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0  362048  362056  362062  362066  362072  362074  362078  362084  362086  362092  362098  362102  362104  362108  362114  362116  362122  362126  362128  362132  362134  362138  362140  362142  362143  362144  362146  362147  362148  362150  362152  362156  362158  362162  362164  362168  362174  362176  362182  362186  362188  362192  362198  362204  362206  362212  362216  362218  362224  362228  362234  362242  447348 

材料一:2009年11月12日,第16届亚太经合组织(APEC)财长会议在新加坡闭幕。会议重点讨论了当前全球及地区经济形势,APEC经济体的财政政策,促进平衡、包容和可持续性的经济增长,以及为经济发展提供融资支持等问题。

会议认为,尽管世界经济出现企稳迹象,但复苏进程仍将缓慢而曲折。本地区财政和货币刺激政策在防止经济进一步恶化和推动经济复苏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同时,在目前复苏基础尚不稳固的情况下,要避免过早地退出非常规的财政和货币政策。各经济体意识到稳固中长期财政状况的重要性。金融危机过后,世界经济面临的主要挑战是如何恢复增长潜力、如何成功退出为应对危机而采取的非常规性刺激措施和如何实施可信赖的稳定的中长期财政政策,以保持人们对全球金融体系的信心,同时满足亚太地区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的需要。

材料二: 2009年11月13日,国家主席胡锦涛13日在新加坡出席2009年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并发表重要演讲。胡锦涛指出,从世界经济长远发展考虑,应该从多方入手,积极推动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区域经济一体化、国际金融体系改革、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切实解决世界经济中的深层次、结构性问题,化危机为契机,为世界经济全面恢复增长奠定坚实基础。

(1)结合材料一,谈谈财政在各国应对金融危机促进世界经济复苏方面发挥了哪些作用?(10分)

 参考答案:①世界金融危机导致经济下滑,人民收入减少、失业率上升和生活水平下降,企业效益下降、投资大幅度减少,社会需求不足。为防止经济进一步恶化和推动经济复苏,世界各国广泛运用财政手段应对世界金融危机。(1分)②国家财政是 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质保障。财政通过国民收入的再分配,缩小收入分配的差距,建立和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保障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3分)③国家财政具有促进资源合理配置的作用。政府通过财政加大对基础设施、落后地区和行业的投资力度,促进地区、行业之间的协调发展,提高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能力。(3分)④国家财政具有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运行的作用。政府采取扩张性财政政策,通过增加经济建设支出,减少税收、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刺激总需求、以达到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保持基本平衡,降低失业率,拉动经济增长。(3分)

(2)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请你谈谈中国应如何面对经济全球化的挑战?(10分)

 参考答案:①经济全球化是生产力发展的产物,它又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经济全球化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在经济全球化趋势面前,任何国家都无法置身事外。我们应当抓住机遇,积极参与,趋利避害,防范风险,勇敢迎接挑战。(3分)②在新世纪新阶段,我们必须拓展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提高开放型水平。要把“引进来”和“走出去”更好地结合起来,形成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的新优势。(2分)我们要积极参加并推动区域合作与经济全球化,创新对外投资和合作方式,支持企业在研发、生产、销售等方面开展国际化经营,加快培育我国的跨国公司和国际知名品牌。大力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促进产业结构的升级和优化。(2分)③在对外开放中必须始终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原则,维护国家利益和国家的经济安全,把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作为自己发展的根本基点;在立足于自身发展的基础上实行对外开放。(3分)

试题详情

材料一:在我国,人民通过民主选举选出代表,组成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作为国家权力机关,管理国家事务。

   材料二:党的十七大报告建议逐步实行城乡按相同人口比例选举人大代表。为落实党的十七大的要求,全国人大常委会开始审议《选举法》修正案草案,明确规定实行城乡按相同人口比例选举人大代表。

   材料三:2010年3月14日上午9时,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举行闭幕会,选举法修正案以赞成2747票,反对108票,弃权47票获大会通过。“城乡按相同人口比例选举人大代表”是选举法修正案草案的主要内容。首次实现“同票同权”,这是我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一个重大举措。

注:1953年第一部选举法规定:全国人大代表的选举,各省按每80万人选代表1人,直辖市和人口在50万以上的省辖市按10万人选代表1人。在选举上的不同比例的规定是符合当时的实际情况的,是实现更为平等和完全平等的选举所必需的过渡。

   运用《政治生活》的有关知识,回答问题:

   (1)材料一、二各反映了什么?

