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0  361806  361814  361820  361824  361830  361832  361836  361842  361844  361850  361856  361860  361862  361866  361872  361874  361880  361884  361886  361890  361892  361896  361898  361900  361901  361902  361904  361905  361906  361908  361910  361914  361916  361920  361922  361926  361932  361934  361940  361944  361946  361950  361956  361962  361964  361970  361974  361976  361982  361986  361992  362000  447348 

8、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下列与水有关的名句中蕴涵新事物代替旧事物哲理的是() ①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②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③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 ④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①④

 
 
 
 
 
()
 
 
 
 

来源:
 
版权所有:()

试题详情

7、“蝴蝶效应”由气象学家洛伦兹于1963年提出,其大意是:南美洲亚马孙河流域热带雨林中的一只蝴蝶,偶尔扇动几下翅膀,可能在两周后引起美国德克萨斯的一场龙卷风。“蝴蝶效应”不仅体现惊人的想象力和迷人的美学魅力,更蕴涵着深刻的哲学内涵。它揭示了

①世界上万事万物无不处于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之中

②世界上所有重大事件的发生都是偶然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③世界上万事万物的普遍联系都是大胆想象和合理推论的结果

④某个微小因素的变化在一定条件下会对系统产生决定性影响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试题详情

6、中国总理在英国剑桥大学做题为《用发展的眼光看中国》的演讲,指出:“我之所以强调用发展的眼光看中国,就是因为世界在变,中国也在变”。这是对中国改革开放带来的巨大发展的肯定,其中包含的深刻哲理

 ①认识对象在变化发展,不能囿于静止的观点而无视其

 ②认识对象的改变,必然引起人们认识的改变

③看问题观点的改变,是认识结论变化的前提和基

④看问题观点的不同,会导致对客观事物判断的差异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①③

试题详情

5、人类在太空活动中发展起来的技术可以为人类造福,但太空活动留下的大量航空器残骸等太空垃圾却可能给人类带来了的危害,这个事实印证了一个古老的哲学命题:

“福兮,祸之所伏”。这个命题表明

①矛盾双方逐渐融合趋向一个无差别的统一体

②矛盾双方相互对立、相互分离的趋势

③矛盾双方相互贯通,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④矛盾双方相互依赖,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试题详情

4.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价值取向。下列体现人与自然和谐思想的语句是

①已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论语》)

②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庄子》)

③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 (《中庸》)

④德不忧者不能怀远,才不大者不能博见。 (《论衡》)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②③

试题详情

3、下列古训名言与漫画(图11)启示的人生哲理相一致的是

A.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孟子》)

B.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论语》)

C.善者不辩,辩者不善。(《道德经》)

D.博学而无穷,笃行而不倦。(《札记》)

试题详情

2、恩格斯说:“国家无非是一个阶级镇压另一个阶级的机器,这一点即使在民主共和制下,也丝毫不比在君主制下差。”这句话的要义是()

  A.民主共和制和君主制在政体上没有本质区别

 B.民主共和制与君主制在阶级属性上没有区别

C.任何一种类型的国家都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D.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国家的统治职能始终不会消亡

试题详情

1、“借用别人的智慧来做事,因为你的智慧是有限的。”这句话所强调的是( )

①做事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利用各种有利条件 ②做事要考虑事物的联系,割断那些不利的联系 ③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统一体,人不可能没有缺憾 ④任何理性认识都是正确有用的,要借用别人的认识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试题详情

3、注意平时积累,学会从哲学的角度思考诗文材料。

[经典回顾]

试题详情

2、注意诗文材料的“题眼”,即关键词,看能否“牵一发而动全省”.突破题目;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