和用人单位的质疑。对于这一现象正确的看法是:(C)

A.毕业生制作简历不诚信不足为怪,因为人的本质都是自私的

B.简历掺水并没有直接损害他人利益,属于个人的正当行为

C.诚信是公民的起码道德,缺乏诚信将导致社会陷入信任危机

D.社会竞争环境存在某些不公平现象,部分学生简历掺水值得同情

(2005年春季高考文综卷)网络世界是各种思想意识交织在一起的“万花筒”。我们应该用先进的文化武装自己,把腐朽的文化拒绝在“视窗”之外。下列观点不正确的是A

A.网络文化是对事物的正确反映,应当兼收并蓄

B.网络文化是多元的,应当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

C.网络世界充满矛盾,应当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

D.网络世界是复杂的,应当明辨是非

(2004年江苏卷·论述).根据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根据中共中央的建议,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修正案》规定:“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国家依照法律保护公民的私有财产权和继承权。”“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

材料二:2004年初,中共中央.国务院就“三农”问题发出了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

材料三: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做出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要深化就业体制改革,把扩大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突出的位置。要加快建设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完善养老保险等制度,扩大医疗保险覆盖面。为此,国家着手解决9亿农民的看病难问题,拨出专款扶持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1)三个材料所反映的共同点是什么?它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哪些观点?

(2)联系上述材料,说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价值定位。

[答案]:(1)三个材料所反映的共同点是: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坚持以人为本.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关注民生的执政理念。

它们反映了历史唯物主义的以下观点:第一,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要坚持集体主义的价值取向。同时,也要正确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尊重人,主动关心人,尊重他人的正当利益。第二,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人,是历史的创造者。(如果答“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亦可酌情给分。)因此,必须树立群众观点,做到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人民群众的利益而奋斗。

(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符合人类历史活动的基本规律,体现了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协调发展的统一,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定位。“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中国共产党最根本.最高的价值观。

(2004年春季全国卷)《现代汉语词典》增补本在野生动物条目的释文中删去了“肉可以吃”“皮可以做皮褥”等话语,这表明( A)

①重视保护野生动物是人类价值观的进步 ②辞书编批撰要与时俱进,用正确的价值观引导社会 ③社会价值观的改变促使辞书编撰者转变个人的价值观 ④辞书编撰者价值观的转变能够引导社会价值观的进步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2004年两广卷)同为宋朝的文化名流,苏东坡的《食荔枝》对广东荔枝赞不绝口,说“日咬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蔡襄的《荔枝谱》却说天下的荔枝,以闽中为第一,蜀州次之,岭南为下。这说明A

A.价值判断总是有主观性   B.“趣味无商量”,美食评鉴没有客观标准

C.两者的评价都受到乡土观念的影响,把自己家乡的荔枝说成是最好的

D.价值判断是有阶级性的,蔡襄是奸臣,所以不能客观看待广东荔枝的价值

(05·江苏卷36).诚信是利人不利己的行为。

试题详情

38.(18分)

 (1)①我国应对禽流感的一系列措施,体现了国家的社会公共服务职能。②在国际社会履行防控禽流感的大国责任,体现了国家发展国际交流与合作的职能。

 (2)①天花病毒在全球的流行,中外医生在治疗上的相互借鉴,以及世界卫生组织的作用,体现了事物是普遍联系的。②从天花的泛滥,到人类经过艰辛探索制服天花,体现了事物的变化发展有其客观规律,人们能够认识和利用规律。③从天花的肆虐,到接种人痘和牛痘,直至天花的最终消灭,体现了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辩证统一。

(3)①世界各国防控禽流感的工作是相互联系的,要在加强整个国家防控体系的同时,加强防控禽流感的国际合作。②禽流感病毒的变异和流行有其客观规律,要认识和利用其内在规律,形成防控禽流感的对策。③防控禽流感,道路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我们既要充满胜利的信心,又要有长期作战的思想准备。

常考考点: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

(2004年全国大综合卷)“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终日乾乾,与时偕行”的观点,与“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的观点,反映了(C )                   