 参考答案:材料一反映了我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根本的政治制度。人民通过行使选举权,选举人大代表,组成权力机关,管理国家事务,实现当家作主。(3分) 材料二反映了党坚持依法执政,即党通过对选举法提出修正建议领导立法,支持人大履行国家权力机关的立法职能,经过法定程序,使党的意志上升为国家意志。(2分)全国人大常委会行使国家立法权。(1分) 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要把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与依法治国统一起来。 

   (2)怎样认识《选举法》的修证(同票同权)是我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大举措?

    参考答案:①选举法修订是与我国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状况相适应的。(1分)②选举权与被选举权是公民基本的政治权利,行使这一权利是公民参与管理国家和社会的基础和标志。(2分)③选举法的修订有利于保障公民都享有平等的选举权,把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落到实处。(2分)保障各地方在国家权力机关享有平等的参与权。(1分)④国家运用法律来保障公民的选举权。公民要不断提高参与民主选举的素养,珍惜和行使好这一权利。(1分)

试题详情

2009年7月22日,我国第一部文化产业专项规划--《文化产业振兴规划》由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标志着文化产业已经上升为国家的战略性产业。

   材料一  去年以来发生的国际金融危机,凸显了文化的特殊优势和特殊功能,也给文化产业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在此背景下,由中宣部牵头,会同发改委、文化部等部门组成调研组,多次前往地方调研并召开专题座谈会,广泛听取相关部门、文化企业和专家学者的意见,研究起草了《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初稿)》。后经反复征求意见并作多次修改,最终由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

   材料二  《文化产业振兴规划》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战略决策,适应文化建设面临的新形势和人民群众的新期待,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重大举措,对于繁荣文化市场,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多样化的文化需求,提高文化产业占国民经济的比重,增强国际竞争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结合材料一,运用认识论知识分析《文化产业振兴规划》的形成过程。(8分)

参考答案:①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规划的出台是专家学者通过多次实地调研论证,征求各方意见形成的;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给文化产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促使《规划》的出台。(5分) ②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规划》是通过多次地方调研、专题座谈会并经反复征求意见、作出多次修改而形成的。(3分)

   (2)结合材料二,运用文化作用的知识,说明出台《规划》的依据。(6分)

  参考答案:①文化与经济相互影响、相互交融,文化对经济有反作用,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产业振兴有利于提高文化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促进生产力的发展。(2分) ②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因素。作为发展中国家,必须把文化建设作为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任务,提高国家“软实力”,增强国际竞争力。(2分) ③振兴文化产业,能够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2分) 

试题详情

1、材料一  新中国成立之初,国家就开始推动农业机械化。2004年后,农业机械化得到迅猛发展。是年,国家出台了《农业机械化促进法》。此后历年中央“一号文件”都明确提出了相应要求和措施。中央财政农机具购置补贴资金从2004年的7000万元增长到2009年的130亿元。国家积极推动农业机械化中介服务组织发展,农机作业的订单服务、租赁服务、承包服务和跨区作业、集团承包等服务方式不断涌现,服务领域由粮食作物向经济作物,由种植业向养殖业、农产品加工业全面发展,由产中向产前、产后延伸。截至2008年底,我国农机总动力达8.22亿千瓦,是1949年的1万倍,初步构建起符合中国国情的农业机械化发展体系。

材料二  在市场竞争机制作用下,各种资源要素总是要向回报率比较高的区域或领域集中。在经济发展的某一阶段,各种资源要素向城市和工业流动具有必然性。但这一流向导致我国出现了城乡二元格局现象。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推动资源要素向农村配置”,要求各部门各行业主动服务“三农”,在制定规划、安排项目、增加资金时切实向农村倾斜,大中城市要发挥对农村的辐射带动作用,以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

材料三  针对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难度加大的现状,我国政府一方面加大农业投入,促进现代农业发展;另一方面,不断加强农村社会建设,在全面推进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的基础上,2009年又启动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

(1)从经济学角度简述我国发展农业机械化必要性。(6分))

参考答案:①发展农业机械化是提高我国农业生产技术装备水平和农业劳动生产率,巩固农业基础地位的迫切要求;(2分)②有利于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健全农村市场体系,促进农业和农民增收(2分);③有利于调整农村产业结构,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发展现代农业。(2分)

(2)结合材料一,运用经济知识简析我国在发展农业机械化的过程中是怎样做的。(6分)

