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3.2009年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战略部署的起步之年,也是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关键之年,要把保持农业农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作为首要任务,稳粮、增收、强基础、重民生,千方百计保证国家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千方百计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增长,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继续提供有力保障。这体现了
A.任何事物都是发展的
B.发展是普遍的,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C.量变一定能引起质变
D.有些事物的质变无需经历量变的过程
解析:3.B。ACD知识性错误。党和国家本着发展的态度,积极采取措施,解决发展中的难题,这在哲学上坚持了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2.会议强调,扩大国内需求,最大潜力在农村;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基础支撑在农业;保障和改善民生,重点难点在农民,要把保持农业农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作为首要任务。党和国家围绕扩内需、增收、强基础、重民生来安排和部署“三农”工作,这在哲学方法论上坚持了
A.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
B.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来认识事物
C.灵活统筹各个部分,来认识事物
D.重视局部,忽视全局,来认识事物
解析:2.A。党和国家对“三农”工作的部署,既立足国家发展的整体,又统筹考虑各个部分,是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的体现。
1.最近一个时期以来,国际金融危机持续蔓延,对我国经济的负面影响日益加深,对农业农村发展的冲击不断显现。会议指出,要全面分析把握形势,紧紧抓住机遇,果断采取措施,坚决防止粮食生产滑坡,坚决防止农民收入徘徊,确保农业稳定发展,确保农村社会安定。人们能够正确分析形势,采取针对性措施,促进发展,这说明
①联系是普遍的,一种事物的要素一定是另一种事物的构成部分②联系是客观的,要全面把握事物的真实联系③联系是客观的,人们可以根据固有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建立新的联系④要着重把握直接的联系,忽视间接的联系
A. ①② B. ②③ C. ②④ D. ③④
解析:1.B。“一种事物的要素一定是另一种事物的构成部分”不符合联系的条件性,不能认为任何事物之间都存在必然联系,①知识性错误。联系是多样的,把握联系的多样性,不仅要看到直接的、表面的联系,还要把握那些间接的、本质的联系,④错误。
3.(32分)根据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决议把新形势下中国共产党需要进一步加强的执政能力概括为五个方面,其中最重要的、起基础作用的是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要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材料二:江西省在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过程中,把农村实用人才培养成党员或干部,不仅充实了基层党组织,还增加了乡土致富带头人。他们通过三看来发现和选拔农村实用人才,这三看一是看是否掌握了致富本领,具有一技之长;二是看是否上规模,有效益,能够起到典型示范作用;三是看是否有乐于奉献的精神,具有带领群众共同富裕的热情和行动。通过“三看”,江西把一大批农村实用人才吸收到党员队伍中,一年来江西省已培训农村实用人才和农村党员52万多人次,吸收16000名农村实用人才入党,带动了78万多户农民走上致富路。
材料三:为帮助农民增收,江西上犹县从2004年初开始实施“万名农民工培训工程”计划,利用县职业技术培训中心和乡村农民技术夜校,分期分批对农村剩余劳力开展电脑、财会、制衣、家电维修、电工、模具等80多个项目的培训。一年来,已培训农民工一万多人,其中有4600多人到浙江、广州等地企业就业,有5400多人在县工业园区和乡镇企业就业,每年可为县域经济增收1000多万元。劳务输出农民人均现金收入增加312元。
(1)结合材料三,说明提高职业技能对于农民增收的必要性。(11分)
(2)用两点论和重点论统一的思想对三个材料分别进行分析。(10分)
(3)结合材料,谈谈你对“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这一论断的认识。(11分)
2.(30分)两会如期举行,立法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反分裂国家法》进入立法程序。我国全国人大极其常委会为了提高立法质量,实行“开门立法”:对同人民群众关系密切的法律草案,如《婚姻法修正草案》、《合同法》、《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土地管理法》等向全民全文公布,征求群众意见,以集中民智,反映民情,体现民意;对在立法中分歧较大的法律草案,则邀请一些专家和有关人士,举行立法听证会,广泛听取各方面的意见。
(1)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为什么要实行“开门立法”?
(2)人民积极参加立法工作,体现了政治学的哪些基本观点?
(3)立法工作主动广泛地征求广大群众和有关方面人士意见的最主要的哲学依据是什么?
1.中共十六大对党章作了一些修改,为我国迈进小康社会制定了奋斗目标。
(1)中国共产党的定义在原有的“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的基础上增加了“同时也是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先锋队”。请用1935年到1941年中共的重大政治决策来说明中国共产党一直“是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先锋队”。
(2)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有继承与发展的关系。马克思主义是如何传人到中国的?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分别是在党的哪次代表大会上写进党章的?
(3)中共的民主革命纲领是在哪次大会上确立的?它的内容是什么?
(4)中共八大是如何分析当时的社会矛盾的?它提出的总任务是什么?
5.(32分)根据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房价的飙升,给有住房需求的普通百姓带来了很大压力。国务院召开会议,专门研究房地产市场的宏观调控问题,强调要把解决房地产投资规模和价格上升幅度过大的问题,作为当前加强宏观调控的一个突出任务。随后,七部门《关于做好稳定住房价格工作的意见》出台。
“看病难、看病贵”是百姓反映十分强烈的问题,备受中央领导关注。国家发改委2005年9月28日宣布,降低22种药品的最高零售价格,平均降幅40%左右,最大降幅达到63%。国务院决定把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在2008年覆盖全体农民,城市医疗保障制度也会不断完善。
为了贫困家庭的学生能够上得起学,从2005年起,政府免除了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家庭学生的书本费、杂费,并补助寄宿学生生活费。这一政策将在3年内惠及所有农村。到2010年,在全国农村地区全部实行免费义务教育。
2005年中央财政安排109亿元资金支持再就业,比上年增加26亿元,地方财政也增加了投入。同时,政府在今后5年中将对职业教育投入100亿元。
(1)运用经济常识的知识说明,为什么中央对于人民群众的住房问题、看病问题、上学问题、就业问题给予高度关注?(11分)
(2)2005年国家制定的政策与法律更富人性化。北京市将烟花爆竹“禁放”改成了“限制燃放”,个人所得税法、物权法、妇女权益保障法、治安管理处罚法等一系列与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的制定和修订都彰显出人性的关怀。
我国法制建设为什么要体现人性关怀?(11分)
(3)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说明,为什么中央把民生问题看得很重很重,举得很高很高。(10分)
4.(32分)2006年10月11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
材料一:《决定》中指出:作为一项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过程的长期历史任务,和谐社会建设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需要我们进行不懈的努力。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我们既要尽力而为,又要量力而行;既要增强忧患意识和紧迫感,又要立足国情,不能急于求成。
材料二:实现社会就业比较充分是在我们这样一个人口众多、劳动力资源丰富的大国必须长期面对的重大民生问题。《决定》将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作为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内容,强调要把扩大就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和调整经济结构的重要目标,实现经济发展和扩大就业良性互动。
材料三:目前,我国医疗卫生的水平已经达到发展中国家的较高水平。但是,由于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不到位,医疗费用增长过快,出现了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造成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原因主要包括:医疗资源人均水平较低,配置不均衡,难以满足群众需要;医疗保障制度不健全,多数群众靠自费就医,医疗费用上涨速度超过居民收入增长速度;公立医疗机构运行机制不合理,公益性质淡化;药品和医用器材生产流通秩序混乱,价格过高。
(1)简要分析材料一中关于和谐社会建设的要求的哲学依据。(9分)
(2)在构建和谐社会中,重视扩大就业有何经济意义? (11分)
(3)从党和国家的角度分析说明如何解决材料三中的“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
(12分)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