A.唯物论与唯心论的对立       B.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

C.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分歧    D.唯心论与形而上学的联系

[解析]:本题考查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分歧,考核考生的识记能力.再认能力。紧紧抓住题干“变”与“不变”的分歧,BD首先可排除,因为从字面看,不是分歧与对立,而后在AC中进行比较,不难选出正确答案为C,因为,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派别的标准是对世界本原问题的不同回答。凡是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的,是唯物主义;凡是认为世界的本原是意识的,则是唯心主义。

专题三  认识论

常考考点: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2004年广东卷).“入国问禁,入乡问俗”体现的道理是(ACD )

A.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B.尊重社会的客观规律

C.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      D.尊重民族文化和地域文化的差

(2003年上海文综卷)两个青年来到某城市,甲见到银行大厅里有免费提供的净水,商场里有欢迎顾客品尝的点心,他认为不用干活也能生活下去。乙发现有些商厦店里虽亮丽,招牌却不干净,认为这是个机会,想和甲一起干这份清洁工作,甲嫌脏怕累,认为工作不稳定而拒绝了……三年后,拥有百人清洗公司的乙外出考察时,有人向他乞讨,他楞住了,这正是曾经拒绝过他的甲。两个青年的不同命运说明:( D)

A.命运是不可抗拒和改变的  B.机遇的存在并不是客观的

C.偶然性的因素是决定性的      D.主观能动性是主要的因素

常考考点: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

  (06·天津卷)漫画《物尽其用》说明,进行创造性思维需要在实践中 C

A.运用抽象思维   B.注重积累知识

C.善于捕捉灵感 D.超越合理现象

(06·全国Ⅲ)农民梁金牛在家乡采用美国NBA赛制举办农民篮球联赛,将“常规赛”安排在庙会日,“总决赛”放在春节期间,巧借传统文化的“东风”,愈办愈红火。此例说明 A

①想问题办事情必须主客观统一 ②合理想象与创造性思维不可分  ③发展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    ④量的积累会引起事物质的变化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06·全国Ⅰ·25)有一道趣味智力题:某商店出售汽水,每瓶1元,每2个空汽水瓶可以换得1瓶汽水,但不可兑换现金。使用10元现金,通过购买、换领、借入汽水并归还等方式,最多可享用20瓶汽水。在这道趣味智力题中,能否得到正确答案,主要取决于B

①逻辑思维的严密性      ②形象思维的随机性

③理性认识的创造性   ④感性认识的可靠性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在治理黄河的过程中,通过研究,科学家们根据自然界中的原型黄河构建了数字黄河、模型黄河。数字黄河是对原型黄河的数字虚拟,模拟黄河即在实验室建造原型黄河的模型。通过虚拟和模型实验一定程度上揭示了原型黄河的规律,为我国治理黄河的科学决策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06·全国Ⅱ)借助虚拟与模型方式认识对象,是现代科学认识的重要方法,深化了关于认识过程的哲学思考,表明 C 

①理性认识是感性认识的深刻再现和反映

②理性认识可以通过感性形式表现出来

③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手段是不断发展的

④理性认识与感性认识相互渗透,二者已没有本质区别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06·全国Ⅱ)借助虚拟与模型方式设计改造对象的方案,是现代工程设计与施工的重要环节,可以指导实践的理性认识C

①经实验室检验而尽可能完善  ②经实验室检验达到尽善尽美

③更好地指导实践并经受实践检验 ④在虚拟环境检验中变成直接现实  

A.①④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05·天津卷35.)盆景艺术是自然美与艺术美的巧妙结合。它以特有的艺术魅力美化人的生活,陶冶人的情操,给人以美的感受。附石式盆景把树木和山石有机地融合为一个整体,提高了景物的观赏价值,体现了盆景艺术源于自然又高于自然、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艺术魅力。这表明艺术创作必须(B)

A.注重量的积累    B.运用合理想象    C.提升感性认识    D.重视实践作用

(05·全国卷2.30)蟾蜍有毒,蟾衣却可入药。某青年农民偶然看到了蟾蜍蜕变的过程,于是开始了巧获蟾衣的探索。经过反复观察、实验、总结,发现蟾蜍蜕皮是其生长过程的自然现象,一般在黑夜发生,过程很短,然后马上吃掉;还发现蟾蜍的眼睛对运动的物体敏感。根据这些情况,他发明了通过控制光线、在水中获取、用光照引吸幼虫喂养等技巧获取蟾衣的方法,终于闯出了低成本、省劳力、不破坏生态平衡且有巨大经济效益的致富道路。巧获蟾衣的过程体现了  A