参考答案:①国家加强对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宏观调控,利用经济(财政政策)、法律等手段,加大对农业机械化发展的补贴,引导和促进农业机械化。(2分)②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促进农业机械化中介服务组织发展,发挥市场主体在农机作业中的重要作用,促进其以市场为纽带发展多种形式、多个领域的农机作业服务。(2分)③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不断拓展农机作业服务领域,推动农业机械化发展。(2分)

(3)结合材料二,请从哲学角度分析国家作出“推动资源要素向农村配置”决策的依据。(8分))

参考答案:①根据我国存在的城乡二元格局现象,提出“推动资源要素向农村配置”,体现了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根本原则。(2分)②我国城乡二元格局是由于资源向城市、工业的过度流动引起的,提出“推动资源要素向农村配置”,是在正确把握事物因果联系基础上的自觉行动。(2分)③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依据,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国家提出“推动资源要素向农村配置”,有利于资源要素流向农村,促进农业农村发展。(2分)④提出“推动资源要素向农村配置”,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有利于实现广大农民的利益,体现了“以人为本”、利为民所谋的价值追求。(2分)(若考生从其他角度分析,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4)结合材料三,谈谈我国政府是怎样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12分)

参考答案:①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2分)②加大农业投入,促进现代农业发展,体现了我国政府坚持以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3分)不断加强农村社会建设,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体现了我国政府坚持以人为本;(3分)把推动农村经济发展与加强农村社会建设结合起来,体现了统筹兼顾的根本方法,有利于实现农村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4分)

试题详情

   中国国务院2009年12月3日正式批复《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中指出,要把黄三角地区建设成全国重要的高效生态经济示范区,全国重要的特色产业基地,全国重要的后备土地资源开发区,环渤海地区重要的增长区域。因此,就农业而言就必须要发展绿色、生态、品牌农业。

(1)请从经济常识的角度谈谈黄河三角洲地区应如何发展绿色、生态、品牌农业?(10分))

参考答案:①转变农业发展观念,必须坚持走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的发展道路。(2分)② 稳定和完善党在农村的各项政策。(2分)③ 国家应加大对生态、绿色农业的资金和物质投入。(2分)④ 引导黄河三角洲地区积极调整农业产业、产品结构,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2分)⑤ 发展农业科学技术,提高农民素质,走农、科、教相结合的道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2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均可得分,总分不得超过10分)

   (2)国务院指出,要把《规划》实施作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贯彻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保护环渤海和黄河下游生态环境的重大举措,把生态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有机结合起来,促进发展方式根本性转变,推动这一地区科学发展。

请从国家职能的角度思考:国家应怎样推进黄河三角洲地区实现上述目标?(10分)

参考答案:① 国家应履行经济职能,以科学发展观指导,贯彻区域发展总体战略,通过对黄三角地区的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促进该地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3分)②履行文化职能,全面提高该地区人民的思想、文化素质,为该地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提供保障。(2分)③履行社会公共服务职能,把生态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有机结合起来,保护该地区的生态环境,为该地区的科学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3分)④发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借鉴其他国家的成功经验,促进该地区的发展。(2分)

9、2009年4月1日,我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在伦敦会见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时指出,在世界经济形势复杂严峻的形势下,中俄需要加强合作,共克时艰。胡锦涛主席感谢俄方一贯支持中方在涉藏问题上的立场。梅德韦杰夫表示,俄方将一如既往坚持在涉藏问题上的立场。

运用国际社会的有关知识,分析胡锦涛主席在谈到发展中俄关系时,为什么要特别强调妥善处理涉藏问题。(10分)

参考答案:①国家利益决定国际关系。涉藏问题纯属中国内政,事关国家领土、主权的完整,是国家的核心利益所在,俄罗斯对涉藏问题的积极态度,有利于中俄战略伙伴关系的发展。②我国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维护我国的独立和主权是我国对外政策的首要目标;独立自主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立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我国对外关系的基本准则。妥善处理涉藏问题是我国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要求。(10分)

试题详情

3、(22分)随着人口剧增和生产生活方式的无节制,二氧化碳大量排放造成越来越严重的气候问题,危害到人类的生存环境和健康安全。人们开始认识这种生产和生活方式的不良影响,以低能量、低消耗、低开支为核心,从而减低碳,特剐是二氧化碳排放的低碳生活逐渐被人们所接受。现在低碳生活方式已成为一种时尚,这必将影响和改善人类的生产方式和生态环境。

(1)请用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说明“低碳生活”成为新生活方式的必然性。(5分)

