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0  361807  361815  361821  361825  361831  361833  361837  361843  361845  361851  361857  361861  361863  361867  361873  361875  361881  361885  361887  361891  361893  361897  361899  361901  361902  361903  361905  361906  361907  361909  361911  361915  361917  361921  361923  361927  361933  361935  361941  361945  361947  361951  361957  361963  361965  361971  361975  361977  361983  361987  361993  362001  447348 

23、在著名诗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中,诗人巧妙地将雪花比拟成梨花,说明:

①诗人根据“雪花”与“梨花” 的固有联系,建立 了新的联系

②诗人认识到了“雪花”、“梨花”包含着的矛盾的普遍性

③诗人善于捕捉灵感

④诗人的认识实现了在感性认识基础上的飞跃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④

试题详情

17、唐代柳宗元在(敌戒)诗中写道:“敌存灭祸,敌去召过。”其蕴涵的哲学道理是 A.好事和坏事的区分往往没有实际意义 B.好事和坏事是相互依存和相互转化的 C.好事和坏事是相对而言,没有绝对的本质的区别 D.共性与个性在一定条件下是相互转化的 18、宋代诗人陈与义《襄邑道中》诗云:“飞花两岸照船红,百里榆堤半日风。 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东。”从哲学角度看,这首诗说明了 A.事物的发展变化无时无刻不在进行

B.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有机统一 C.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 D.运动只是就具体参照物而言 19、著名文学家高尔基曾经说过:“人的天赋就象火花,它既可以熄灭,也可以燃烧起来。而逼使它燃烧成熊熊大火的方法只有一个,就是劳动,再劳动。”从人生价值观的角度来看,这样强调的原因是 A.实践能决定认识        B.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C.劳动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必由之路 D.实现人生价值要全面提高自身的素质 20、《孙子兵法》曰:“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敌而制胜,故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而制胜者,谓之神。”从哲学的观点看,这段话启示我们要获得战争的成功必须 ①认识事物的固定规律并指导战争 ②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要有机结合

③区分规律特殊情况下的特殊表现指导战争

④先认识战争规律后从事战争实践

A.①③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21、中国语言蕴涵着丰富的辩证法思想,下列说法中能体现辩证否定观的有 A.是就是,不是就不是 B.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C.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D.弃其糟粕,取其精华 22、“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与这一诗句所蕴含的哲理相似的是 A.黑夜与光明相互依存,双方互为前提 B.黑夜与光明是相互排斥、相互斗争的两个方面 C.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 D.矛盾的主、次方面是相互联结的

试题详情

14、古语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可有人说近朱者未必赤,近墨者未必黑。这两种观点

A都是正确的,两种观点都阐明了内外因的辩证关系

B都是错误的,两种观点都割裂了内外因的辩证关系

C都是正确的,两种观点只是就内外因的一方面而立论

D都是片面的,两种观点都忽略了内外因的另一个方面

15、《菜根谭》里面有一句话:“风来疏竹,风过而竹不留声;雁渡寒谭,雁去而谭不留影。故君子事来而心始现,事去而心随空。”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主观映像
B.意识来源于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C.客观事物和主观思想具有先行后续的属性
D.主观思想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具有能动选择性

16、《周易•系辞下》中说:“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是以身安而国家可保业。”近年来,“忧患意识”一词频繁出现在党和政府的文件及领导人的讲话中。“忧患意识”作为一种价值取向
①能促使实践主体能动地创造客体②将提高实践主体改造和驾驭社会发展规律的能力③会引导实践主体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实践指向④会在一定条件下转化为实践主体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

A 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试题详情

13、下列关于读书的名言体现量变与质变辩证关系的有

①读书百遍,其义自现。(三国志) 
②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 
③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朱熹) 

④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刘勰)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试题详情

9、下列说法和“木桶原理”蕴含的哲理一致的是

A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B链条的坚固程度取决于它最薄弱的环节

C差以毫厘,谬以千里

D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10、成语“不塞不流,不止不行”启示我们
A认识需要不断深化、扩展和推移
B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会相互转化
C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尊重客观规律
D 实践是推动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
11、老子说:”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这启示我们
A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
B要透过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
C对立统一是是事物的普遍规律
D真理掌握在少数人手中
12、下列说法中能体现意识能动作用的有
①满招损,谦受益②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③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④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④   D①②③④

试题详情

8、与“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蕴含的哲学道理一致的是

①不入虎穴,焉得虎子② 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③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④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②③

试题详情

7、“人生万物,万物生和!”在大千世界的轮回变幻中无论是生命的哲学还是生存的伦理都互通有无,我国伟大国学大师王国维把这种哲学视点在文学意境中的反应分为两类即“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他强调,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感情比较直露、倾向比较鲜明的意境谓之“有我之境”;情感比较含畜,不动声色的意境为“无我之境”)下列能引发读者深刻的极致共鸣的是 ①“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②“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③            “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头。吴山点点愁” ④“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试题详情

3.一个女孩给我打电话说:“你过来吧,我家没人。”于是我去了,她家的确一个人都没有。材料中的“我”的错误在于

A把整体误解为部分

B把矛盾的普遍性误解为特殊性

C把现象误解为本质

D把必然性误解了偶然性 4、“当数学原理用于现实时,是不确定的,当它们确定时,又不适用于现实”这告诉我们

A真理都有其适用的特定范围

B真理相对于谬误而存在

C认识需要不断深、扩展和推移

D有的真理是确定的,有的真理是不确定的 5、高尔基说:“世界上最快而又最慢,最长而又最短,最平凡而又最珍贵,最容易忽视而又最令人后悔的就是时间”。 高尔基的这种时间观说明

A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统一体

B矛盾这事物及其各个侧面都各有其特点

C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连结的

D矛盾就是一分为二 6、歌德说:“你若要喜爱你自己的价值,你就得给世界创造价值”。 这主要是说

A自我价值是社会价值的基础

B社会价值的实现是实现自我价值的前提

C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是统一的

D自我价值是人生价值的主要标志

试题详情

2、“秦皇汉武、唐宗宋祖”等“数风流人物”在毛泽东笔下均“俱往矣”,而新的时代呼唤“今朝”的“风流人物”。这种历史观体现了

A“风流人物”均是特定历史时代的产物

B“风流人物”需要与时俱进,承载过去,面向未来

C“风流人物”脱离特定社会条件,便失去其人生价值

D“风流人物”需要从社会需要出发,创造属于自己的历史

试题详情

1、“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是苏轼的著名词句。该句极尽豪迈奔放之美,同时又深刻地诠释了“风流人物”的历史归宿。这告诉我们

A“风流人物”驾驭了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创造了历史

B“风流人物”虽对社会历史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但终被历史遗忘

C“风流人物”虽对整个人类做出重要业绩,但社会历史的发展具有规律性和客观性

D“风流人物”只不过是人类群体中的个体,其作用有大有小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