①    一个正确认识的获得需要多次反复的认识过程②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认识和利用规律的条件③人在自然和社会规律面前是自由的④人在自然和社会规律面前是不自由的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①④

(05·全国卷Ⅲ31).郑板桥曾提到他画竹的过程:当他晨起“看竹”时,产生了“眼中之竹”;然后胸中涌起“画意”,此乃“胸中之竹”;最后,“磨墨展纸,落笔倏作变相”,形成了“手中之竹”。他反复强调“眼中之竹”不同于“胸中之竹”,从哲学上看,这是因为(D)

  ①前者是感性的,后者是理性的      ②前者是直接反映,后者是创造性反映

③前者是局限性,后者无局限性      ④前者是肤浅的,后者是深刻的(05·全国卷Ⅲ31).郑板桥曾提到他画竹的过程:当他晨起“看竹”时,产生了“眼中之竹”;然后胸中涌起“画意”,此乃“胸中之竹”;最后,“磨墨展纸,落笔倏作变相”,形成了“手中之竹”。他反复强调“眼中之竹”不同于“胸中之竹”,从哲学上看,这是因为(D)

  ①前者是感性的,后者是理性的      ②前者是直接反映,后者是创造性反映

③前者是局限性,后者无局限性      ④前者是肤浅的,后者是深刻的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②④

(05·广东卷19).下列典故最能够表达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是:(D)

    A.目不识丁   B.目不见睫   c.目不窥园   D.目无全牛

(05·广东卷30)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社会都必然要经历从原始社会到共产主义社会的五个不同发展阶段。中国长期处于封建社会,但是中国何时进入封建社会则众说纷纭,争论不已。我国著名的马克思主义史学家几乎都卷入了这场被称为“古史分期”的学术大讨论中,相继出现了“三论五说”:西周封建论、战国封建论、魏晋封建论和春秋封建说、秦统一封建说、西汉封建说、东汉封建说、东晋封建说。关于“古史分期”的学术争论至今没有定论说明:(ABD)

  A.争论的原因在于历史感性材料的相对匮乏和史学家们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B.尽管尚无定论,史学界仍然坚持在矛盾普遍性原理指导下具体地分析了矛盾的特殊性

  C.历史就像小姑娘,想怎么打扮就怎么打扮

  D.对于社会形态由量变到质变的关节点,史学界莫衷一是

(05·江苏卷28).奥地利科学家魏格纳偶然发现地图上大西洋两岸的海岸线凹凸相反,经过查阅资料和苦苦思索,形成了一种设想:由于某种驱动力,把原本连在一起的非洲和南美洲两块大陆分裂开来,天长日久,便为大西洋所隔 …… 于是提出了“大陆漂移”说。这说明(ABD)

A .合理想象有助于培养创造性思维

B .想象是一种令人惊奇的思维能力

C .想象一定能成为现实

D .合理想象有助于更好地认识世界

(2005年春季高考文综卷)“草萤有耀终非火,荷露虽团岂是珠。”这两句古诗启示我们,观察事物要( D)

A.善于区分整体与部分    B.善于区分新旧事物

C.善于把握事物的共性    D.透过现象抓住本质

(2003年春季文综卷)200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卡尼曼教授在研究中发现单纯的外在因素不能解释复杂的决策性行为,因此将心理学的深入分析融入到了经济学中,从而为一个崭新的经济学研究领域奠定了基础。这表明( B)

A.要正确地认识事物必须借助心理分析

B.人们的认识在不断地深化.扩展.推移

C.认识事物要透过现象看本质

D.客观形势发展了,主观认识也应跟着发展

小灵.小敏在参加冬令营活动时迷路,天色渐晚,想点火求救,却找不到火源。情急之下,他们决定运用所学知识自己制造火源。于是,他们找来几段干稻草,用随身携带的药棉裹.封住两头,放在木板上,以另一块小板压住,朝一个方向不断转动。当稻草碾碎,闻到焦味时,将棉条断开,稻草遇氧而燃,终获救脱险。据此回答:

(2001年全国卷)小灵.小敏取火成功,是由于他们(B )

A.承认自然界的客观实在性    B.发挥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C.分清主流和支流        D.坚持在实践中改造主观世界

(2001年全国卷)小灵.小敏在解决问题时充分表现出他们能正确认识和处理(C )

A.现象与本质的关系         B.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C.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关系   D.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关系

(2001年全国卷)小灵.小敏取火成功表明,要解决实际问题就必须(A )

A.理论与实际结合,学以致用     B.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

C.善于抓住重点           D.把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2001年全国卷)小灵.小敏取火成功表明,要解决好实际问题,除了应具备必要的知识,还要善于( A)

A.把握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B.掌握整体和部分的辩证关系

C.通过实践发现新的规律     D.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界的关系

(2001年全国卷)唐代诗人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诗曰:“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许多人对此提出疑义。北宋科学家沈括曾在四月登庐山实地考察,亲眼见到白诗中所描绘的景象,于是在《梦溪笔谈》中指出:“平地三月花者,深山中则有四月花,此地势高下之不同也。”现代科学研究表明,根据高山气温垂直分布的规律,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便降低0.6℃。白诗中的大林寺位于庐山香炉峰顶,海拔约1200米,比平地气温约低7℃左右,因此,在农历四月上旬,当庐山脚下的九江市已是“芳菲尽”的时候,山顶上的大林寺则是桃花盛开,一片春色。高山气温垂直分布规律的发现科学地揭示了造成这一景象的原因,这表明(B )

A.认识的根本任务是通过现象揭示本质

B.只有理性认识才能把握事物的本质

C.只有通过事物的现象,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

D.规律的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2001年江西卷)今年,报考普通高校不再受年龄和婚否的限制,这不仅体现了我国高等教育已在向大众化发展,而且体现了终身教育的思想,说明我国正在向学习型社会迈进。活到老.学到老,已不仅是一种美德,而且是一种生存和发展的需要。这种变化所蕴涵的哲学原理是( C )

A.正确认识只有在同错误认识的不断斗争中获得

B.认识的任务是要透过现象达到本质

C.认识要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

D.改造主观世界离不开改造客观世界

常考考点:认识.理性认识.真理.科学理论

(2004年江苏卷).“真理是时间的女儿,不是权威的女儿。”这句名言是指( B )

A. 真理与权威是相互排斥的   B.真理要靠历史和实践来检验

C.真理与权威是相互依存的   D.只有服从真理,才能具有权威

(2002年全国文综卷)江泽民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我们的思想认识也应不断前进,应勇于和善于根据实践的要求进行创新。”现实的发展给我们提出了许多新的重大理论问题,所以我们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态度应当是( A )

①自觉把思想认识从教条主义的观念中解放出来 ②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不动摇③根据实践的发展,在坚持中发展 ④一切行为和认识都以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的论述为标准

A.①②③     B. 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2002年全国文综卷)“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是杜甫《月夜忆舍弟》中的名句。诗人感到“月是故乡明”,这表明(B )

A.诗人的感受完全是主观的,不具有任何客观基础

B.诗人反映的是认识主体的心理感受,而非认识对象的客观状况

C.审美活动不遵循认识的一般规律

D.并不是所有的认识都是由客观存在决定的

(2002年全国卷)瑞士昆虫学家保罗·米勒因发明DDT,于1948年获得诺贝尔奖。DDT因其稳定性.脂溶性.药效普适性等特点,一度大量生产,普遍使用。后来发现DDT的使用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被绝大多数国家明令禁止使用。这一事例表明(D )

A.任何真理都是对客观实际的反映

B.认识是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

C.认识的根本任务是透过现象把握本质

D.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不断深化的过程

★(2002年全国卷)江泽民同志指出:“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任何时候都要坚持,否则我们的事业就会因为没有正确的理论基础和思想灵魂而迷失方向,就会归于失败。”“如果不顾历史条件和现实情况的变化,拘泥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特定历史条件下.针对具体情况作出的某些个别论断和具体行动纲领,我们就会因为思想脱离实际而不能顺利前进,甚至发生失误。”这说明( ABCD)