参考答案:实践决定认识,人口的增长和无节制的生产生活消耗造成环境恶化,让人们认识到低碳生活方式的必要性,这体现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低碳生活生产方式,对生态环境具有改善作用,必然为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5分)

(2)请用经济生活的相关知识,说州“低碳生活”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5分)

参考答案:低碳生活方式既节约了个人开支,是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消费,又是保护环境,绿色消费。消费对社会生产有重要的反作用,消费所形成的新的需要,对生产的调整和升级起导向作用;一个新的消费热点的出现,往往能带动一个产业的出现和成长。低碳生活方式必然会引导社会生产走向低碳经济,使生态能源,低碳行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我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5分)

(3)请从生活角度,说明公民在构建“低碳生活”中应把握什么原则。(8分)

参考答案:坚持权利与义务统一的原则。权利的实现要求义务的履行,义务的履行确保权利的实现。公民有选择生活方式的自由,但也应该承担责任履行义务,减排是公民应尽的义务。坚持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相结合的原则。在我国,国家与公民个人的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国家保障公民个人的合法权益,尊重公民对生活方式的的选择。公民选择节能环保的“低碳生活”方式可以减少资源浪费,促进国家低碳经济的发展。(8分)

(4)全球气候变暖需要国际社会的共同努力。请用国家与国际组织的知识,说明国际组织的积极作用。(4分)

    参考答案:国际组织以自己的名义开展活动,是国际社会的重要行为主体。国际组织可以促进主权国家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开展交流、协调、合作;调停和解决国际政治冲突和经济纠纷,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4分)

试题详情

1、气候变化是当前最重要的全球性问题之一。2009年9月22日,胡锦涛主席出席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发表题为《携手应对气候变化挑战》的讲话。他指出,全球气候变化深刻影响着人类生存和发展,是各国共同面临的重大挑战。气候变化是人类发展进程中出现的问题,既受自然因素影响,也受人类活动影响,既是环境问题,更是发展问题,同各国发展阶段、生活方式、人口规模、资源禀赋以及国际产业分工等因素密切相关。应对气候变化,实现可持续发展,是摆在我们面前一项紧迫而又长期的任务,事关人类生存环境和各国发展前途,需要各国进行不懈努力。12月7日至18日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召开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顶着一顶非常沉重的“大帽子”,“人类拯救地球的最后机会”。而《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秘书处执行秘书德博埃尔12月8日更是在新闻发布会上一连用了六个“请”,诚挚地希望与会代表尽快达成协议。

(1)结合材料,运用辩证唯物论知识分析全球气候变暖的人为原因以及给我们的启示。(12分)

参考答案:①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要求我们既要做到从客观实际出发,又要用正确意识推动事物发展。全球气候变暖主要是人类活动中没有充分尊重自然、不顾客观实际,以及在某些错误观念支配下过度开采自然资源、大量排放废弃物等造成的。(6分)②规律具有客观性,要求我们必须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前提下发挥主观能动性。(2分)全球气候变暖是由于人类活动中某些违背自然规律的做法破坏了生态平衡,超过了环境的承载能力导致的。(3分)③启示我们要以尊重自然界的客观性为前提,树立科学发展观、尊重客观规律、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做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3分)

(2)请你运用唯物辩证法有关知识,探讨我们青少年能为应对气候变化做些什么。(8分))

参考答案:①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为了保护环境,应对气候变化。我们要从身边小事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比如节约每一滴水.每一度电等。(4分)②整体与部分.社会与个人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气候变化关系到全人类的利益,应对气候变化要求每个人从我做起,从每一件事情做起,树立环保理念,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让环保成为生活中的一部分,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作出自己的贡献。(4分)(从唯物辩证法其他角度回答,只要言之有理均可得分)

(3)运用主观能动性与规律的客观性的关系的原理,说明我国面对气候变化问题应如何制定政策措施。(10分)

参考答案:①认识规律和利用规律要发挥主观能动性。面对气候变化问题制定合理政策措施,减少损失,变害为利,要求我们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加强对面对气候变化的研究,掌握其规律。(3分)②发挥主观能动性要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制定的政策要取得积极的效果,需要我们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3分)③只有将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有机结合起来,面对气候变化问题才能制定出科学合理政策措施。(3分)(回答全面准确再加1分。

(4) 运用政治常识知识,简要分析“节能减排的主要责任在政府”的原因。(10)

参考答案:①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政府是人民意旨的执行者和利益的捍卫者。当然要承担起节能减排的责任。(5分)②政府是国家的行政机关,肩负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职能。节能减排是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5分)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