A.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

B.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C.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

D.必须反对以教条主义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

(2002年全国·论述)一位成功的企业家被问起成功的“诀窍”时,他说,“最初我凭着热情和经验去管理企业,没有成功;后来,我读了上百本如何管理企业的书,按照书上的道理去做,也没有成功;最后,我专心研究了我的企业的特点,并总结以往失败的经验教训,探索出自己的一套管理企业的方法,终于取得了成功。”

请分析上述材料蕴涵的哲学道理。

[答案]:(1)经验是重要的,但不能只凭经验办事,要重视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2)虽然理论对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但不能照搬现成的理论,要注重理论联系实际。(3)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相应对策,善于实践,勇于创新。(4)在正确理论指导下,反复实践,不断探索,并认真总结经验,才能获得成功。

常考考点: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

(06·重庆卷)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实践是  

A.客观见之于主观的活动    B.主观符合客观的活动

C.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    D.客观事物满足人的需要的活动

(06·重庆卷)下列活动中属于实践基本形式的有  B

①医生治病   ②法官办案   ③文艺演出   ④调节分配结构

A.②③    B.②④    C.③④     D.①④

(06·广东政治卷·20)著名心理学家奥瑞·利欧斯说:“如果你对周围的任何事物都感到不舒服,那是你的感受造成的,并非事物本身如此。能够对感受进行调整,你就可以在任何时候都振作起来。”这段话蕴涵的哲学原理是 D 

A.事物的存在并非是客观的       B.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

C.事物的价值完全取决于主观感觉   D.人的主观意识具有能动性

(06·广东政治卷·24)从柏拉图的《理想国》、空想社会主义者的乌托邦到康有为的《大同书》,都描述了一种美好的、终极的理想社会。这种思想 B

A.肯定了人类社会存在的客观性

B.没有科学地表述人类历史发展规律

C.反映了一种倒退的社会历史观

D.正确地揭示了人类历史发展规律

 (2004年湘鄂川渝卷).宋代的庄绰在《养柑蚁》一文中说:“广南可耕之地少,民多种柑橘以图利,常患小虫,损失其实。惟树多蚁,则虫不能生,故园户之家,买蚁于人。遂有收蚁而贩者,用猪羊浮脂其中,张口置蚁穴旁,蚁入中,则持之而去,谓之养柑蚁。”老百姓用蚂蚁治虫的事实说明:(A )

①生产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②正确的认识能够指导实践  ③生产实践的规模受历史条件制,生产实践中获得的认识都是真理: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004年广东卷)1930年,人们发现并证实了太阳系第九大行星-冥王星的存在。最近,美国科学家又利用先进的观察仪器,发现了比冥王星距太阳距离远30亿公里的“塞德娜”,认为这可能是太阳系的第十大行星,但许多天文学家对此提出了异议。这说人的认识( BD )

A.具有不确定性        B.受客观条件的制约

C.是由认识工具决定的     D.随着实践的深入而发展

(2003年全国旧课程卷)艺术创作需要坚实的生活积累,正如王夫之所说:“身之所历,目之所见,是铁门坎。”这表明(  C   )

A.认识事物要发挥主观能动性     B.认识是人脑特有的机能

C.认识来源于实践          D.认识是透过现象看本质

(2003年全国卷)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就是说首先必须劳动,然后才能活动。这说明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是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的B

A.唯一源泉    B.基础    C.全部内容   D.最终目的

(2003年江苏.广东卷)“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渊,不知地之厚也。”这段话说明了(  D  )

A.人的一切知识都是从实践中获得的。

B.人的意识具有创造性

C.认识有时是独立于实践之外的

D.实践在认识形成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

(2003全国文综卷)几乎所有的艺术家都认为真正的艺术创作来源于生活积累。清代文学评论家金圣叹说:“天下妙士,必有妙眼,渠见妙景,便会妙手写出来……无他,只因妙手所写纯是妙眼所见,若眼未有见,他决不肯放手便写,此良工之所永异于俗工也。”这句话表明(C )

A 感性认识可以上升为理性认识   B 认识是人脑特有的机能

C 实践是认识的惟一来源      D 艺术创作要通过偶然把握必然

(2001年全国文综卷)2001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隆重举行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重奖了吴文俊.袁隆平院士。袁隆平提出的水稻杂交新理论,实现了水稻育种的历史性突破。现在,我国杂交水稻的优良品种已占全国水稻种植面积的50%,平均增产20%。传统理论认为水稻.小麦等自花授粉作物没有杂交优势,而袁隆平等科学家在实践中观察到的现象与此不符,于是大胆创新,反复试验,成功培育出三系杂交稻。这说明( B)

A.正确的理论对实践有重大指导意义

B.理论必须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

C.原来正确的理论随着时间的发展会逐渐丧失合理性

D.通过实践,总会发现认识中的错误

(04·广东政治卷·37)现代著名学者赫伯特•A•西蒙说:“我们今天生活着的世界,与其说是自然的世界,还不如说走人造的或人为的世界。在我们周围,几乎每样东西都刻有人的技能的痕迹。” 辨析:人为的世界是主观的。(11分) 答案要点:⑴人具有主观能动性,能够有意识地改造世界,使世界打上人的意识的印记,满足人的需要。(5分)⑵人们有意识地改造自然世界,是以自然世界的客观存在与客观规律为前提的,这种客观存在与客观规律不会因为人们的活动而消失;(4分)人的实践活动本身也具有客观实在性。因此“人为的世界是主观的”这个说法是错误的。(2分) (2004年江苏卷·辨析).实践出真知。人们只要参加实践,就能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答案]:(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人们只有在实践活动中,才能获得对事物的认识。因此,实践出真知。(2)仅仅从事实践活动,未必就能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要获得对客观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必须实现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飞跃。(3)要实现这一飞跃,人们必须通过实践,占有丰富而真实的感性材料,并且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才能透过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2003年全国卷·论述).根据以下材料回答问题(17分)

在古代社会,自然是人类的主宰,人们把自然神化,对自然顶礼膜拜,认为山有山神,河有河神,天旱求龙王降雨,遇事求神灵保佑。近代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工业革命的发展,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和水平不断提高,机器轰鸣田野,卫星遨游太空,人们认为自然是人类征服的对象,人可以主宰自然。但是。随着人类活动规模的扩大,土地荒漠化.臭氧层空洞.洪水肆虐.物种减少……正严重威胁着人类自身的生存。人们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认识到自然是人类的朋友,人和自然应该和谐相处,强调保护环境,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1)人们对人与自然关系认识的变化体现了什么哲学道理?

[答案]:(1)从自然是神,到自然是人征服的对象,再到自然是人的朋友,人类应该与自然和谐相处,体现了人的认识是不断深化.发展的;认识发展的动力来源于实践,每一个阶段人们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都基于当时改造自然的实践水平,并随着实践的深入而不断深化。

[解析]:本题以热点“可持续发展战略”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第四个目标即“人和自然和谐相处”为设题背景,考查的是“认识发展的原理”。紧紧抓住设问“人们对人与自然关系认识的变化”中“认识的变化”这五个字,对材料进行层次分析:古代,自然是人类的主宰,人们对自然顶礼膜拜;近代,自然是人类征服的对象,人主宰自然;现代,自然是人类的朋友,人和自然应和谐相处,要保护自然环境,说明人们认识的发展深化,再进一步追问人们认识发展深化的原因,是因为实践的推动,进一步向教材原理靠拢,即认识发展的原理和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原理。注意在组织答案时,一定要注意用材料中叙述的事实引出观点,再运用哲理观点统帅材料,将材料和观点糅合为一体,让归纳概括能力和演绎推理能力得到充分展示,也体现了理论联系实际的思想方法,避免出现观点和材料“两张皮”的现象。

(05·全国卷2.39)、阿房宫一直被视为我国古代宫殿建筑的杰作,唐代杜牧的《阿房宫赋》曾生动地描绘了它的恢弘壮观:一些史籍和历史教科书也记载了项羽大烧阿房宫事件。根据国家文物局要求,阿房宫考古队于2002年10月开始对阿房宫遗址开展了多学科考古调查、勘探和发掘。发现当年阿房宫工程只完成了前殿建筑基础和部分宫墙建设,由于宫殿建筑基础以上部分并未营建,也就不存在被大火烧毁的事实。

(7)从上述材料可以得到哪些认识论的启示?

答:①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人们对历史的认识随着考古实践的发展而深化,阿房宫遗址的考古发现深化了我们对阿房宫的历史状况和项羽火烧阿房宫史料的认识②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历史记载是基于当时条件对历史的一种认识,其正确与否要经受考古实践的检验,阿房宫遗址的考古发现证明了有些史籍和历史教科书对阿房宫及项羽火烧阿房宫的记载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③认识过程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的过程,人们对历史的认识过程也是如此,所以我们对阿房宫的认识还需要继续深化

(05·北京卷39)、(3)自然资源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基础。几千年的文明史是人类不断地认识、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的历史,也是人与自然资源的矛盾不断加深的历史。在传统农业社会,存在着人口与土地等资源的矛盾。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及人口数量的增加,人口与矿产等资源的矛盾又进一步凸显出来。人口膨胀与自然资源短缺的矛盾,已经威胁到人类的生存。要树立人类的资源危机意识,促进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发展。

结合材料,从认识论角度分析人与自然资源矛盾觉得变化,并从认识论角度就当前人与自然资源的矛盾提出解决思路。

39(3)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人的认识要不断深化。人和自然资源的矛盾始终存在,在不同时期的表现形式有所不同。随着实践的发展,人们越来越认识到人与自然资源矛盾的重要性。

认识对实践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推动实践的发展。要解决人与自然资源的矛盾,必须形成对二者关系的正确认识,并以此为指导,推动人类社会的持续发展。在实践中发挥主观能动性,限制人口数量,保护、节约资源,开发再生资源,以促进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发展。

(06·全国Ⅱ·39)青藏铁路全长1956千米,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穿越冻土里程最长的高原铁路。建设青藏铁路,克服了多年冻土、生态环保、高原缺氧等世界性三大难题,标志着我国铁路建设水平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青藏铁路的建设伴随着一系列重大科技攻关活动,体现了科学实验与生产实践的紧密联系。简述生产实践与科学实验两项活动的关系。(8分)

试题详情

32、①效率与公平是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效率与公平是对立的。过分重视一方,另一方就会受到影响。效率与公平又是统一的,二者相互依存。一方的合理解决可以为另一方的发展创造条件。不能离开效率谈公平,也不能离开公平谈效率。

②矛盾在不同发展阶段有不同特点。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要针对效率与公平在不同时期出现的问题采取不同的解决方法。

③要全面地看问题。既要重视效率,也要注重公平,做到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

材料一:自禽流感发生以来,我国政府启动了整体防控体系,采取免疫、监测、发现、扑杀等对策,有效控制了疫情扩散,并批准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人用禽流感疫苗进入临床研究。  同时,我国政府高度重视、积极参与禽流感防控国际合作,并与欧盟委员会、世界银行在北京共同举办了禽流感防控国际筹资大会,认真履行防控禽流感的大国责任。

   材料二:天花曾是人类历史上最可怕的疾病之一。为了防治天花,人类历经了几个世纪的艰辛探索。公元10世纪,中国医书就记载了接种天花疫苗的方法,但这种方法的危险性很大。到了16世纪,中国医生发现那些得过轻微天花的人,就获得了免疫能力,于是开始接种人痘,这种方法很快传入欧洲,但种人痘仍存在危险。1796年,英国医生发现,得过牛痘的人不会得天花,并且种牛痘比较安全,于是开始种牛痘,以后种牛痘又传入中国。直到1980年,世界卫生组织宣布,天花在世界范围内被消灭。

 (1)材料一是如何体现我国国家职能的?

 (2)材料二体现了哪些唯物辩证法原理?

 (3)运用材料二体现的唯物辩证法原理,结合材料一,谈谈我们对防控禽流感应有的态度。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